1950年11月19日,全市大中学生5千余人举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游行。12月,在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各民主党派发表宣言,表示要以志愿的行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从1950年11月开始到1951年3月,芜湖市各阶层、各群众团体举行全市性的大规模会议计22次,参加人数达92041人,并8次走上街头举行了抗美援朝的示威游行。广大青年学生和工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参干。“市萃文、芜关等中学一至二日,有一百多个学生报了名。”据1951年6月的不完全统计,青年工人和青年学生报名参军参干的有1187人,被录取387人。
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广大工人、农民积极开展爱国生产竞赛,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抗美援朝提供经济力量。全市有386个小组、3928人参加到生产竞赛中。广大农民纷纷把增产丰收、多缴公粮写进了爱国公约。
与此同时,全市掀起了支援前线捐献慰问运动,社会各界纷纷捐钱捐物。据统计,1951年5月底全市共捐献慰问金2.619亿元(旧币)、慰劳袋4290个、慰问信3300封,75名医务工作者组织医疗队出征前线。社会各阶层纷纷表示要加倍地工作、努力地劳动,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
1951年2月21日至4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柴川若、董乐辅、窦少毅先后来芜做志愿军在朝鲜英勇战斗的报告,听众总计有7.1万余人。6月底,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代表来芜湖作报告,受到热烈欢迎,进一步推动了芜湖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芜湖子弟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涌现了一批英雄人物,被誉为“黄继光式”的英雄李家发和“空中的董存瑞”的毕武斌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李家发,1934年出生于南陵县龙泉乡岩虎村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6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赴朝作战。在1953年7月夏季反攻的金城战役轿岩山战斗中,李家发所在的一连二排担任了攻击116高地的任务,他是爆破组的一员。7月13日21时总攻开始,爆破组先后炸开了敌人的两道铁丝网,冲锋部队迅速地发起了冲击。突然,敌人隐蔽的地堡喷射出致命的子弹,大批战友倒下。李家发临危请命,敏捷而机智地清除了主地堡外围的3个火力点。此时敌人的子弹也多次射中了他,李家发以坚强的毅力继续爬行到主地堡前,用最后一颗手雷将其摧毁,随后陷入了昏迷。部队再次发起了冲锋,冲锋部队再次遭到剩余暗堡火力的封锁。昏迷中的李家发被爆炸声惊醒,面对喷火般的枪口,他张开双臂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战友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部队党委根据他的遗愿,追认其为共产党员。1953年9月,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李家发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2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李家发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6年2月,南陵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位人民英雄,在李家发烈士家乡设置了“家发乡”,让这位人民英雄如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一样永世长存。
毕武斌,1930年出生于芜湖市状元坊,1949年6月考入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8月,被保送到正在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进入哈尔滨第一航校学习轰炸机飞行驾驶。1950年11月,毕武斌被分配到轰炸机航空兵第八师二十四团一大队一中队任飞行员。1951年11月30日,为配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攻占大和岛的战斗,毕武斌所在的部队执行了对大和岛的轰炸任务。当毕武斌所在的机群出现在海岸线时,突遭30多架美军F-86战斗机的攻击。担任编队右僚机的毕武斌机组在与敌机搏斗的同时,加速向预定目标前进。这时,毕武斌的战机被几架敌机围住,并被击中,此时飞机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空中指挥员让他弃机跳伞,他没有理会,而是驾驶着熊熊燃烧的飞机,飞向大和岛,在把所有炸弹投向敌人阵地后,驾着伤痕累累的战机扑向了大和岛。随着一声巨响,英雄年轻的生命陨落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1952年,毕武斌被中朝空军联合政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一等功臣”称号。
从1950年11月开始,持续了3年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我市这一时期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展现了芜湖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
(文图由市档案馆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