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多措并举共促芜湖自贸区高质量发展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日报
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同时揭牌。芜湖自贸区实施范围35平方公里,包含芜湖综合保税区2.17平方公里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芜湖港,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航空、机器人、航运服务、跨境电商等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对我市而言,自贸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赋予的重大使命,是推动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也是建设具有更高能级的现代化大城市的巨大挑战。

自贸区建设,关键是建立先进完善的服务管理体制,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在政府管理上探索新模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赋予芜湖自贸区的主要任务和首要措施。要学习先进自贸区工作经验,鼓励“先行先试”,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高效便捷做好企业服务。建立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包括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等,以此维护市场交易安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自贸区营商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

自贸区建设,重点是推进港区一体化建设,为加大对外开放赋能,在跨境贸易投资上取得新进展。投资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要措施,也是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重要环节。要学习借鉴上海、广东和福建等一批较早设立的自贸区在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外商投资制度创新、商事制度改革深化以及行政管理优化等方面取得的丰富经验,实施主要包括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多方探索市场准入的清单管理制度,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等。要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改革试点经验,更大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协同联动,以投资便利、贸易自由、资金通畅、运输便捷等为重点,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全力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具备一定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要加大各类外资金融服务机构招引力度,吸引周边地区市场主体到自贸区投资兴业,夯实芜湖构建皖江区域要素中心的基础。

自贸区建设,核心是打造协作共享的科技金融平台,为创新驱动赋能,在产业服务上实现新突破。要在自贸区内积极推进金融制度改革、深化金融科技应用,为自贸区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要加强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要积极支持自贸区内“新基建”、商品贸易、港航服务、跨境电商、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项目,通过金融机构在国际结算、结售汇、国际信用证、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票据贴现、汇率利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创新,探索更便利、更优质、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服务。不断健全“科技+产业”“市场化+专业化”的创业投资市场体系,打造中部开放创新新高地。要紧紧围绕“四新加一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资本市场)的发展思路,对标学习长三角的先进地区和国内先进自贸区,推动金融开放,鼓励金融创新,全面打造处于领先优势的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金融市场环境,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和竞争力,探索芜湖特色自贸区金融发展路径。通过创新积极对接高水平的金融监管体制和高标准的金融市场规则体系,在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风险防控,适时开展风险压力测试,做好风险处置预案。在金融人才引进方面探索自贸区“芜湖路径”。

自贸区建设,中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上作出新贡献。我市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多个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芜湖自贸区要借助各项支持政策,强化统筹规划和合理分工,实现错位发展,做强做大比较优势,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高地,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运用自贸区的特殊经济功能和政策,有效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主动对接上海、江苏、浙江自贸区,推动长三角地区自贸区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同时要加强自贸区与沿江城市联动,放大辐射带动效应。

芜湖要在自贸区的大平台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加速建设“硬环境”、提升完善“软实力”、抓紧产业“双驱动”、全力培育“新经济”,助力辐射区域先进制造业、战新产业、新经济等业态发展,全力打造行政高效、投资贸易便利、社会服务便捷、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更多优质资源集聚,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

(作者单位:芜湖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徐礼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