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好想有人来送礼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日报
年少时父母养育我们姐弟五个,尽管他们付出了所有的力量,日子常常还是落入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窘迫之境。那是计划经济时代,好在后来政策变了,和小镇上其他人家一样,我们的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我有个叔父,在邻镇的乡下务农。农村分产到户后,叔父农闲时节常来我们家串门子走亲戚。我们都很喜欢这个木讷的叔叔,因为每次来他都不空手。有叔父自家鱼塘养的鱼虾莲藕,也有院落山地里栽种的桃李枣杏,这些都给我们少年生活增添不少回味和乐趣。印象特别深的还是菱角。这是种一年生的草本水生植物,生熟皆可食用。生菱角皮色大都是深褐色的,也有深红或浅红色的,手劲大的成年人可以不用牙齿咬,直接用手掰开脆嫩的外壳,就可得到白净的极似元宝形的菱角肉,投入口中脆香爽口。这种美好的滋味现在写来还不禁口舌生津呢。煮熟了的菱角要想直接用手解决是行不通的了,想吃就必须得用牙来咬。熟肉不硬不软,好品质的还有糯性,有粉质口感,香喷喷的老少咸宜。在家乡,每逢农历八月十五,除了传统的月饼,菱角也是家家户户中秋不可或缺的赏月佳食。菱角亦食亦可玩。我们喜欢挑些个大饱满的,一溜儿排列在桌面上,玩一种“打仗”的游戏。一个个菱角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像一匹匹整装待发的战马,雄赳赳,气昂昂,甚是威武雄壮。我们单手驾驭着这些个勇士,勇敢地冲入“敌阵”,厮杀搏击,乐此不疲。那些年,每到八月中秋节前的一、两日,叔父有时自己来,有时让能够负重担的大堂兄来。他们用很大的一个竹篮子,如果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菱角采摘的多,就是一对大竹篮,扁担挑着,走上十多里的路(其时交通状况远不及现在,担了货客车就拒绝你上车),汗流浃背地送到我们家来。接下来父母便将准备好的一些市面上不常有或是当时凭票才能供应的货物、食品回赠些给叔父家。双方没有虚拟客套,没有轻重比较,更没有喜好挑剔,只有相互的谦让和真诚的问候,一幅其乐融融礼尚往来的民俗画卷。亲戚之间相互送礼,邻里街坊之间亦然。还说菱角吧。父母会把叔父家送来的菱角留下一部分自家食用,其它的会分成多个等分,干什么呢?不用我说,你或许已经猜到了——送给邻居们品尝。每年如此。于是,我们姐弟便各人承担起自己的任务,屁颠颠地去走家串户。“刘奶奶,我爸让我送菱角给你吃了。”“张伯伯,请你吃菱角。”左邻右舍分享着我们的欢乐,节日的喜庆便在大家心中挥洒洋溢。邻居有位桃姨,她们家有个亲戚在乡下有个很大很大的枣园,每年盛夏时节,亲戚也会送给她家许多又大又圆的甜枣。邻居也就挨家挨户地给我们这些人家送枣。感觉那时候邻里之间虽难免有些小矛盾,甚至有点不愉快的小摩擦发生,但并不妨碍相处多年的邻里之情,一切不愉快随着岁月的流淌,很快都成了过眼云烟。如今我们这些自小在一起长大的儿时玩伴,偶有相遇都有相见如亲的感怀,执手相向,嘘寒问暖,倍感亲切。细细回味,不免心生感慨,这是父辈们给我们留下来多么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啊!不禁又忆起少年时过年节的场景。左邻右舍,你家借我一根擀面杖,我家借你一副笊篱,有时某家来客多了,还有借桌椅板凳借酒杯碗筷的。在这一借一还之间,言语融洽,有满怀感激,也有付出的快乐。而今天,我们纵然身处一个小区,甚至于门脸相对,许多人却老死不相往来。可叹!是什么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疏于交流?是我们通过几十年的奋斗,物质丰富了,似乎什么都有了,什么也不缺了?还是因为冷漠?还是贫穷的过去让我们彼此互为依赖,在互通有无的物质交流中,也交流了情感?如今物质丰富了,在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同时,却背离了人类共有的情感需求。人与人之间物质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而人与人之间情感却越走越远!时代在进步,物质生活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人与人之间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传统精神和道德信仰理应更加传承和发扬。静坐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大厦中,好生怀念那段远去了的苦乐年华,情不自禁地打开大门。——好想,好想有人来送礼啊!鲍山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