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抓好自身建设打造红色“熔炉”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是我们党教育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这就决定了党校必须姓党。党校不姓党,或者不能很好姓党,就不能完成党所赋予的庄严使命。”中共芜湖市委党校(芜湖行政学院)为了发挥好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和科研咨政等作用,在市委的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把坚持“党校姓党”放在首位,结合本校实际,抓好自身建设。

一、新时代加强党校机关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党校是政治机关,不是普通的学校,是党教育培训执政骨干的地方,政治上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必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有鲜明的看齐意识。政治机关就要讲政治。“姓党”是党校最大的政治,是党校的首位意识,是党校最鲜明的特点、最根本的原则、最独特的优势。只有自己“姓党”了

,才会向党中央看齐,才能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也只有自己看齐了,才能带领广大学员向党中央看齐。

“党校姓党”,是党校安身立命之本,是党校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党校自身建设中,机关党建是根本和基础,是党校建设工作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说,党校是党员干部党性锻炼的大熔炉。芜湖市委党校(芜湖行政学院)能否发挥好熔炉作用,就要看我们能否把这个红色“熔炉”打造好,真正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二、打造红色“熔炉”的具体做法

为了把党校建设成“讲政治、守纪律,水平高、党性强,有热情、接地气”的政治机关、专业机构和红色熔炉,芜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机关党委在校(院)委会的领导下,以创建全市“模范机关”为契机,着力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组织建设,加强思想引领,强化政治意识

我校(院)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强化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引导教职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党的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加强党校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全校教职工的党员意识、党校意识,强调红色基因的传承,发挥好每一个教职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校(院)委班子坚持以上率下,机关党委统筹协调,牢牢抓住支部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有效落实各项管党治党措施,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党校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召开机关党员大会,增补机关党委委员、选举产生机关纪委,并对所属四个支部进行换届选举。机关党委委员和支部书记、委员,均由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以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党建主体责任。同时,机关党委带领各支部,谋划全年和每一个阶段的党建工作,做细党建工作计划,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组织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针对第四支部退休党员多、年龄大等特点,在安排支部学习的同时,注重开展集体参观、文体锻炼、走访慰问等组织活动。

通过组织建设,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解决好“总开关”问题,自觉规范政治言行,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做到信念如磐、作风如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清清爽爽的政治生态。

二是抓理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提高政治能力

机关党委在要求各支部开展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全校教职工的集中学习,落实校(院)委集中学习“四个固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对象、固定内容)的要求,每周三上午组织全体在职教职工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内容,常务副校长身先垂范,在全校党员大会上向全校教职工宣讲了《坚持党校教师姓党,践行初心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新时代党校(行政学院)事业科学发展》等专题。其他校(院)委、机关党委委员和支部书记、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也先后在全校理论学习大会上讲党课。大家轮流登上讲台,结合业务讲理论,用学术讲政治,并对每场学习宣讲都会进行点评和讨论。

“磨刀不误砍柴工”,理论学习不仅促进教职工整体理论水平的提高,也强化对全体教职工的政治引领,引导党校党员干部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是党校工作者,是党务工作者,始终不渝坚持党校姓党,牢固树立政治机关和政治学校的意识。今年以来,共举办集中学习26次,授课人员达24人次。

校(院)委持续深化对全体教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制定出台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大对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管理和运用,严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宣讲内容关,确保党校教师讲政治、讲纪律、无“杂音”。近一年来,我校组织教师去街道、社区、企业开展十九届四中全会宣讲18次,开展宪法和法治宣传6次,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23

次。很好地发挥了党校抓党建、讲党建的作用,也大大提升了党校教师讲政治的水平和能力。

三是抓队伍融合,加强素质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针对党校“双轨制”管理和近两年吸纳新进教职工人数多的特点,机关党委经过充分酝酿,以支部调整为契机,打破教学、行政、后勤等部门之间的壁垒:三个机关在职支部都由部分综合管理部门和教学业务部门的党员职工共同组成;校(院)委领导分别安排在在职各支部参加并指导所在党支部的党建活动;处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支部书记和支委,实行党内职务和行政职务的有机融合。这不仅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着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党建提供了组织保证,并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突出党校的政治功能,推动机关党建和教研咨等业务深度融合,避免“两张皮”。

与此同时,市委党校实行新进教师轮岗制度,让年轻教师入职前两年先到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部门跟班锻炼,全面了解党校情况、加快熟悉党校工作。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团队融合,引导教职工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咨政和教学管理、党建工作等,促进党校职工一专多能、一岗多用,打造一支又红又专、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党校未来发展夯实基础,更好地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

四是抓调研实践,结合芜湖实际,服务发展大局

机关党委根据校(院)委会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党员和教职工走出校门,积极融入芜湖发展的生动实践。一是组织党员学习考察芜湖航空产业园等教学基地,深入了解我市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政治建设、干部培训、基层党建等工作。二是选派年轻教师或参加全市的主题教育、巡视巡察,或带着课题到市委政法委、市网宣办等市直部门和鸠江区司法局等基层单位蹲点挂职、积累经验、扩大视野。三是安排年轻教师随班学习,并参与带班管理,在加强对学员的组织、学习和生活管理的同时,了解干部思想状况和干部培训工作的规律。四是鼓励党校教职工外出宣讲,或者参与抗疫复工、抗洪抢险和结对扶贫等工作,发挥党校作用,提高政治站位。五是开展支部共建,各支部分别与社区支部、非公企业支部结对,通过“学基层、送理论”,先后安排教师28人次到企业、社区进行理论辅导,发挥党校的政治优势。

党员和年轻教师到农村、进社区、去企业,向基层学习,为群众服务,是党校打造红色“熔炉”的重要一环,也增强了党校职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强化党校的政治功能,大力提升机关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三、红色“熔炉”初显成效

在创建“熔炉”品牌的过程中,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党校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通过新举措注入新活力,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共抗疫情,勠力同心。今年年初自新冠疫情以来,在校(院)委会领导下,机关党委在确保防疫复学两手抓两不误的同时,坚持选树标杆、强化带动,先后抽派了36名党员干部、教职工,到社区、企业参加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累计2400小时,学校和教职工共捐款2.29万元。二是抗洪抢险,士气如磐。我校先后抽派了18名党员职工赶赴抗洪大堤参加防汛抢险突击队,派驻二龙村的扶贫工作队则始终战斗在防汛抢险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校的担当与使命。今年我校一名党员被评为全市防汛抗洪先进个人。三是脱贫攻坚,众志成城。我校通过派驻扶贫干部,先后安排了三任党员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利用党校平台培训村两委干部,帮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为支持扶贫、抗疫、抗洪先后多次出资捐款。同时通过交流座谈、走访慰问、送教上门等形式,努力做好思想脱贫等工作。

在校(院)委会的领导下,机关党委密切关注机关支部和党员职工在各项工作上的作用发挥和取得的成效,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党建带动”,以良好的党风带动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树立,在讲政治上作表率,真正发挥党校的“熔炉”作用,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芜湖市委党校

杨笑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