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旻
张学桥
“十三五”期间,我市在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实际行动和责任担当,按下污染防治攻坚战“快进键”,环境质量改善跑出了“加速度”,用更绿色的理念,提升发展的“颜值”。
涵养一江碧水
福佑两岸百姓
飞跃长江,从天空中俯瞰,在芜湖长江大桥东头,一条绿色的风光带依水就势。两座铁路高架桥将这片绿地夹在中间,其间浅滩、浮岛高低错落、绿意盎然。近日,芜湖市区新添的一处公园景观在网上走红,让网友们大呼“太美了”——这就是芜湖市江东水生态公园。
这座公园又名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顾名思义,公园的功能不仅于休闲观光。实际上,面对满目葱茏,你很难想象这片区域一度污水横流、一片脏乱。直到2019年,这里被纳入芜湖市长江大保护项目,通过一期项目“潜流人工湿地+强化处理湿地+生态稳定塘+中水回用泵站”等一系列“变装”,曾经的“污泥滩”旧貌换了新颜。
江东水生态公园的变化,是我市践行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也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远见。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长江干流岸线集中专项整治,已累计完成200多个非法码头、修造船厂、非法砂点拆除清场,拖离拆解船只120余条,释放长江干流岸线近30公里,腾出滩涂陆域面积6000亩。整治“散乱污”企业2833家。累计新增长江造林面积1.72万亩,基本做到岸线1公里范围内应绿尽绿。
以全面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为目标,当前,我市正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强力开展长江安徽段禁捕退捕,全面提升长江生态功能,碧水东流、两岸新绿的美景已成为芜湖宜居环境最好的“致辞”。
坚持攻坚克难
回应民生期盼
污染防治攻坚战既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系着群众的热切期盼。近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重拳出击,解决了一批环境顽疾,生态治理成效更加显现。
蓝天保卫战持续发力。面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我市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坚持深度治理和科学管控“两手发力”、污染减排和环境扩容“双轮驱动”举措不动摇,深入推进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五控”行动。大气污染通过“技防”和“人防”的紧密结合,使污染源“靶向治理”更加精准。2020年1-9月,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3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4%,降幅在省内排名第5;优良天数比例为89.8%,同比提高21.3%,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2位;重污染天数为1天,同比减少了50%。2019年PM2.5单项考核位列一类市第一、全省第二,获得省委省政府表扬。6-9月优良天数为105天,提前并超额完成夏季优良天数提升目标(92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量已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约束性指标任务。
碧水保卫战稳中有进。重点开展了“千吨万人”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信息摸底及问题排查工作,推动问题整改。建立完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与考核机制,对33个地表水断面进行监测预警并将27个河流控制断面纳入水质考核。全市提前一年消除劣V类水体。探索的“三峡模式”受到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并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成功获批全国第三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全省排名前三。
净土保卫战初见成效。先后组织开展多轮地毯式固废大排查大整治,排查出危废单位577家,一般固废单位499家,危废产生量11.3万吨,固废产生量545万吨;摸排41处固废倾倒点,5.3万吨固废全部实施无害化处理,抓获犯罪嫌疑人49人。其中,白象山跨省倾倒固废案件办理,受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新兴铸管老厂区污染地块修复项目,获得生态环境部肯定并作为示范项目推广。将农村污水治理纳入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整体布局,坚持“源头控制、过程治理、末端利用”资源化治理思路,南陵县霭里村污水治理中,发挥群众力量,实现“废水”变“肥水”,为自然生产力赋能,探索农村污水生态化治理、资源化利用的新空间。
“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蓝图已然徐徐铺开。我市将坚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安全感,向着把芜湖建设成为长三角中心区有特色、有魅力的生态名城而迈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