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地处长江下游,一直得益于江河的便利,但也饱受水患之害。特别是位于长江北岸的无为市,它北依巢湖,三面滨江,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水网交错,湖塘星罗棋布,沿江纵深20公里均为长江的古冲积平原,地貌平坦,土地肥沃,极为适合耕种,丰年一年两熟。但水大则涝,水少则旱。据史载,自明代开始修筑堤防,与大江夺地,至清乾隆30年(1765),沿江零散堤坝相互连接,形成了沿江大堤雏形,东起裕溪口,西至徽河,长达230里,护卫着无为、和县、含山、巢县、肥东、肥西、庐江、舒城等县的数百万人口和480万亩农田,被称为“一线单堤,七县屏障”(当时肥东、肥西未分开)。
1954年,我省遭遇了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当时司芜湖专区管辖的无为县(现为无为市)发生了重大灾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无为人民奋力抗洪抢险,转移安置灾民,将洪灾损失降低到最低,水退之后,迅速复堤,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无为大堤复堤指挥部政治处编印了一本《无为大堤画报》,4开、16页,其中9页刊登了连环画《洪水吓不倒我们》,每页6幅,计52幅,每幅下面有简短的文字阐述画面内容。这套连环画是形象的1954年无为人民抗洪图,在事过一个甲子之久的今天读来,也是一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好教材。
这套连环画从一幅长江大堤位置图开始,共分五个部分,巧妙地将相关史料和新闻报道联系起来,展示了一幅幅无为人民同江堤存亡兴衰与共的动人场景。
“一线单堤
七县屏障”里的悲惨往事
连环画第3幅至第10幅,表现了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20年(1931)每当汛期来临,江堤管理机构的官吏坐在轿上,前呼后拥,在江堤上巡查走过,被称为“踹埂”,算是巡护了江堤,接着强迫老百姓出钱、出工,挑土修堤,一些老弱病残被拉上大堤,还得交所谓“走工费”;官吏们收取了钱财之后,吃喝嫖赌,任意挥霍;几次溃堤时,他们封船只顾自己一家逃命,农民被淹死无数;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逃出去的灾民,扶老携幼,流离颠沛,饥寒贫病,客死他乡。这是何等凄惨的灾民命运图,这其实是对旧社会的有力控诉。
百废俱兴修整江堤
抗御洪灾初获胜利
历史终于翻过了一页。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百废俱兴,修整无为大堤就摆上了重要日程。从1949年至1954年的5年间,党和政府组织民工加高培厚江堤2400万方土,在作为重点的安定街和青山圩堤段,堤顶高程超过民国20年(1931)最高水位达1米,挡住了1949年、1951年及1953年的三次洪水,同时,作为全省13项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的无为县梳妆台工程于1954年4月完工,又在大堤的凤凰和汤沟新建了两座钢筋水泥的水闸,控制了内河水位,排出了百万亩农田积水,因而保证了农田丰收。第12和13幅画面反映了早期防汛抗洪的最初胜利。
百年洪峰来袭
军民首战告捷
1954年的大洪水,百年一遇。4月初大雨兼旬,江潮涌起,内河水位陡涨。党和政府立即组织全县大批干部和十万民工上堤,日夜巡逻,排查隐患,挡浪、抢险、打椿加固险工险段。同时,从各地抢运调来大批防汛物资,以应急需。沿江地区连续降雨三个多月,其中下大雨或暴雨19场,江潮一度上涨3丈5尺,超过危险水位。军民齐心协力迎战急风暴雨巨浪,做到了“水涨堤高”,保住了大堤,赢得了时间,取得了早稻丰收。第14至19幅画面记录了首战告捷的场景。
江堤溃决
全力抢救转移安置灾民
由于降水持久猛烈,江河水位猛涨,无为段长江水位持续100多天超过1931年的水位,7月底江潮陡涨1米多,安定街堤段不幸溃决。据史料记载,洪水冲断了淮南铁路,波及合肥市。防汛重点转为抢救、转移、安置灾民。党和政府先后调来20余艘轮船,600多只木船,组织了3000多名干部,将被洪水围困的灾民抢救出来,一部分灾民被转送到本省宣、郎、广和湖北洪泽湖等地,开荒自救。据有关史料记载,接纳无为灾民的宣城洪林乡、泾县赤滩乡的农民,热情腾房,借给农具家具,产妇得到周到照顾,军烈属备受关心,灾民很快安顿下来,开荒种地,生产自救。当时,中央、华东和友邻地区,组织了多支医疗队来到无为,从各地用火车、轮船运来大批粮食,发放各种货款和口粮、寒衣、房屋救济款达332.16亿元(旧币),国营水产公司增设多处收购点,解决农民的水产品销售困难,农民被组织起来,大力补种、开荒,挽回损失。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领导、指挥,四面八方迅捷出手援助,过去那种遇到天灾老百姓孤苦无援、流离失所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连环画第20至30幅所展现的,就是这些场景。
堵口复堤灾后重建
无为大堤更展雄姿
水患形势稍为平稳,9月20日,省长江堵口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无为县安定街的24圩被列为重点工程。据1954年10月17日《安徽日报》报道,10月份长江沿岸堵口复堤工程陆续开始。无为县堵口工程面上,中央和地方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山东黄河工程队、佛子岭水库和当地的技术人员集结,长江中下游港口调度而来的几千吨轮船、上海支援的7只30吨大趸船、佛子岭水库运送来的开山机、解放军支援的数千顶帐蓬、从荻港老虎头运来的石料,以及工程指挥准备的芦柴、树枝,供销社收购来的307068条麻袋、107245斤铅丝、5404立方米木料、61340张芦席等等,全部投入复堤工程及重建家园。为了运输方便,华东铁路局运来一批轻型铁轨,很快铺设了一条从青岗至安定街的临时铁路。安定街24圩的34华里堵口工程仅15天时间全部完成,江水停止内流,内河水位迅速下降。田地里水退一块,立即补种一块,多种午季作物达160万亩。堵口之后,接着进行复堤工程,十万余名民工挑土加高培厚大堤,实行“尺土层硪”,即每加高一尺土,就用石硪夯实一层,确保“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整个大堤按二级堤工标准动用土石方2400多万方,计划三年完成,当年冬季至第二年春季将完成整个工程土方量的一半。预计竣工后的堤面宽约8米,两侧各有2米宽的人行道,可以通行汽车,高度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1.2米。无为大堤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水利工程雄姿挺拔,蜿蜒大江之滨,真正起到屏障滔滔洪水维护江北八县作用。连环画第31幅至结束,集中表现了堵口复堤和重建家园的工程。
这套连环画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水患无情,但新中国建立前后,受灾民众的遭遇却天差地别。连环画所表现的抗洪抢险、安置灾民、堵口复堤、重建家园,以及全国支援、军民并肩维护大堤等等都是党和政府坚强有力领导的体现。因此,这套连环画既是当年抗洪抢险的历史记录,也是今天有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教材。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本《无为大堤画报》是油印刊物。油印出版物,是将蜡纸铺在钢板上,用铁笔刻写,以油墨印刷出来的。这种手工操作的印刷技术,青年人几乎没有见到过。它快捷、便利,当年机关、学校普遍用来印刷文件、资料,现在已经绝迹了。出版家范用曾说:“现在有人专门搜求收藏油印本,成了一个门类。”书话家姜得明写文章感叹:“难觅油印书。”铁笔在蜡纸上刻划一横一竖的方块字,较为容易,但如果刻划线条繁复、弯曲变化的人物、景物,重则划破蜡纸,线条重叠缠绕,印出来的是一团墨迹,轻则未刻划出划线,印出来模糊不清。我所收藏的这本油印画报,每一幅画面虽小,但字迹工整、人物神态自然、远山近树景物线条清晰、墨迹轻重得宜,不粘不糊,堪称是一件油印上品。
岁月如流,无可奈何。六十六年过去,《无为大堤画报》纸张发黄变脆,有几页已折痕破损。它正在老去。但它所记载的往事,作为历史的一页,将会被后人牢记。
孙栋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