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芜湖美丽的镜湖一角,玲珑秀丽的烟雨墩上,一幢二层红砖青瓦的楼上,其中一处即为“阿英藏书陈列室”。“阿英藏书陈列室”七个大字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阿英藏书陈列室的前面草坪上是阿英纪念基石,基石中央,用汉白玉材料镌刻着一本打开着的书,正中央雕塑着阿英汉白玉头像,头像下面两侧分别雕塑两束菊花与月季。基石下镌刻着李一氓题写的“文心雕龙”四个遒劲的大字。基石的北面刻有黑底白字碑文,介绍了阿英一生的革命功绩。基石内安放着从北京八宝山公墓运迁来的阿英骨灰。基石四周是精工雕琢的青石护栏,阿英从此可以与家乡人长久相依了。
1900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七),阿英出生于芜湖城南二多桥61号一个钟表匠家里。即今长江长小区之内,这处故居2001年8月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
阿英小名“双喜”,父亲钱聚仁根据家族排行为他起名“钱德富”(德字辈),开始教他识字。阿英七岁入私塾,跟一个老夫子研习四书五经。由此,阿英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古典文学根基,也养成了其一生爱读书的习性。十岁,阿英进芜湖徽州小学读书(今天的柳春园小学),更名“钱德赋”。在这所小学里,阿英结识了李克农,由此结下了终身的友谊。阿英十二岁那年,钱聚仁先后将阿英送到芜湖圣雅各中学、来复会办的萃文中学读书。在学校里,阿英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化,并对一些欧美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在《南社》《民权素》等报刊的影响下,如饥似渴地熟读了不少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从此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7年夏,阿英中学毕业,钱聚仁因家庭经济困难,要他报考邮政,阿英被录为安徽邮政局邮务生,这在当时可是铁饭碗,可这不是阿英想要的生活。他勉强干了一年,不顾父亲反对,辞职不干了。1918年,18岁的阿英在姐姐和同学资助下,只身去上海深造,他进了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读书,希望将来成为工程师,实业救囯。然而,那不是一个能让人安心读书、做学问的时代。很快,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爆发,阿英作为学生代表,出席上海市学生代表大会,并与邹韬奋一起被推选为上海学生会机关刊物《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编辑。五四运动很快波及到家乡芜湖,暑假,阿英回到芜湖,此时的芜湖,学生、教师,在省立五中校长刘希平、语文教师高语罕的带领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潮。阿英两个月的暑假期间,与好友蒋光慈等人写标语、搞宣传、办夜校,忙得不亦乐乎。9月开学,阿英回到上海,心还牵挂着家乡的斗争,他把自己在家乡的见闻感受写成诗歌、小说、评论陆续投到上海的《解放画报》上发表。1919年下半年,在上海求学的数百名学子动议成立“安徽旅沪学生会”,阿英积极参与筹备工作。旅沪学生会成立后,阿英以中华工业专门学校的代表身份,当选为安徽旅沪学生会评议部委员,并负责联系安徽各校的学生运动。为工作方便,上海一位老先生为他起名“钱杏邨”,由此成了他本名。上海人叫他阿杏,读走了音,便叫他“阿英”了。
1920年秋,阿英回乡探亲,省立五中的刘希平、高语罕力劝阿英回家任教。阿英本不想中途辍学,但经不起他们的再三动员,答应了。阿英的父亲无法使他放弃学业,革命斗争的需要却使阿英毅然踏上了教育救国的征程。
1921年起,阿英曾分别担任过省立五中、二女师、民生中学等校国文教员。在二女师任教时,恰逢“五卅运动”爆发,芜湖各界纷纷响应,并成立了芜湖外交后援会,阿英任该会编辑组负责人。1925年6月10日,芜湖群众三万余人在十三道门集会,声讨上海“五卅惨案”,7月1日,芜湖各界举行“国民大会”,公祭上海、武汉、广州的殉难烈士,阿英被公推为主祭。这期间,阿英还组织群众大会,欢迎中共中央委员恽代英来芜湖指导工作。他在陪同恽代英期间,思想受到深刻教育,更坚定了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芜湖外交后援会分设编辑、执行、会计、庶务四个组。作为编辑组的负责人,阿英提议创办一份带文艺性质的半月刊《苍茫》杂志,以宣传革命思想、喘起民众觉醒。阿英回忆道:“《苍茫》是五卅运动时,外交后援会创立的刊物,半月刊,带文艺性质,我主编,参加编辑的还有张慕陶等人”。题名“苍茫”,取其无涯之意,喻示“五卅”运动的浪潮汹湧澎湃无际无涯。《苍茫》具体出版期数不详,现仅在安徽省图书馆保存有一份残件,为1926年6月16日出版的第四期。在该期上,阿英发表了一篇读书日记《到民间去》,号召知识靑年向俄国青年学习,到民间去,将新思想普及到所有的人民中。1926年6月,军阀孙传芳指认阿英是共产党,下令通缉,阿英流亡上海。
在上海,他与共产党人高语罕、周范文、蒋光慈等过从甚密,深受他们影响,不久便向组织上提出入党申请。1926年10月,阿英被批准入党,他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阿英入党后,第二年便被党组织派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这时的芜湖已在北伐军的控制之下,国共合作,阿英以共产党人身份任国民党芜湖县党部常委。但他很少待在县党部的办公楼里,而是常常在中长街20号汪孟邹的科学图书社指导进歩书籍的发行,并经常与李克农、宫乔岩、王稼祥等研究革命形势、开展地下工作。4月6日,阿英与李克农奉中共芜湖特支指示,发动全市20万人游行示威,终于驱逐了由蒋介石任命的国民革命军三十七军军长兼皖省政务委员会主席、人称“票匪”的陈调元。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芜湖也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阿英和李克农等进步人士连夜撒退到江北裕溪口,不久又转移到巢县李克农叔父家安顿下来。此后,声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在请示党组织后,分两批先后跋山渉水,历尽艰辛来到当时大革命的中心武汉。7月15日,汪精卫背叛革命,宁汉合流。阿英于9、10月间接到组织通知,要他立即去上海,中途他在芜湖作短暂停留。此后,阿英再也没有踏上芜湖这片土地。
阿英在芜湖生活、学习、战斗了26年(其中包括在上海求学两年),占了其人生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毫无疑问,阿英早年在芜湖的革命活动是他一生斗争经历极为光辉的起点,是作为战士的阿英确立坚定革命信仰的开始。阿英早年在芜湖革命活动中表现出來的旺盛精力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贯穿于阿英战士的一生。同时,早年在芜湖所进行的革命斗争,也为阿英今后的革命活动作了很好的演习,锻炼了他的才干,丰富了他的经验。
阿英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革命家。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太阳社”的中坚。左联成立后,他任左联党团书记、执委会常委。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市文联主席。后调到北京任华北行政区文联主席;最后任中国文联副秘书长。
1977年6月17日阿英在北京逝世。
1987年,阿英逝世10周年,他的子女遵照阿英生前遗嘱,将以清代木刻本为大宗的4900余种、一万两千多册珍贵藏书及部分文物捐献给芜湖。
阿英留给芜湖的不仅仅是这批书籍文物,更留下了他对家乡人无比挚爱的深情,留下了他“追求真理,无私奉献,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会永远激励着今天芜湖人民为建设美丽家乡而不断努力。
吴家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