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目标”
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是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两步走”战略的重要而关键的一步。
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是第一次表述),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
这个目标,鼓舞人心,有确实可行的物质和思想基础。它是建立在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交出了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和载入史册的答卷。特别是难忘的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国内生产总值将超百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五年前增长28.6%。我们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5575万人口历史性的甩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还打赢了疫情狙击战、对美贸易战、香港保卫战、南海阵地战,奠定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我们长期积累的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科技实力以及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不仅成为我们抵御风险挑战的根本依托,更是我们实现“新四化”的重要支撑。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是让世界惊叹惊诧的磅礴力量,向着伟大目标和美好未来迈进,必定行稳致远。
二、“两个大局”
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要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来把握和考量,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中心,“东升西降”已经成为大趋势。我们已经站在大国崛起的“风口”,我们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建党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翻天覆地,我们有“四个自信”。但是伟大梦想从来都不是唱着歌敲锣就能实现的,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船到中流浪更激,人至半山路更陡,崛起之路从无坦途。
2018年1月总书记就首次提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年1月,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班上,以“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为题,强调,我们面临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稳定任务,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发生,又要防止灰犀牛事件。总书记还指出,新冠疫情加速了这个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演进。总书记“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见微知著,要求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去年建国7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是大考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与中美战略博弈是大背景。二战以后形成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重构是大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是大机遇。我们会遇到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困难,我们正在进行着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要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在“两个大局”之下,五中全会明确了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管理)为主线,提出了“两战略”——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为战略基点,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这也就是总书记视察安徽讲话指出的“两个坚持”“两个更大”,题中应有之义。
三、“三个没有变”与“三新”
我们面临着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的变局,但国内“三个没有变”,即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共产党超大超强的动员组织和领导能力,是“中国之治”的根源,是“东升西降”的根本。仅从新冠疫情防控中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不言自明。我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五中全会精神内容极其丰富,但究其核心要义和新意,主要体现在“三新”上——(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新”是这次全会之所以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所在。认识这个新发展阶段,它的起点是从2021年的“十四五”开始,它的主题是高质量,它的底线要求是安全发展,它的重要导向是共同富裕,它的落脚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就是要使我们的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就是要实现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五大发展”。其中创新是引领、是核心、是第一动力源。这个“五大发展”新理念,2015年总书记首提,是基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环境和形势发生的变化,形成“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不以GDP增长论英雄,推进“三大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三去一降一补”,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统筹发展与安全,集中反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我们必须一以贯之。
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这是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对过往的发展战略(模式)的调整(合)提升,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顺势而变的战略选择,是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不是被动之举,不是权宜之计;是双循环,不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国内单循环,是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开放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的国内大循环,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五中全会指出:我们国内庞大的、富有潜力的市场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全球最大也是最稀缺的资源,可以释放出巨大而持久的功能。我们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1.3万亿户市场主体,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我们具备了实现内部大循环,促进内外双循环的客观条件。同时必须理解,实现内部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
四、“四个环节”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我们必须把握“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畅通”是关键词。循环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一个“通”字,“通则不痛”。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客观上要求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必须有效链接,实现供与需的精准对接。
生产即是供给。生产自身也需要从原材料供应、技术及产品的研发、零(模块)部件生产组装,到营销(品牌)服务环节的畅通。这就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这里有“卡脖子”的问题,需要我们集中力量攻关(拉长长链,补齐短链,不能断链),既形成国内替代,又在某些优势领域领跑。就要不断创新,让生产(供给)满足消费、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生产与消费相适配,既不能供不应求,也不能供过于求。就要把制造业(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和国家经济命脉,金融不能脱实向虚,房地产不能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业不能垄断,不搞地方保护,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将经济发展的底基牢牢托住。
消费就是需求。要大力扩大内需,就是促进消费升级。培育内需市场就要大力提升城乡居民购买能力和生活品质。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和保障就业,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农民),完善社保,增强消费信心,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养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实现货畅其流。
五、“五个特征”和“五个坚持”
五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确立了到2035年实现“新四化”的目标。我们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更有对于世界不同凡响的意义。五中全会指出了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所具有的五个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人口的现代化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对世界的文明进步发展具有多大的贡献和影响,可想而知。二是我们走的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与西方许多靠战争侵略、殖民、掠夺而实现的现代化,不可同日而语。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是个统一体、有机体,践行“两山理论”。四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消除两极分化,彰显社会主义本质。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为了实现“新四化”目标,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即五个坚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点。“五个坚持”是总结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新阶段推动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五中全会首次把系统观念作为一项重要原则提出来,提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遵循。系统观念就是要有整体观,就要注重事物内、外部的各种联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讲局部不讲大局,只讲一点不讲其余,不能讲挑战不讲机遇。只要是系统,就有结构、层次性,就有开放和风险性。人与自然、人类社会,本身都是一个大系统,地球上世界各国也是一个大系统——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就是个大趋势。有了系统观念,再加上创新意识,才会有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
六、“六个目标”要求和“六稳”“六保”
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当下中国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把握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五中全会指出,要从六个方面发力,来确保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即一要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二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三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四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五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六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这六个目标要求,笔者认为完全可以也必须把中央2018年7月提出的“六稳”和今年提出的“六保”联系起来解读和落实。“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稳定)都是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中央审势度势,运筹帷幄,科学应变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应对之策。“六保”是“六稳”的递进,指向更具体,重点更突出。“六保”“六稳”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是一脉相承、环环紧扣、有机联系、各有侧重。只是表述上的不同,没有实质上的冲突。是我们在实际工作必须把握和坚持的方向、重点和要害。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
张克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