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济,位于泾县西60公里,在黄山与九华山之间,是宣城泾县、池州青阳和黄山市黄山区(即以前的太平县)交接处。正在我们“行走青弋江”的路上。
到得查济,时序已秋。皖南的秋天是一场盛大仪式,青山静穆、流水澄澈、秋林染金飞红,兼之查济的人烟阜集、古木萧疏、亭台沧桑,时间与造化化繁为简,人间烟火与岁月乡愁交织在一起,萦绕迂回。
十里查村九里烟
在查济,时间和风雨停下脚步,驻足在一如水墨丹青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处处江南人家中。
查济始建于唐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荒废于晚清及近代,至今有1300余年历史。最初,这里叫许村。隋唐时期,查氏39世祖查文熙兼任宣州、池州刺史,往返两地,看到此处四面环山,三水流中,土地肥沃,屋舍俨然,决定将此地作为归老之所。卸任后的查文熙携家带口迁居查济,开枝散叶,查氏一门日益兴盛。查氏先祖在汉武帝时迁入山东济阳,封为济阳伯,并赐姓“查”。为纪念先人,许村改称查济。明末清初号称人口十万,一门六进士、三进士、兄弟进士、文武进士、文武举人,人才辈出。明清两朝,七品以上官员达129人。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当代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祖籍也是查济。
现在的查济包括查济查村、济阳村、富美村三个最为集中的自然村。整个村落呈人字形座落在西北高峻、东南低矮的盆地之中。《查氏宗谱》记载,查济“东有丹山文笔,南有由山翠巘,西有菥荻围屏,北有柏岭丹崖”,形成四面环山的天然屏障之势,这是查济最外围的山峰。村中自南向北有岑溪、许溪、石溪三条溪水穿行而过,此为三水中流。岑溪、许溪、石溪流出查济后汇合注入厚岸柳溪,柳溪流到包合的合溪,最后从桃花潭镇舒口处汇入青弋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缜密规划,精心设计,长期建设,查济成为皖南一带具有相当规模与特点的村庄。虽然历经风雨剥蚀,兵燹战乱,至今仍保存着从元至清的古建筑两百余处,是安徽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村外,查济有四门三塔。四门是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三塔为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据说这三座塔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于清嘉庆年间集资兴建的。
村内,“武陵深处是谁家?夹河两岸共一查”。所夹河流,即是查济三水中流的中间一条:许溪。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沿河建舍,两岸人家,推窗即可见河,开门即可走桥,生产生活交通便利。尤其是家家临水,石渠绕户,不仅顺应了自然地理特点,体现了先人天人合一的水文化智慧,同时也一脉沿袭徽州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精神。
2001年,一度湮没于皖南深处的查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同年被安徽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环保局授予“安徽省生态村”称号;2007年,被中国景观村落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景区”;2013年,被安徽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安徽省森林村庄”称号;2014年,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2019年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是明时查济人查绛笔下的吾乡吾土,同样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查济。
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查济,任何一个初来者都不需要导游图,只需沿着许溪逆流而上。即使走出沿河路,顺着青石板或者卵石小径走到查济深处,七拐八弯,仿佛迷宫,那也没有关系,沿着路走下去,或迟或早又回到许溪岸边。
许溪是查济日夜流淌的动脉,溪边三五户人家的距离就有一座桥。这些桥风格不一,有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有单跨、双跨。兼之河流落差较大,桥也高低错落。有的刚刚高过水面,站在桥上可掬水在手;有的凌空飞架,上下游风致尽收眼底;有的雕栏玉砌,有的光秃秃一座桥;有的藤蔓覆盖看不见桥体;还有的桥只搭一根石条,仅容一人通过,这是一板桥。最宽的天申桥,约有10米长、
10米宽。由于地形限制,许溪距两岸房屋近,街衢不便停留贸易,像天申桥这样宽的桥可以权作交易场所。查济的桥多是过去乡人在外地做官或经商发迹后,为方便乡亲生产生活所建。桥两侧都有下河石阶与埠头,供日常洗涤,这是许溪边乡土而又特别温馨的一幕。
每一座桥的后面,都有着长长的历史和长长的故事。村口的财神桥建于明朝中期,两米宽,5米长,面向村外的桥沿上砌了一堵两米高两叠式马头墙,墙上硕大的“紫气东来”四个字。桥头跨路建有木质阁楼,面村敞门供着财神爷。查济人嘴边有句话:“财神桥上走一走,荣华富贵年年有。”
天申桥也是有故事的。住在许溪北岸的兄弟俩分家后并排面溪而居,母亲年事已高,到南岸走亲访友购物很不方便。哥哥在自家门口建了一座石桥,弟弟不甘落后,也在家门口建了一座同样的桥,两桥相隔两米多。母亲把兄弟俩叫到一起,告诫他们要和睦相处彼此提携。兄弟俩把两桥之间的空隙补上,双桥变成宽阔平坦的一座桥。后人有感于这个故事,取《诗经·假乐》“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命名为天申桥。忠孝、敦睦、谦让,爱托乡里,义存香火,这些朴素的传说后面,寄托着农耕社会最美好的品质和情感。
彼时人丁兴旺、财力雄厚,查济建了很多庙宇祠堂。千年之后,至今尚存的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这些古建筑由于时间跨度大,虽然具有鲜明的徽派特征,却也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
德公厅屋坐落在许溪南岸扁官巷内,前后两个部分分别建于两个朝代。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建得高大雄伟,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背面镂雕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精美完整。这是元顺帝敕封永德公为“明羲官”而建,正面“圣旨”和背面“明羲官”均为御书。翘角上的宝剑以及柱础的马蹄形都打了元代建筑的印记。牌坊后的祠堂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永德公的四个儿子都是封疆大吏,他们为纪念父亲,又不想过于张扬,遂将前朝牌坊作门楼,在后面建家祠,称之为德公厅屋。经七个世纪保存至今。
村口的宝公祠是查济现存最大祠堂,始建于明代,为纪念五世祖查宝源。后在战乱中受损,重修时财力大不如昔,乃至墙上朱熹手体的“忠孝节义”四个大字框外贴面磨砖无力购买,只粉白后用墨勾勒出磨砖式样替代。宝公祠的汉白玉柱础粗大,雕刻精细,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门外没有徽州古祠堂宽长威严的高台阶,其中体现的寓意颇值得玩味。
涌清堂、进士门、洪公祠、二甲祠……雕梁画栋,镏金飞檐,查济随便一处的建筑就有数百年的历史,随便一处的木雕、砖雕、石雕工巧精美。
查济的景点以民居和祠堂为主,主要集中在沿许溪从村口到红楼桥一带。红楼桥是查济最高的桥,站在桥上环顾,鱼鳞瓦顶连绵成片,灰色马头墙昂首林立,这些两叠式居多的马头墙,马头一律是朝笏式,不像古徽州以印斗式为主。粉墙高处小小的窗户是清晰的徽派地域特点,却也看出由徽州山区向丘陵地带过渡所呈现出来的删繁就简。
老宅的墙上丝丝缕缕水渍、祠堂的锁钥门环锈迹斑斑、古庙的角落里蛛网尘埃,这是时间和风雨在查济留下的脚印。无论是保护,是修缮,查济还是在时光中漂旧了。旧的屋舍楼宇砖木路径,旧的负暄老人,旧的从隋唐传过来的捣衣声,旧的查济的日子。只是旧得干净温暖,像极了黄昏中坐在灶下,点燃一个干燥的稻草把,一把塞进灶膛深处。
别有天地非人间
在查济,时间和风雨走过的足迹,成为诗,成为画,成为古中国的乡愁。
小桥、流水、人家,烟雨、楼台、深巷,浣衣、躬耕、编织……这是乡愁,也是我们在查济所看到的真实生活场景。历经时间和风雨琢磨的美,首先被画家发现。如果说西递之美,最初是通过应天齐的画作广为人知,那么查济的伯乐是画家和美术学院学生。他们的写生,促成了查济走出皖南深处。现在,查济依然随处是写生的人,路边随意支着写生架,上面是随意截取的查济小景。所以查济村口的巨形云纹石前,刻有赖少其题写的“安徽美术家村”。查济是“中华第一写生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水彩画、水粉画画家柳新生来到查济,并将查济丰富的写生元素向业内推荐,越来越多的画家、美术院校来到这里,画下查济,也将查济带出泾县、带出安徽;越来越多的学术团体、影视界、媒体来到这里,进行研究、取景、传播;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查济渐渐形成以美景为支柱的美术产业、旅游产业。现在,每年两百多个学校、两万多名学生在查济写生。他们也是查济风景的一部分。
已经83岁的柳新生与查济结缘后,在查济建起了美术工作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更有些画家住在了查济。由于历史变迁、人口外流等各种原因,查济也有空置的民居,有些被外地人买下。在许溪上游,有十几栋这样的老房子,不改变外观和周遭环境,只进行内部整修,画家们季节性地在这里居住写生聚会,当地人称之为画家村。
据《查氏宗谱》记载:查济人“以商贾起家,而以诗书传后”。查济位于山区,历史上以商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近代,商贾随着交通没落,查济欠缺工业发展条件,村民的经济手段主要依靠茶叶、竹笋等农作物,或者外出打工。直到二十一世纪,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带动了农家乐、民宿、餐饮等行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开始陆续回到村里,投入到旅游产业中。与此同时,查济村委会将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结合起来,积极挖掘、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集体经济新增长点。目前,总面积20.7平方公里、3038名人口的查济开设宾馆、民宿174家,特色服务行业5家。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00元每人到现在的19000元每人。
虽然有游人进进出出,有老宅修得又旧又新,有彩色的灯和旗显得格格不入,有汽车局促地停在路边,但抬眼看远处,是青山宝塔;低头看近处,是流水古桥;走进一家,是古民居;坐下来,是凉亭。锃亮的石板路,清脆的捣衣声,网红桥下,有人在浣洗,有人在摄影。一家家小店,卖包装精致的旅游商品,卖粗疏的农产品编织品。现代的脚步无论如何走进来了,查济将古老的历史、散淡的生活、淡淡的商业氛围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自己的独特气质。
从古徽州的大地一路走来,像查济这样保存得这么完好的村落颇为少见,像查济这样老宅多有人气撑着,在皖南很多古村落中也较为少见。难能可贵的是,查济并没有在过度的开发和炒作下失去本真。可以说,查济是目前为止,我们沿青弋江行走所看到的依靠承继而来的自然、人文资源旅游发展最可期待的古村落之一。
据说,当年李白在别了汪伦之后,被校书郎查济人查师模邀请至此,为查济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青山遮不住,绿水绕村郭。青龙山、黄龙山、五龙山呵护着查济的烟火人间,许溪、岑溪、石溪滋养着查济的田园草木。时间何其无情,挥戈而过,生活何其坚韧,披荆斩棘。千年之后,查济,还是画里山川诗中田园的一派清新、淳朴、恬淡。
□
记者
唐玉霞/文
梅韬/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