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预约采访时,潘银花说干脆直接约在村里吧。她说,贫困户家变化可大了,她也很想让记者们一起上门看看贫困户的改变,“不仅家里变好了,精神面貌变化更大。”
潘银花是无为市无城镇党委委员、宣统委员,从4年前开始,她有了另一个重要身份——陈闸村扶贫工作组组长。今年,她被评为“芜湖市最美巾帼脱贫攻坚人”。11月25日,记者跟随她来到陈闸村,记录这位扶贫女干部的帮扶故事。
帮扶对象:汪秀英
主要做法:用情扶贫
心得:
“尽心让贫困户感受温暖”
“陈闸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64户、425人,今年,最后3户已成功脱贫。”陈闸村地处无城镇西北角,4年前潘银花刚来时,没有扶贫经验的她曾“两眼一抹黑”。如今,她带着记者熟练地穿行在村里,对每一个贫困户的情况都了然于胸。
距离村部10分钟车程就到了汪秀英家。每次来到陈闸村,潘银花都会第一时间来这户。
正在厨房忙着腌萝卜的汪秀英看见潘银花来了,高兴地迎出门,“潘阿姨,你又来了。”当地老人尊崇一种习俗,以孙辈口吻称呼对方表达尊敬,一直以来,汪秀英坚持这样称呼潘银花。
一番嘘寒问暖后,汪秀英也不“见外”,和潘银花直言自己有一个忧虑,“潘阿姨,我最近几天有点头晕,量了血压也正常,不知道咋回事呢?”“您别急,下午来村部,我们去找马医生看看……”潘银花安慰老人。
“汪奶奶脱贫情况不复杂。”潘银花介绍,3年前,汪秀英已脱贫。如今,靠着儿媳和孙子打工收入28500元;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2130元;农补、养老保险等2341元……截至2020年9月底,汪秀英一户三人的家庭纯收入为32971元。潘银花说,脱贫后汪秀英家情况比较稳定,两年前还给她家进行了危房改造,老人基本生活她其实并不担心。
“扶贫中,不能只看他们是不是吃得饱、穿得暖,还得真心考虑他们所需。”对于汪秀英这一户,潘银花认为,尽心尽力让贫困户感受温暖,亦很重要。“2017年我来到陈闸村不久,汪奶奶唯一的儿子病故了,剩下她和儿媳孙子相依为命。平时儿媳和孙子都在外打工,汪奶奶独居在家。”潘银花对老人格外上心。逢年过节,她都会来看看汪秀英;每次路过这,也都会进来看望一下,陪老人唠唠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月按时为患有白内障的汪秀英送眼药水,成为了潘银花和老人的约定。
一旁陈闸村扶贫专干秦正广告诉记者,“潘组长就像汪奶奶的女儿一样”。她说在村里,潘银花和不少贫困户的关系都是如此,大家都知道,这个扶贫工作队长是个实在的暖心人。
帮扶对象:陈兆木
主要做法:精准扶贫
心得:
“真正了解他们所急”
如今,走进陈兆木家中,变化确实“翻天覆地”:三年前通过危房改造后的新房子窗明几净,三个女儿各有一间小卧室,被陈兆木捯饬得清清爽爽,后堂的小厨房中陈兆木给自己刚做好午饭,一阵阵饭香扑鼻而来……如同潘银花所说,屋里每个角落都透露着一种精气神,无不显示出主人向好的精神面貌。
“这还不算啥,更好的是他今年‘三喜临门’:大女儿考上扬州大学研究生;二女儿正式毕业进入到苏州一家外贸公司;小女儿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潘银花说,在真正掌握这个家庭所急、解决了他们后顾之忧后,她特别欣慰地看到,脱贫路上陈兆木越走越畅。
“这一户我觉得特典型,可以说,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样子。”潘银花如是总结,理想的脱贫工作,就是如此精准扶贫加上扶贫户的自强不息;理想的脱贫后的贫困户,就该如此,充满精气神,越过越好。
第二户来到的,是于2018年脱贫、今年53岁的陈兆木家。
潘银花的印象中,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陈兆木三年来的生活“变化太大”。潘银花回忆,2017年她第一次见到陈兆木时,这个精瘦的汉子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妻子很早就去世了,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拉扯着三个女儿,自己种田辛苦又憔悴……”潘银花感叹,这个男人可真不容易。
来到村里后,根据陈兆木家因学致贫的实际情况,潘银花和村两委干部一起研究后,在教育上对他家进行了全力而精准的帮扶:对上大学的大女儿、二女儿,每人每学期享有1500元的“圆梦大学”助学金帮扶和2000元学校贫困生资助;对小女儿,求学的不同阶段不断提供各种帮扶,从中考时贫困生600元交通补助到3000元的团委扶贫教育圆梦计划,再到今年考上一本的应届高考生可以享受3000元“徽姑娘助学项目”,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教育扶贫政策,潘银花第一时间都会想到陈兆木的三个女儿。
“陈兆木本人吃苦耐劳,是个非常上进的人。教育扶贫解决了他最大的担忧后,我们还帮他争取了公益性岗位、介绍务工等。他也不负众望,2018年顺利脱贫,比以前更努力了。”潘银花拿出陈兆木的收入核查表,上面记录着他一笔笔收入——从去年10月1日到今年9月30日,靠着公益性岗位和打零工,收入16800元;农补低保等5920.15元;企业分红420元;种植水稻收入13600元。“他的家庭总纯收入达到了36740.15元。”潘银花特意向记者强调了其中种植水稻的收入,“陈兆木一个人种了20亩田,要知道这在村里已不多见了,他基本一刻不闲。”
帮扶对象:汪命江
主要做法:扶贫先扶志
心得:
“认真找准脱贫之路”
记者来到第三户汪命江家,和前两户有所不同,汪命江的致贫原因是因残致贫,他从小视力二级残疾,妻子身体也不太好。在对这户进行帮扶过程中,潘银花说,她曾煞费苦心,想为汪命江找到最适合他的脱贫之路。
“通过女儿在外打工、低保等收入,2017年我来村里不久后,他家就达到了脱贫标准。”虽然脱贫了,但在潘银花看来,贫困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贫困群体,需要更细致周到的扶贫服务。于是,潘银花又帮他申请了光伏扶贫收益,一年3000多元为这个家庭带来了稳定的增收。“但这还不够,我觉得他家需要找到更加稳固的脱贫办法。”潘银花说。
随着产业扶贫新政策的出台,潘银花终于发现“一条适合的路子”。“汪命江和妻子劳动能力弱,身体不好不能出门,我就想,不如就在家从事规模养殖。刚好新政策中,养鸡达到一定规模,就能有国家补贴。”潘银花说,当时她就兴冲冲地上门去给汪命江讲解新政策,反复鼓励他试着干一干。“汪命江话很少,但我一说,就明显感觉到他被说动了,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就这样,没过几天,汪命江就和同村人结伴去了养鸡场,买回200只鸡。“他家之前就养了几十只鸡,养鸡还是有点经验的。”潘银花告诉记者,汪命江精心饲养这些鸡,村干部也时常上门来看看,给他提供技术指导。短短一年时间,200只鸡长大了,给这家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卖鸡每只收益30元,加上奖补一只20元,200只鸡就有了10000元收入。
“这几年他越干越有劲,一直在从事养鸡,家里情况也越来越好。”潘银花说,通过养鸡、公益性岗位、光伏收益、低保残补等,汪命江的家庭总纯收入在过去一年达到了41591.16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汪命江家院子里,三五成群的鸡正“闲庭信步”。他乐呵呵地说,这些只是一小部分,入冬前鸡棚里大部分鸡已卖光了,他现在就等着明年开春后再去抓鸡苗。
“村里像汪命江一样因残致贫的不少。我们都是如此,帮助他们准确掌握有关政策知识,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然后找准脱贫之路。”离开汪命江家时,天空下起了雨,让本就骤冷的这个冬日更加阴郁,但潘银花的心情并未受此影响,相反,跑了一上午贫困户家的她显得心情很好。她说,4年时间,每次看到村里贫困户家发生的改变,都让她特别感慨特别暖心。她说,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她还在努力,让这样的帮扶故事继续上演。
□
记者
唐乐燕
实习生
陈佳一/文
梅韬/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