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演示茶艺的茶道师,乃茶道界颇有知名度的胡虚先生。
胡虚先生祖籍徽州绩溪,其祖辈即以茶叶经营为业,后定居于芜湖繁昌。浸染在血脉里的渊源,使胡虚先生对茶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及至成年,胡虚先生即远赴北京拜茶道高人为师,学成后,辗转于黄山、九华山、庐山、龙虎山、武夷山、宜兴、景德镇等地讲授茶道,讲学之余,尝试从道学的角度切入茶的文化内核,苦苦思索,孜孜穷究。二十多年的含英咀华,除了在茶道界建树了相当的声望,胡虚先生对茶在文化的层次上,更是有了不可多得的传承与厚积,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识见。再往前走,胡虚先生离茶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已经不太远了。
有次胡虚先生回乡省亲,闲暇之余,行迹于红花山一带,无意之间,混杂于植被、灌木之中的野山茶吸引住了他。顺手摘下几片芽嚼了嚼,遍尝珍茗的胡虚先生顿时被震慑了,职业的敏感驱使他着了魔似的在红花山周遭转悠起来,从大阳、马厂到金岭、长寺,一路行来,野山茶遍生于山岭、沟壑之中,约略估算,覆盖面积达3万多亩,且品种丰富多样,仅发现的有白茶、绿茶、紫芽等。登上红花山之巅,时值深秋,群山堆秀,层林尽染,逶迤的山峦尽头,长江与秋空水天一色。胡虚先生迎着天风纵目故乡秀丽的秋色,胸中生起无限眷恋之情。浪迹天涯二十多年的游子,第一次有了此番感慨。那是因为胡虚先生的内心隐隐听到了群山深处的呼唤,听到了那些遍布野生、罕为人知的野山茶向知遇者发出的期待与召唤。
凭着二十多年茶道生涯的经验,胡虚先生对野山茶独特的药用保健价值了如指掌,特别是对原生态野山茶古茶树珍贵的考古及自然科学研究价值尤为珍视。在国内仅存的两类古树野山茶中,乔木野山茶以云南普洱茶为代表,灌木野山茶则以皖南为盛,而红花山区域如此成规模且保持了原始自然属性的灌木野山茶,实为稀罕了。云南的普洱茶早已得到完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红花山的野山茶至今仍沉睡深山,以致天工造化的珍物“养在深闺人未识”。最令胡虚先生忧心如焚的,是那次省亲时,发现许多外地种茶户开始在家乡风行白茶种植,被承包的山岭植被遭到彻底清除,生于其中的野山茶自然难逃一劫。仅仅基于后者,胡虚先生即有了一种无法回避的责任和担当。那时,以茶道师身份供职于某知名茶企的胡虚先生,已经拥有相当可观的待遇和地位,更何况,这一路径于他对所钟情的茶文化探求最为便捷。但正是野山茶与他生命的邂逅,胡虚先生对茶的形而上的探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确切地说,是野山茶的存在,使他对茶文化的理解有了质的突破和新的认知。胡虚先生终于以更为直观深彻的视角,探见到了茶文化本源性的表达形态,而最上乘的载体物,非野山茶莫属了。这是胡虚先生二十多年以道入茶的厚积薄发,更是来自红花山原生态野山茶本身提供的灵感与启悟。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实地考察和专家论证,一个由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共同打造的绿色产业项目渐渐浮现在世人面前。项目规划以红花山原生态野山茶基地为主体,形成制茶坊、茶道、茶博物馆、度假养生酒店、生态有机农业等七大产业链。据有关专家评估,这项具有地方自然文化特色的繁昌现代农村产业体系,仅红花山区域的3万多亩原生态野山茶基地,每年产出经济效益可达六亿多元,带动相关生态产业的产值将达百亿元。作为典型的皖南野山茶基地,以采茶,制茶,品茶,赏茶等茶文化元素,自然成为这项产业体系中极富文化色彩的篇幅。其中最具原创性价值的是胡虚先生亲手创制的古法生晒野山茶,它利用天光慢晒,吸纳日精月华,充分保留了野山茶丰富独有的有机营养活性成分,真正体现了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使野山茶成为人类全身心融于自然万物的天然介质。
当美丽的野山茶花开满红花山的时节,沉睡了亿万年的野山茶古老的生命,将得以真正地复活!非
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