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韩万春
刘卫国
文/摄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无锡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锚定美丽中国和美丽无锡久久为功,在国家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烙下了“太湖印记”,绘就了一幅天蓝、地绿、水净、人美的美丽新画卷。5月17日至18日,全国120家党报党媒220名社长总编和编辑记者齐聚太湖之畔,走进无锡滨湖区,进行深度探访,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美丽湖湾在产业、科创、生态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讲述新时代背景下美丽湖湾的动人故事。聚焦科创之美厚重文化底蕴澎湃创新动能站在250平方米垂直巨屏前,我们仿佛穿越到公元前500年,亲眼目睹雄才大略的吴王阖闾,面对积贫积弱的国情,励精图治,清廉亲民,任人唯贤,打败了越国,战胜了楚国,成就显赫一时的春秋霸业。这是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多功能互动体验厅给我们送上的视觉盛宴,“伟哉·阖闾”融合了3D和影院多点式互动特点,向我们震撼再现了阖闾盛世和古吴风情。阖闾城遗址是无锡市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都城。该城始建于阖闾元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为了体现吴文化精神内涵,博物馆多媒体互动厅由世博会沙特馆的设计团队西班牙APD公司“量身定做”,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互动多媒体厅。它通过高技术手段从受众、场景、史实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全面展示古代吴国的主要历史事件,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身临其境。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早在1956年就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专家论证会上,该遗址认定为吴王阖闾都城,被评为“2008年中国考古10大发现”之一,2011年公布为“江苏大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十二五”期间15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名录。耳闻目睹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史料,面对墙上悬挂的“崇德、重文、务实、创新”的“吴文化精神”标语,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牵扯我们思绪的正是这八个大字,它不仅是博物馆科技创新的诠释,也是滨湖区科创产业发展的注脚。当驱车来到太湖山水精华腹地的蠡湖之滨,整洁的城市,旖旎的风光,令人耳目一新。十八年前,优美的环境、创意的智慧,设计的灵感等元素,在这里进行奇妙的撞击,将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诞生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园。虽然设计园总规划面积仅2.5平方公里,但因其超前的构想、奇特的魅力,成为国内外研发机构、设计人才向往的理想追逐之地。而我们采访的对象,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就设在园区内。对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来说,无锡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标。第一块国产芯片就诞生在这里。走进誉满业内的“湖湾硅谷”,设计中心的工作人员如数家珍般介绍,让我们大开眼界。设计中心始建于2009年,与物联网产业同时起步。2012年先期投用时,中科芯带着庞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团队率先在这里扎下了根,加之当时被誉为集成电路领域“黄埔军校”的华晶电子部分设计人员的加盟,一个坚固的“硬底”铸就而成。经过近10年发展,园区已有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十一科技、中国电科58所等重要科研院所落户,集聚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归博士等一批创新人才,获批专利近300项。这支精英团队的产品涵盖了信息安全、数字家电、音视频处理和多媒体应用等多个领域。其中,中科芯承担了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项目3个,是国内承担重大专项最多的企业之一。近年来,“中兴”“华为”芯片事件的发生,更让“集成电路”的警钟一再敲响。发展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品,已是箭在弦上。为此,作为中国芯片的南方基地,该设计中心努力实现“弯道超车”,由“补链”到“强链”。在这里,集成电路产业正形成一种全产业链效应和产业共振的“乘数效应”,IC产业的“中国品牌”不断孕育成长,构成了集成电路新版图的一道美丽风景。□记者手记没到无锡采访之前,就从报刊上获悉,无锡创新产业风生水起,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制造业最具竞争力城市,中国领军智慧城市。从传承“吴文化精神”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到涉及中国制造的“湖湾硅谷”,我们深深感受到无锡科创基因的强大。近年来,无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取得新进展。而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只是无锡发展科创型产业的一个缩影。记者案头一份资料,与设计中心一样,无锡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现有生物医药企业169家,产业人才7800余人,吸引和聚集了世界顶级研发人员和高端医疗管理团队,形成以生物医药为核心、文化旅游为特色,立足长三角、服务国内外的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是由部省共建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基地,积极构建现代影视工业化发展体系,加快发展以数字影视为引领的数字文化产业,提升创新融合发展水平,打造千亿级的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高地。一个崭新的新无锡正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聚焦生态之美天蓝地绿水净满城鸟语花香告别喧嚣的都市,漫步在充满花香的小径,听鸟鸣、赏花红、嗅芬芳,一任初夏的凉风轻抚脸庞。花彩小镇给多少游客带来这样惬意体验?走在小镇花径,远处青山沃野,近处鸟语花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花彩小镇位于胡埭镇,占地2123亩,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以“花产业、花文化、花生态、花生活”为核心的花卉休闲小镇、花园集群小镇。目前园区种植了从美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等近10个国家引进的久留米、安酷、石岩、平户等112个品种的杜鹃花2000多株,其中超过百年的就有1500株。种花、养花、赏花、品花和品尝吃花的味道,都能满足每个爱花者的喜好。她自豪地说,经过多年的努力,花彩小镇不断完善,景区内依山傍水、绿草如茵的花卉主题酒店;花香四溢、花漫四季的九龙湾花都;四季梦幻、春花秋色的花星球乐园;承载历史、百花齐放的赛石花朝园等都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明星景点和网红打卡地。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观览,却让我们将奇花异草尽收眼底。花彩小镇不仅向人们演示花卉文化、展示花卉魅力、展现花卉生活的美好,更在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繁花似锦、争奇斗艳的小镇,惊艳了整个四季。与花彩小镇同工异曲的群丰社区则是以美丽乡村建设而闻名远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评为无锡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走进群丰社区,三面环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村貌映入我们的眼帘。据了解,社区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一年四季都能收获果蔬,集体生态农业园区面积500多亩,有茶园、梅园、梨园和草莓园,集采摘观光和农事体验为一体。这里居民家家都有种植杨梅、琵琶等作物的习惯,因而以杨梅酒、米酒、
茶叶等为代表的农副业发展势头良好。每逢丰收时节,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相约丰收果园,共享采摘乐趣。最让我们感到难忘的却是群丰的民宿。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现有民宿110家,经过创新、创特、创优、创精,形成了“栖太湖”的美好氛围。在彰显乡村魅力的同时,社区还为游客提供了观光、休闲、娱乐等体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群丰的果蔬采摘和民俗民宿为滨湖区全域旅游注入新内容。群丰社区还积极推广锣鼓、舞狮等传统文化节目,注重松花饼、团子、乌米饭、米酒等传统民间美食的传承和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时代新风尚,提升了社区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也为旅游者提供了回味人文风情和记住乡愁的良好氛围。□记者手记繁花似锦的花彩小镇,让人流连忘返;山清水秀的群丰社区,令人记住乡愁;满城文旅诗韵,使人行走画中。然而,这背后却是“揭短亮丑、动真碰硬、铁腕治理、刮骨疗毒”,为建设最美湖湾,做足绣花功夫。前不久,无锡日报同行曾撰文报道这一新闻。近五年来,滨湖区重点实施锅炉低氮改造、重点行业污染治理、餐饮油烟治理等326个工程项目;实施治太重点项目和水污染防治项目86个;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685家、燃煤工业窑炉177座,关停化工企业35家。针对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企业,2020年,滨湖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绿盾2020”等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检查企业1758厂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82件,处罚金额850多万元。“砸笼换绿”“腾笼换鸟”,滨湖区为生态环境增绿,给持续发展留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曾强调的那样,“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滨湖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勇气和魄力,让最美湖湾迸发出无限活力。聚焦文旅之美满城文旅诗画醉了美丽湖湾“百里风帆日未中,惠山紫翠忽重重。姑苏城外枫林寺,夜半已过闻晓钟。”南宋著名诗人赵蕃在他的“午过无锡”的诗中,曾这样描述过当时的无锡风光。然而,他看到的美丽湖湾对于现在的滨湖区而言,只是“冰山一角”。一位少女站在水渠边,一袭长裙,一只竹笛,悠扬的旋律,让游人在霓虹初放的夜晚,如坠仙境。这是记者在无锡拈花湾看到的一幕街景。而让人津津乐道的街景却又随处可见。据介绍,拈花湾是灵山集团历时5年,继灵山梵宫之后又一精品力作,成为中国旅游版图上的地标性景点。走入拈花湾,你会发现小镇整体建筑风格与日本奈良相似,而又融入了中国江南水乡元素,打造出了一种独有的建筑风格,使得整个小镇沉浸在美轮美奂的意境中。2019年10月,拈花湾禅意小镇入选首届“小镇美学榜样”名单。一位游客这样描绘夜晚的拈花湾,“它是一支舞曲,浪漫唯美,令人不由心生悸动;它是一卷古画,禅意悠悠,浓淡相宜,不经意间,瞥见生活本来的模样。”正因如此,拈花湾景区紧紧抓住“夜经济”作为产品亮点,围绕夜间演艺、特色住宿、娱乐体验等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夜间旅游产品。其核心夜游产品《禅行》,经过四年多的运行和三次迭代升级,特别是在今年新景点微笑广场投入运营后,集观赏、互动、体验、巡游于一体,以行进式的独特观演方式呈现出一场文化盛宴,为广大游客带来了全新的360度浸润式的场景体验。据了解,拈花湾目前有27家主题客栈和1家高端酒店,每家客栈都有一个禅意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一个禅意故事,形成了一脉相承又和而不同的文化脉络,成为拈花湾吸引游客“留下来”的一大因素,打造了无锡乃至全国夜间经济的标杆。其实,拈花湾景区只是最美湖湾打造全域旅游的一个“范本”。滨湖区把全产业融合,全域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升级的新引擎。他们推出了“旅游+文化”,深入挖掘太湖山水文化、吴文化、工商文化等文化符号,盘活现有资源,构建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推出了“旅游+体育”,先后举办了8届锡马,已经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以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品牌体育赛事为载体,为全域旅游注入新的内涵。推出了“旅游+影视”,围绕“数字影视科技”布局谋篇,实现旅游、影视深度融合。推出了“旅游+康养”,利用湿地、山水、禅意圣地等优势条件,打造马山康养小镇、“大拈花湾”等项目,走出了一条滨湖独有的禅修康养、健康旅游品牌化发展之路。“从旅游体验到产城融合,无锡的全域旅游格局正在被打开。”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这样评价无锡旅游产业。□记者手记深度解读滨湖区,不难发现这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以鼋头渚景区为代表的太湖观光游,以灵山胜境为代表的禅意研学游,以蠡园、梅园景区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游,也有以三国水浒城为代表的影视文化游,以融创文旅城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它们囊括了旅游的方方面面,为最美湖湾绘就生态底色增添了绚丽的一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滨湖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打造优势产业,壮大市场主体,创新拓展了多条旅游产品线路,不断打造新地标,获得崭新的旅游体验;不断推出新产品,即使传统景区也有了新玩法;不断创造新亮点,游、娱、购等旅游需求实现了“一站式”。对此,滨湖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全域旅游搞得好不好?最后还是游客说了算。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要把游客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全域旅游创建有没有达标达效的标准。”正因如此,为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滨湖区将启动荣巷古镇新一轮街区改造;加快阖闾城大遗址公园建设;深入研究南泉古镇、葛埭古村等地区的发展路径,创新开发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打造文、商、旅、居共赢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样板。结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策划设计一批具有独特魅力的区域文化地标。鼓励社会机构利用老厂房、历史建筑建设开发运营文商旅综合体和文创街区园区,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创造、活力时尚的滨湖现代文化标识。最美湖湾正在张开双臂,紧紧拥抱全域旅游产业。聚焦湖湾之美“最美湖湾”入画来“太湖美啊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改革开放之初,一曲《太湖美》让无锡家喻户晓;而今“蛟龙号”“神威·太湖之光”一系列中国研发制造,则令国人为无锡骄傲。而这些世界顶级制造则来自最美湖湾,使得滨湖区成为无锡这颗太湖明珠上最耀眼的一束光。滨湖区组建于2001年初,辖区面积572平方公里,因地处美丽的太湖之滨而得名。它不仅是无锡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功能区,更是无锡
“优质增长极、活力创新源、服务新高地”。“创新滨湖”和“美丽滨湖”是滨湖区两张靓丽的名片。中国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和苏南乡镇工业在此兴盛,无锡重要的新兴产业在此集聚,创新策源地迸发出强劲动力。目前全区拥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
19家省部级院所、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IC设计产业化无锡基地测试平台、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无锡(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平台,401万平方米各类创新载体入驻企业近5000家、完成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超35%。诞生了“蛟龙号”“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一系列世界级研发制造。滨湖区还是中国吴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旅游名胜众多,拥有灵山景区、央视基地、鼋头渚3个国家5A景区,蠡园、梅园、无锡影都等6个4A景区。区域内吴文化、佛文化、工商文化、影视文化交相辉映,使得美丽湖湾区的特色魅力不断彰显。近年来,滨湖区把建设“高品质美丽湖湾区”作为奋斗目标,把“生态优先,绿色崛起”作为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全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持续加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生态文明特征、又推动滨湖跨越崛起的科学发展之路。滨湖区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区”、“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单位”、“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2018年12月,实现全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全覆盖。一个崭新的最美湖湾犹如一幅水墨丹青画,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