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吕成
冯光宇
文
杨大伟
摄早春三月,新绿萌芽,万象更新。3月2日至3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集体调研活动吹响了全市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号角。调研期间,会议成员单位等先后深入各县(市)区的十多个项目现场,实地调研农业经济新动向,考察乡村治理新气象,了解乡风文明新风尚,为谋划“十四五”发展蓝图汲取新鲜养分。在江城的青山绿水间、田野阡陌中,现代化的产业经济正在扎牢根基,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给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催生出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丰富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和考察,大家在对顺利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伟大成就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激发起对芜湖接续奋斗、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信心和动力。乡村振兴“练内功”脱贫致富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湾沚区湾沚镇桃园村,“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的理念得到充分践行。利用乡村闲置的校舍,桃园村办起了“桃园乡学院”,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宗旨,紧密对接长三角地区高校资源,为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培训、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服务,在盘活社会资源的同时,也让尚学重教之风吹遍乡间、抚慰人心。乡村振兴要能拢得住人心、聚得住乡情。湾沚镇龙尾张自然村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发掘皖南花灯、武状元等乡情文化符号,将文化建设融入乡村生活。在龙尾张村,串联起不同年代农村生活风貌的乡愁博物馆和谐地点缀在乡居农舍之间,不仅记录下村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进步,更让乡愁得以承载和安放,成为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村民共治,村民共享。南陵县籍山镇三连村一手抓党建引领强基础,通过党小组分片负责制解民情、化民忧,并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表彰,形成“美丽乡村人人爱护”的良好氛围;另一手抓文明乡风促自治,开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村里建成的全市首个家风家训展示馆,让勤劳朴素的优秀家风、互助友爱的文明新风深入家家户户。生态建设“护和谐”“全景式”的美丽乡村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南陵奎湖省级湿地公园宣教馆的外墙上,“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字样格外醒目。按照保护与发展相互融合的理念,公园深入开展水质提升和生态环境修复,改植本地树木2500余棵,种植灌木及水生植物涉及范围8万平方米,完成奎湖湿地沿岸四块共计803.4亩区域范围生态景观修复。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的奎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鸟类的迁徙栖息之地。诗意地栖居,对于如今的乡村已不再是梦想。湾沚区陶辛镇张社村围绕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打造“水美乡村,美在心里”水系整治品牌,恢复沟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对村内沟渠进行清淤活水、绿化提升,并通过百鸟滩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推进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同时围绕“荷产业”、淡水贝类养殖产业加强产业谋划,实现了“一水多用”。“最乐水,张社村”的口号正在变为现实。镜湖区方村街道
斗村则充分利用江南水乡景观,引导传统农耕逐步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居度假等高附加值的乡村旅游发展,以“生态农业+户外拓展”的模式助推运动特色小镇建设。村里的奥创拓展中心和溜坝生态园等项目已经形成品牌特色,2020年接待游客2.1万人次。在这里,人的生活和娱乐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得益彰。产业做强“拓思路”美丽的乡村离不开蓝天碧水,也离不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必由之路。繁昌区峨山镇童坝村将党组织建设与集体经济发展相融合,紧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机遇,盘活集体林地932亩,盘活荒地315亩,并通过“农户+公司+合作社”模式,打造千亩梅园,实现农民与合作社双增收。农业经济和龙头农企的发展要紧紧连接农户、密切带动农户,打造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繁昌区青梅健康小镇,以青梅加工业为龙头,带动青梅种苗繁育、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休闲文旅相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预计到2023年,年产值可达58亿元,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间接收益1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充分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下转2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