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山秀水形胜
芜湖别称“江城”“中江”,古称“鸠兹”,大约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描述的情景相似。据说因附近有湖“蓄水不深而生芜藻”,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时改名为“芜湖”。这里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东南部。南面是宣城、池州,北面是合肥、马鞍山,西面是铜陵,处于皖南山系与江淮平原的缓冲地带。赭山、丫山、马仁山俊秀清幽,长江、青弋江、水阳江奔流不息,故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奇峰异石,灵泉秀水,茂林修竹,巧夺天工,加之具有“襟带一都会也,舟车辐辏,是以得万货之情”的地理优势,自然引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芜湖得以摄天地之精华,擅山水之形胜。
历史底蕴厚重
芜湖战国时属吴,后归楚。明清时始进入繁盛期,成为“吴楚名区”“长江巨埠”。我想,这主要应该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活动在长三角一带悄然兴起。芜湖本来就是皖南山货和米粮集散地,交通发达,因而商业逐渐繁荣,尤以浆染业有名。有“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之称的《天工开物》记载:“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把芜湖浆染与松江棉纺织、苏杭丝织、铅山造纸、景德镇制瓷并称为“明代手工业五大中心”。崇祯末年,芜湖关每年收关银7万两。二是1876年(清光绪二年),云南发生马嘉理被害事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逼迫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又称“滇案条约”),增开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为通商口岸,作为领事馆驻扎处所。英国在芜湖派驻监税官,设海关,建医院,开邮局,办学校等。在英国,固然是依仗坚船利炮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其在华治外法权,但在芜湖,却也打开了对外开放的门户,因而迎来发展机遇。1883年芜湖就有电报,成为安徽现代工业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奇瑞汽车能在芜湖崛起,恐怕不是偶然的。三是安徽籍清廷重臣李鸿章,借通商口岸之机,奏请皇上,将镇江七浩口米市移至芜湖。全国粮商闻风而至,蜂拥云集,芜湖遂成为“江南四大米市”(芜湖、无锡、九江、长沙)之首,无疑促进了芜湖商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文化丰富多元
芜湖文化丰富多元,尤其是红色文化、美食文化与时尚文化,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编辑《安徽俗话报》,开启民智,鼓吹革命。同年年底,安徽籍教育家李光炯将安徽旅湘公学迁至芜湖,改名“安徽公学”,一批革命党人云集于此。陈独秀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成立了芜湖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皖南军政分府。高语罕1916年在芜湖省立五中当国文教师,后兼任学监,在芜湖为新文化运动鼓与呼。1921年10月离芜。1925年回国后,奉中共中央指示,指导安徽国共合作,为芜湖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前几年我应河南文心出版社之邀,主编“文心经典丛书”,还把高任国文教员时的专著《国文作法》收入。戴安澜是抗日名将,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被蒋介石誉为“当代之青年标准将领”,曾率国民革命军200师远征缅甸,以身殉国。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将军赋采薇》,就出自毛泽东《挽戴安澜将军》诗句。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1922-1924年曾在南陵乐育学校和芜湖圣雅各中学求学。在芜湖博物馆,我们参观了“渡江第一船”主题展览。70年前那场为新中国奠基的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从无为白茆发船,在三山夏家湖抢滩登陆。
来到芜湖,自然想起曾予我以帮助的前辈同仁。著名特级教师、原芜湖一中副校长蔡澄清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语文界前辈。他上世纪80年代始创“点拨教学法”,在语文界影响至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曾两次出版他的大著,其中《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被教育部列入“中国特级教师文库丛书”,蔡先生均邀我作序。《蔡澄清口述实录》列入广西教育出版社“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家口述实录丛书”(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我忝列编委会主任)。这次本想到他府上拜望,后因故作罢。安徽师大余恕诚教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册主编,总主编为袁行霈先生,温儒敏和我任执行主编。这套教材已风行近20年,至今仍在使用。余先生谦逊素雅、蔼然长者之风,给我留下极深刻印象。安徽师范大学陈文忠教授,曾应邀在全国中语会年会上做传统文化学术报告。后来我为广西教育出版社主编“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又邀他撰《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一书。这套丛书第一辑入选“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2019年列为“全国中小学图书馆馆配书目”。
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安徽大学,国学大家刘文典为首任校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诸如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周予同、潘重规、张涤华等赫赫有名之人先后任教于是。前不久,《光明日报》“光明学人”报道该校刘学锴教授“下笨功夫,做真学问”的事迹,而此后《刘学锴文集》新书的出版,更为学界的一件盛事。
顾之川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