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奎湖散记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日报
浩渺的奎湖,又名“奎潭湖”。历史上,她曾经是一处广邈的盆洼地,随着沧桑巨变,形成为今天的模样。由于处在亚热带的皖南地区,雨水丰沛,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使得岸线葳蕤的奎湖两岸,孕育出连绵不绝草木,随着四季的嬗变春荣冬枯。

奎湖不仅岸绿、景美,水生植物也是格外繁茂。在那波光粼粼的湖水里,在那“九十九个湖汊”中,年年岁岁,生长着莲藕、芦苇、蒿瓜、牛筋草等绿色植物群落。春夏之交,在湖的曲岸行走,那一片片、一丛丛的芦苇、蒿瓜与蒲草。在湖边南岸的荷花墩,在那周遭的湖汊里,田田荷叶下面的新花藕,有“九孔十三节”,踩上来做成蜜羹,糯软、甘甜、爽口,是水乡人家餐桌上的一道上乘佳肴。还有割上来的芡实梗,为奎湖名菜“水中八仙”之一。对于饕餮的美食者来说,到奎湖品尝这充满湖中气息的芡实梗菜,实在是啖饭下酒的不错选择;而那些在远方打拼的奎湖游子,此时的脑海中,一定萦绕“莼鲈之思”的怀想了。

初夏时节,奎湖汊内翠绿的蒲草这里一丛,那儿一丛,已经高过人头。蒲草之间,那一支支棕色的、被乡亲们俗称为“水蜡烛”的蒲棒,割下来晒干,点燃后散发出缕缕的清香烟味,有驱赶蚊虫的效果;而质地柔软、具有安神镇惊、清热凉血效果的蒲棒穗(蒲绒),捋下来做枕芯,有极好的药用保健价值。每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深秋,湖岸边的芦苇,在秋风中起起伏伏,芦花飞雪,景色苍茫。奎湖,俨然是一个天然植物园,不仅展示了众多野生植物之美,且以她丰富的资源,一年又一年馈赠给两岸的人民。

奎湖良好的水体环境为各种迁徙而来的候鸟营造了一方美好的天堂。白色的鹭鸟时而自由翱翔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时而栖息在岸边的树巅上,时而觅食在湿地沙滩上;在柳树丛中,黄鹂婉转杜鹃;在秧田里、杂草中,可以听到苦恶鸟的啼叫;斑鸠也加入了这个大合唱,发出动听悦耳的欢歌;拖着长尾巴的雉鸡,从小麦、油菜的田塍上,一窜而过,钻进茂密庄稼的深处。还有喜鹊、燕子、雁、山麻雀、鹳、叫天子、八哥等一只只精灵,在奎湖湛蓝的天穹里,鸣叫着,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在这鸟的天堂里,最使人心旷神怡的,是那凫在湖面上的一对对灰色野鸭。它们有时在湖面上欢快地嬉戏;有时瞬间没入水里,不见了踪影;有时贴着湖面,振翅飞向那遥远的蒿瓜或芦苇丛中。轻灵的身姿,使人感到趣味横生!

奎湖水质优良,是盛产鱼类的家园。多少年来,两岸人家操办喜事,筵席上总有一道味道鲜美独特的“奎湖漂鱼”,是用奎湖中俗称的“胖头鱼”做成,为奎湖名菜之一,也是奎湖饮食文化中的一张闪亮名片。奎湖还生长河蚌,乡下人称它为“水菜”。用水菜肉烧咸菜,也是脍炙人口。最叫人相思的,是湖底里不起眼的螺蛳。莺飞草长的四月,妇女们手持带兜的推耙,沿着浅岸向湖底延伸推去,捞满了一篮子提回家,挑出螺蛳肉洗净,割几把韭菜,烧一碗“螺蛳爆炒春韭”,是一道人间至味。

作为一方千年湿地,奎湖素来桑麻被野,稻麦压垄,牛羊出没,尤以种植水稻而闻名遐迩。在江南,历史上曾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说法;而所谓“南陵粮仓”,主要就是指盛产稻米的奎湖地区。由于奎湖水源充沛,有着灌溉两岸千顷良田之利,加之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气候适宜,种植水稻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有利条件。早年,两岸农民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小麻籼”,做成的米饭因口感好、喷香,从而有“小麻籼,一个吃,两个人添”的赞誉。而用“奎湖糯”做成的糯米酒,色质洁白,纯正甘甜,名扬四方;用它制成的糕饼糖食,更是奎湖的一大特产,久负盛名,畅销大江南北。如今,虽是光阴流转,但沿岸农民仍坚持种植这一传统的水稻品种,使我们能享受到这一“舌尖上的美味”。

土地是弥足珍贵的,就是在湖岸沟渠、田野的边边角角,农民也种植了瓜瓞连绵的西瓜、南瓜、冬瓜、菜瓜、香瓜等品种。丰收之际,不要说吃,就是看看那躺着的大大小小的瓜儿,心里也洋溢着无比的喜悦。

何先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