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乡下媒婆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日报
媒婆是个古老行当,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古代三百六十行里赫然有名,亦是三姑六婆里其中一婆。相对巫婆、鸨婆之类,媒婆的声名要好听些,但也好不到哪去。不知何时,媒婆身上无形中已被贴上了混吃混喝、能把死的说成活的一类标签。在乡下,媒婆多为中年妇女,年纪轻了,不够持重,老了,又跑不动路。其中也不乏中老年男性角色,自古男为媒女为妁,故名媒妁之言。不论男女,始做媒,许是受人所托,或是为人介绍,随着新人牵手成功,渐渐有了名声,传播出去,自有人找上门来,从而欲罢不能,干上了这一行或是爱上了这一行。说媒离不开腿、嘴、眼。所谓腿要勤,嘴要甜,眼要毒。此三种本领缺一不可。先说腿。乡下媒婆总是在走,走在大大小小的村庄里,走在风里雨里,走在人的祈盼里,走在成功的希望里。走着走着,就让一对对有缘人走到了一起,走着走着,就让本不相识的男女变成了夫妻。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里一桩桩的姻缘就是靠着媒人的脚板走成的。皖南丘陵地带,多为山路,媒婆免不了翻山越岭,白天还好,摸黑走夜路也是常有的事。她们勤于走动,跑东家,走西家,哪家有漂亮姑娘,哪户有好小伙,要去多方打探,做到心中自有一本帐,开口好说话。自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即常来往于两头,出了男方家的院,又进入女方家的门,传达双方的要求与意愿,不辞劳苦,两头撮合,一桩婚事终将达成。即便是压庚定了亲,也还是要经常走动掌握动态交流情况,亦怕夜长梦多意外变故。从说亲到接亲,总共前后跑过多少回,恐难以记清了,按媒婆的话,是脚都跑烂了,腿都跑肿了。人说“媒百餐”

并非完全夸张,可见奔走之勤,撮合之难。除了靠腿,还得靠嘴。笨嘴笨舌当不了媒婆。真正好的媒婆都是能说会道之人。当然,能说不是巧舌如簧胡编乱说,会道更不是胡说八道,是说有所据道有根由,是说到点上说到心上。说媒之道是根据双方条件比配,了解男女双方基本情况,所谓门当户对,龙配龙凤配凤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先配好对,心里有杆秤,半斤对八两,两方得平衡。对双方的缺陷不藏不掖实话实说,但说时又要掌握分寸分析利弊,把优点说得头头是道,把缺陷说得情由可原。只有说到实处挠到痒处,才能说的动说的成。当然,为了促成好事,说姑娘长得好未必就很漂亮,说小伙子标致不一定高大健壮。媒人总不能一个劲地告诉你对方的一大堆缺点,如果是这样,还没等你说完,人家就推掉了。所以怎么说才恰到好处,须有技巧与经验,须把握好这个度,一些好的媒婆,不说则已,一说则成,确实须有几把刷子的。看。要有相学家眼光,姑娘站在那里,媒婆跟她说几句话,多瞄几眼就能掂量出七八成账;在小伙家吃顿饭,看小伙神态举止也能估摸个大概性情。这样有所比较,综合二者之间共同点,看清了摸准了,然后全力促成。这就是一种眼光一种能力

。若小伙过于传统古板,姑娘偏又追求时尚浪漫,一般来说很难凑合,故当断则断,不能乱点鸳鸯谱,好心办坏事。好媒婆慧眼慧心,懂得性格互补,搭配之道。人说夫妻一个样,活不到天亮,针锋对麦芒,彼此不相让肯定不行,牡丹配芍药倒相宜。除此之外,人脉要广,消息要灵,经验要足,手中要有牌可打。这个配不成,那个倒可以。只有这样,方能风生水起,配对成双,媒事顺当。当然,这都是乡下媒婆经验之谈。我有那么些年以乡村人像摄影、婚礼摄像为生,在拍摄接亲的过程中多有媒妁的身影,有意无意间接触不下几十个媒婆这类角色。她(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媒婆,有的只是形式上的媒人,走一下过场;多数是农闲时兼职或是半专业的媒婆。好的媒婆都有好的口碑,地方上得有些威信,人家凭什么把儿女终身大事托付于你?是因为信得过你啊。几年前的正月初九,应约去给邻镇某户人家拍全家福,正是上午八九点钟光景,陆续有人拎着礼品前来。有中年妇女,也有年轻的小伙代表自己的父母来的。来者多为周围四邻八乡谢媒之人,此户人家的那位老太和前来之人打着招呼,她尚能记得来者姓氏名谁,家住何方。那股精神气,让人生羡。我了解到这位钱氏老太十九岁成为当地铁姑娘队队长,亦是当地插秧能手,后曾为大队妇女主任。为人热情,生相端庄,虽未曾读过书,通过上夜校自学,却能读书看报,为当地传奇人物。专事媒婆,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以后的事。老太慈祥的面容里透出些许神气,尚能感觉她年轻时的风采。据说周边一带,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经她做媒结成的夫妇。她房间里堆满的各色礼品,相当一部分都是谢媒之人送的。戏曲舞台上的媒婆嘴角上长着黑痣,那是能说会道的标志。手里拿捏着一方手帕,走起路来风吹杨柳似的左右摇摆;若是北方媒婆,手里拿着一杆烟袋。为了钱财,昧着良心,耍些手段,乱点鸳鸯谱,把一对不般配的男女结成夫妇,坑人害人。虽得了钱财却毁了声誉遭人唾弃。我了解有限,觉得现如今当地此种情况应该不多。真正叫得响干得久的媒婆多是热心牵线真心搭桥之人,她们自有一套相亲秘诀,她们都有气场,有着各自的特色与算盘。媒人总是有说有笑,看着新人牵手成功配对成双,她们就有成就感,从心里感到高兴。家乡有句话:做一桩媒添十年寿,保几桩媒活百岁人。这是邑人对媒婆的尊敬与祝愿。那种合得来,又过上了好日子的夫妇,自然不会忘记媒人,会感恩一辈子的。故尔每当逢年过节带些礼品前来,以表谢意,当在情理之中。做媒之人也有难处。相对来说,不是大度之人做不了媒婆,不是热心人有心人做不了媒婆,性情高冷孤僻的人做不了媒婆;听不得气话受不得委屈干脆早歇,光有热心缺乏耐心也不行。我有个朋友,为人热情,爱喝点小酒。他做的一桩媒自始至终都很顺利,不料婚后不久小夫妇之间开始闹矛盾,双方父母各自站在儿女一方,予盾愈演愈烈,三天两头找媒人评理。弄得朋友头疼,说哪个都不好。为缓和矛盾,朋友将两个亲家约到自己家中做双方思想工作,中午特意烧了一桌好菜。酒过三巡,两个亲家说着说着竟然翻了脸,开始相互指责,后差点动起手来,其中一人猛地将桌掀翻,一阵稀哩哗啦,碗碟碎了一地,可惜了一桌酒菜。另一位不甘示弱将手中的酒瓶“啪”地一声摔在了地上,一时肉香满地酒香满室。朋友心里苦得要命,脸上却赔着笑。谈到这些朋友几次摇着头,说再也不做媒了,这倒妈的事不干为好。我感觉朋友走极端了。所谓一不做中,二不做保,三不做媒,是省了担忧少了烦恼。大家都这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管不问不操心,这娶媳嫁女之事岂不耽搁,于人情天伦不合。我们当地名村铁门闩有一姓夏老者,脸有麻点,说话带笑,慢且有条理。一生从事理发行业,过去叫剃头匠。因整日里背着理发箱走乡串户上门服务,故谙熟当地人家的基本情况。他做媒多且成功率高,原因在于他对每家每户知根知底,说亲保媒富有针对性。还有一点我能肯定,就是本文上面提到的看人眼光。有次我上门理发,尚未进门,看到我第一眼就说了句:这小哥哥头不好剃。在理发时谈到我父亲,他平淡无奇的几句话语却准确地说出了我父亲的禀性,感觉这老师傅的确与一般老头不同,且懂得人的性情。据乡亲们说,夏师傅几十年间成就了百对以上姻缘。他做媒只是出于爱心与习惯,并无收受礼金一说,只是新人结婚当年享受男方一年三节所送的烟酒之类礼品而已,客气点的,次年亦然。当然,吃点喝点在所难免,这也是人之常情。我曾想向他了解该村史实及做媒心得,不料此老去年已然故去。不止一次有亲友及熟人让我帮忙说媒。他们觉得我是个走乡串户的手艺人,识人相对较多,做媒说亲的机会也就多。殊不知骨子里我是个心愚口讷之人。我拍过百场以上婚礼摄像也曾做过几回证婚人、临时救场的婚礼主持人,但就是没做过媒人。两年前的春节前夕,一个同学找到我,说儿子过年就三十了,还不找对象,心里着急。他说你住在乡下,如有合适的帮忙介绍。他儿子我见过,大专文化,长相清秀,文质彬彬,是个不错的小伙,只是个头矮点。因他的职业关系,曾帮我两次忙,我一直心存感激。同学夫妇皆厚道之人,有女下嫁他家,当是一件好事。茫茫人海,让有缘之人相识相亲,走到了一起。这正是乡下媒婆所要做的,也是乡下媒婆至今存在的理由,更是亲朋好友理应关心、帮忙的。如此说来,要不要答应我的老同学,也学着当一回媒人?与妻说起做媒之事,她不出声,别过脸去窃笑,她知我疏于世事,思维简单,人愚嘴拙,胸无城府,在她看来,我哪能当得了媒人。去年“五一”期间,同学的儿子结婚了。做媒之人不是我。妻成了乡下媒婆。方人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