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
江帆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7月14日晚上8点,我们的采访车抵达了无为市泥汊镇。路灯的光线穿过茂密的行道树,斑驳地洒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偶有车辆驶过,也都是朝着江堤的方向。一切似乎都是静悄悄的,经历了白天里的一场场奋战,这里的人们正在积蓄力量:天气预报显示,明天又有一场暴雨,战斗还将持续。20:45
临时驻地里的晚餐叶闸小学,第72集团军某旅一部的临时驻地。当记者走进学校的时候,战士们还没有回来。教室里铺着凉席,“床头”整齐地叠放着军装,教室的门口摆放着几件沾满泥水、已看不出颜色的救生衣。战士们晚上吃什么?在学校后院,我们看到了几位年轻的战士,他们正熟练地操作着野战炊事单元。青椒炒肉、毛血旺、青椒土豆丝、白煮蛋、大米饭,这是今晚的“菜谱”。“刚从大堤下来,赶回来先给大家搞好伙食。”营长付海的声音有些沙哑,自13日中午抵达泥汊镇,这支队伍已经连续奋战了30多个小时,一直没有休息过。校园里驻扎了100多名战士,工作量不小。付海告诉记者,虽然今晚是在驻地休息的第一晚,但泥汊镇政府和附近的村民已经提供了很多的帮助,速食食品、矿泉水都供应充足,经常有附近村民送来物资。“军民鱼水情,没有水,哪有鱼?”付海给记者看了一封信,这是泥汊镇一位小学生写给他们的感谢信,随信送来的还有一包棒棒糖。事实上,这支队伍里有30%的战士都曾参加过2016年的防汛抗洪,地点也在无为,那一年,付海和战友们坚守了40多天。“对于抗洪抢险,我们是有经验的,请泥汊镇的乡亲们放心!”说话间,战士们乘车回到了校园。热腾腾的饭菜迅速分发,战士们以班为单位,搭起简易的桌板,开始了这顿迟到的晚饭。“吃过晚饭再烧些热水,给战士们洗个热水澡,明天我们继续战斗!”付海告诉记者,他也很心疼战士们,但作为人民军人,大堤就是战场,冲在一线义不容辞。“人民解放军和无为人民都是坚不可摧、不可战胜的,胜利终将属于我们!”教室里,战士们正安静地吃饭;教室外,整齐地摆放着一双双浸满泥水的军靴。记者不忍心再多打扰,只愿今晚平安无事,让这群可爱的人好好地睡上一觉。21:30
安置点里的电筒光新板桥初中,是泥汊镇群众安置点之一。在阵阵虫鸣声中,一束电筒光时不时停留在楼道的某一处。镇社会事务办副主任、民政办主任何爱平的第9个夜班开始了。“这个安置点安置了51户,92个人,70岁以上的有56人,年纪最大的95岁,其中有四名儿童、两位情况比较特殊的残疾人。”多年走村入户开展工作,大伙的情况何爱平如数家珍。九点半钟,正是大家准备入睡的时候,何爱平不敢闲着,拎着手电筒挨个查看教室里的情况,“年纪大的比较多,怕夜里有突发情况,多看看心里要放心一些。”校园里支起了4顶帐篷,这是临时的公共浴室;小平房的屋檐下,接上了临时水龙头和晾衣绳,这是大家洗衣服的地方;医务室里,值班医生正在认真检查今天的体温检测记录;值班点的外墙上,贴着一周活动安排表,戏剧表演、放电影,还有心理讲座;储藏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生活物资,瓶装酱菜、毛巾被、矿泉水还有小面包……何爱平告诉记者,安置群众的生活有充足保障:“早餐是面包之类的简餐,中午和晚上是镇里送来的盒饭,有荤有素。”今年60岁的郭登兰是幸福洲村的村民,两个儿子都在芜湖市区工作,“说不担心家里那是假的”,可这个时候她也明白,安安心心待在安置点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回一趟家,就是给前线添一次麻烦,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在这里挺好,儿子打电话来,我让他们别担心。”其实何爱平的心里挺着急:“最大的愿望是大堤保住,村民的家里不进水,大家在安置点也能待得住。”除了保障生活,何爱平一有时间就和村民们拉家常,说说防汛一线的事情,“今天凌晨的滑坡险情被排除,大家听到消息,都高兴地鼓起掌来!”用何爱平的话说,这里是“前线的后方”,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一线的同志们请放心,安置点一切都好!”23:30
今夜无眠巡堤人江堤上,浪花拍打着子堤,水面距离堤上民房已不过数米。沙袋上密密麻麻的脚印、石子路上深深的车辙、间隔堆积的土方,可见白天里战况的激烈。江堤下,三人一组,他们打着手电筒,一脚深一脚浅地并排行进,仔细搜寻那些随时可能出现的渗水点。这是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卓远在堤上的第8天,这样的拉网式巡堤,他记不清有多少趟了。“我们的责任段有3.7公里,每天晚上参与巡堤的有70人,每半小时出发一波,循环不断,一夜不睡。”王卓远其实有些惊魂未定,他蹲在一处“养水盆”边,仔细地观察水流的变化。昨天傍晚,这里发生了一起滑坡险情:“巡查中我们发现这里出现了一股水流,水是浑浊的。”坏了,渗水!水很浑浊,大堤内部一定有土质松动!就在大家赶来的时候,水流上方的民房轰然间塌去了一半,砖石之间水流越来越大,如不及时处置,就会溃堤!现场立即展开会商,抢险争分夺秒。关键时刻,部队官兵投入战斗,群众们也自发前来支援,打支架、装沙袋、垒沙袋,连续奋战一夜,险情终于在今天早晨六点被排除。“当时就是一股劲,拼了命也要把堤给守住!”说这句话的时候,王卓远回头望了望身后的圩区,沾了泥水的眼镜后,是坚定的眼神。踩在险情现场垒砌的“台阶”上,记者只觉得脚下无比坚硬。王卓远告诉记者,在这段长约3.7公里的江堤上,每天有300名民工、70个巡堤员、30辆小货车,接受5个临时党支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指挥。
“部队官兵随时可以支援,还有一支50多人的青年志愿者突击队,来自周边的企业,也随时能拉上去投入战斗。”团结的力量,是王卓远的底气所在。“等巡完给老婆打个电话,大女儿前几天做了个手术,也没时间赶回去,问问今天情况怎么样。”
短暂的交谈后,王卓远与记者告别,继续巡堤。而记者拿起手机,时间已是凌晨12点,王卓远的妻子和孩子,她们应该入睡了吧。身前是江水,身后是家园。关键时刻,每一个人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返程中,记者的视线里,江堤上一盏盏灯串成了一条条线,仿佛连起了一根根钉子,深深地扎在那里。泥汊镇,愿晚安。泥汊镇,祝平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