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愣,心情非常沮丧,脑海里立即浮现出王老师的身影。他清癯的面庞,头发略显稀疏,说话慢条斯理,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我读高中时,他大约五十岁了,或许岁月曾经给予他太多的沧桑,以致于平常很少从他脸上看到笑容。由于爱抽烟,他经常咳嗽,让人隐隐担忧他的健康。
学校在小镇一隅,条件简陋,师资匮乏。王老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大学生,是名正言顺的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那一代人普遍得到重用,在各行各业叱咤风云。他在学校教书,自然凤毛麟角,早早地评上了讲师。也许是耽搁得太久,加上既往逼仄的环境,大大地消磨了他的锐气,一些学生不大喜欢听他的课。那时我已经迷上了文学,自诩文学青年,竟与同学们的看法很不一样。
从高一到高三,王老师一直教我们语文。他上课有板有眼,讲解清晰,只是语言稍显平淡,不够幽默风趣,这大概是他不讨学生喜欢的原因吧。他不止一次在课堂上强调,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兴趣,在于读与写。道理大家已然明白,但培养学习兴趣向来宜早不宜迟,语文尤其如此。从小学一路走来,农村学校没有图书室,课外书很难找,造成语文学习兴趣天生的不足。
那时,文学社团在校园流行,很热闹也很时髦。我和几个同学成立了文学社,办了一张文学小报。王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理所当然成了我们的文学顾问,但他并不热心顾问工作,甚至告诫大家,不要因为文学耽误学习。在他眼里,文学大概只是一碟小菜,高考才是真正的人生大餐。开始我不理解,甚至有些意见。后来看到一些同学为了考大学,复读一年又一年,才明白王老师的话,原来是生活磨砺出来的。
尽管王老师不太赞成我办文学社,但对我的作文一直颇为欣赏,常常打出90分,有时还作为范文朗读,这更加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有一次,我在一篇作文里说,一个人不注意卫生,小病可以拖成大病,大病可以闹到无药可医。比如感冒严重了,可以引起肺炎,肺炎严重了,就会诱发肺癌。王老师表扬了我的作文,但又指出论述的事物内在联系有问题,肺癌与肺炎、感冒不是因果关系,不能这样推理。由此,我认识到日常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到自己的作文,从此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止于文学,也开始涉猎哲学、史学与自然科学,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通识教育。对一个人而言,常识非常重要,可以影响到自己的判断与决策能力,这是我很久以后才明白的道理。
高三那年,语文教材大面积更新,课文增删过半,教参也没有同步发行。由于更新教材,语文课不能提前完成,留给复习迎考的时间减少,给学习带来很大压力。记得早读课上,王老师经常走到教室,翻看我的语文书,检查课文后的习题完成情况。一旦发现问题,他即跟我讨论,指出错误所在。到了课堂上,他讲解课后习题,往往以我的错题为重点,深入浅出地分析。我当时颇为不解,殊不知这种对症下药的方法,对提高语文成绩是大有裨益的。
我是语文科代表,经常送作业本去王老师家,由此跟师母也很熟。王师母爱屋及乌,对我也很关照。她在学校食堂工作,负责掌勺。那时农村学生家庭还很困难,天气凉时,用白瓷缸带一缸咸菜到学校,要吃四五天。天热了,才以买菜为主。食堂里的菜,有五分钱的青菜汤,一毛钱的炒豆角,如果蔬菜里放几小片肉,就要卖上两毛了。我每次去食堂买菜,王师母都要多挖一点搁碗里。有一次从他们家出来,我听见王老师在后面说,这孩子有点瘦,营养跟不上,你卖菜要照顾些。王师母笑着说,这还用你教呀。我当时走在楼梯口,眼泪“刷”地涌了出来。
那年高考揭晓,分数差强人意,我有些不甘心,一度想复读。王老师看我迟迟不填志愿,就跟我谈心,说高考如过独木桥,许多人想过过不了。你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能跳出农门已是万幸,还犹豫什么呢?如果你对高考结果不满意,以后还可以考研,更上一层楼嘛。我听了十分惭愧,想起父母的期望莫过如此,于是填写志愿书,选择了读大专。开学前,我到学校看王老师,从内心里表达一份谢意。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懵懂少年已知天命。生活给了我很多教训,只是我初心不改,依然迷恋文字,也因此失去了一些机会。这些年,我误入尘网,没有像王老师希冀的那样,往更高的目标迈进。也因此心底里充满不安,除了工作初期回过一次母校,此后再未跨进母校大门,再也没有见到对我关爱有加的王老师了!
今夜,我仰望星空,想起王老师的谆谆教诲,不禁泪流满面。
高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