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书卷,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让人感受到久违的清新。求平是从泥土地里走出来的作家,早年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拼搏,后来登上教书育人的讲台。但他始终没忘乡梓,没忘泥土曾经给予的厚爱,没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所以,这么多年来,他对泥土一直保有格外的亲切与热爱。他的生命里已完全融入了浓浓的泥土气息,深入骨髓,无法剔除。这种气息凝注笔端化成文字,流淌出汩汩纸上清泉,往往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催人泪下而不能已。在《奔跑如风》里,几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家乡的父老乡亲,尤其对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更是念兹在兹。读罢此书,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在勃勃跳动着。此生,他个人的命运已然与家乡的命运乃至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奔跑如风》多篇文章里,作家个体生命体验强烈而真实,公民的主体意识与家国意识融为一体。他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挖掘题材,从点点滴滴的细微处着手,发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并以男性作家的视角观察生活、介入生活,时而工笔细描,时而粗线条勾勒,真实再现家乡原貌和众生相,尽量以客观冷静的叙述态度还原生活,让后来者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我以为,作家的这种叙述是真实、自然的,并非妄想借助矫情和煽情来博求读者同情的泪珠。
作家真诚、善良且懂得感恩的心在《奔跑如风》朴实无华的文字里跳动着,且自始至终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共同起搏,想为他们所想,呼为他们所呼。他能敏锐地感知时代的脉动,在时代的浪潮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他对生活总是充满着感情和感激,不见丝毫的抱怨。尽管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生活艰难,但在他的眼里,周围的一切都是美好可赞的,都值得永存于记忆之中,化为生命力量。这一点,该书第一辑第二辑里皆有浓墨重彩的着笔和咏叹。不论是《小河冬日情》《听评书的快乐》《稻草屋》,还是《尝一口老冰棍》《母亲的地踏菜》等篇什,无不体现着作家深厚的人文情怀、彰显出一名作家广阔的胸襟。
在他颇富地域特征的风俗画廊里,悬挂最多的应是展现家乡风貌的民情水墨画。他的内心永远充盈着爱与感激,他感激土地,感激乡亲,感激父母,感激妻女和同学同事。毫不隐瞒地说,我读本书时,多次被其中的篇章感动得热泪盈眶。
关注现实、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生活状态,是《奔跑如风》的一大特点。虽然该书六辑多篇幅写的是回忆性文字,或为作家自况,记述了过往的人生经历,但又何尝不是折射出那个时代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艰难困苦中挣扎,对贫穷与灾难的无奈,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他们闲时就摸鱼捉虾、偷桃摘瓜,脚穿草鞋,身披斗笠,穿行于广袤的乡野之上。如《小河夏日情》《愿灿烂的笑容永驻你脸上》等,莫不如此。他对生活的描摹,细致而感性,充满了人文关怀。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散文,贵在有真情实感,而不在于花枝招展。窃以为所言不虚。能打动人的,往往是真实流露的情感,而非华丽的辞藻,文章的魅力也正来自于能触碰灵魂的内心独白。《奔跑如风》文风朴实,情感真挚,不玩花哨,不事雕琢,属意于铺陈和冷静客观的叙述。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对你娓娓而谈生活的艰难,不疾不徐,气定神闲,于不知不觉中将你带入,而后予你生活的警示。我佩服作家驾驭文字的能力。他总能通过淡淡讲述自己的故事,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继而获得读者的同频共振,然后走进读者的内心。而这一切,皆源于作家早期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切与细致,每每都有独到的发现和过人的见解。第二辑“依依深情”、第五辑“成长况味”诸多篇什,莫不体现如此。
《奔跑如风》是一本别具文人情怀的乡土著作,值得有志于自我人格修炼者关注。但倘若谈及它的不足,也可略举一二。比如,有些篇目在安排上就欠合理,第四辑“教育散记”盖论及当今教育的弊端,似与本专集不太同调。但若以“大散文概念”视之,则也未尝不可。
这么多年来,作家鲁求平一直坚守做人的底线,在家乡的原野上耕耘着、奔跑着,迅疾而宏阔,如风一样。
《奔跑如风》
鲁求平
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
张承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