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跟父亲去油坊,见到榨油的场景,感到十分好奇。
家乡的油坊位于小镇的后街。这条街并不热闹,两边店家,卖一些锅碗瓢勺、陶缸瓦钵、木器竹器之类杂货。在榨油的时节,还没走到油坊,远远的就能闻到阵阵油香味。油坊在后街的尽头,再往前便是河堤。
油坊是一座大瓦房,外墙斑驳,有道道被雨水淋成的灰黑色竖痕,看上去很有年头了。一进大门,就听到“轰轰”“呯呯”“嚓嚓”的声响,一股浓浓的油香味扑面而来。走过宽宽的过道,里面是一个九、十间开间的大作坊。右边地上斜卧着一台木榨,右前方是一排大锅灶,再往前,还有一台木榨。左边是一个环形的大碾槽。
屋里光线有些暗,油气缭绕。日光透过几扇不大的窗户和屋顶几块亮瓦射进来,几个穿着短裤、赤膊袒胸、脚穿草鞋的师傅前后忙碌着,一幅古朴、原始的劳作场景。
木榨约一米见方,5米多长,由四根坚硬的大方木制成,中间为一圆断面槽肚,看上去厚重、沉稳。一根小孩胳膊粗的麻绳从房梁上垂下来,系在一根成人大腿粗的撞杆中间。撞杆也是由硬木制成,3、4米长,两头都装有铁箍。经年累月,撞杆油亮。只见油师傅弯腰弓背,双手一前一后将撞杆朝木榨方向推,至最高处,迅速转身,跟着撞杆,随着惯性,由慢到快小步跑着往后推,推至最高处,他又迅速反转身,扶稳撞杆,像荡秋千一样,撞杆从最高处俯冲而下,油师傅全神贯注,将撞杆对准木榨一侧的木楔,经过最低点后,他松开双手,撞杆裹挟着千钧之力,撞向木楔,只听“呯”一声,木楔“嘎吱、嘎吱”地分分寸寸往里面挤,真是稳、准、狠!如此反复,油师傅不急不忙地推动撞杆,不断地撞击木楔,木榨槽肚里排放的油饼因受强力挤压,油饼中黄澄澄的油儿汩汩涌出,流入油槽,汇集到木榨下方的陶缸里。
人们称油师傅为“油鬼子”。油坊里热气混着油气,稍动一下就出汗,不适合穿衣服,油鬼子总是赤膊袒胸。他们浑身油亮,连头发窠里都冒着油星。
榨油的第一步是“炒籽”。将圆润的菜籽倒入大铁锅中,油师傅挥动着大铁锹不停地翻炒,发出“嚓嚓”的声响。至于火候和成色,全凭油师傅经验,直接影响着菜油的品质和菜籽出油率。
炒熟的菜籽起锅倒入碾槽碾碎。环形的大碾槽直径有两丈多长。碾槽用石块砌成,石块间严丝合缝,30公分左右宽,一尺来深,半埋在地下。石碾盘呈圆饼状,有2米高,20多公分厚,竖立在碾槽里。碾盘中间有一方孔,由一根方木连着碾槽中心轴。一头黄牛在碾槽外面拉着大碾盘在环形大碾槽里滚动,发出“轰轰”的声音,震得地面都在颤动。黄牛不用人赶,温驯地自个儿不紧不慢地走着。一个师傅一边照看着黄牛,一边用铲子翻动着碾槽里的菜籽。
碾成泥沫状的菜籽还要装入蒸屉放在大锅上熏蒸。将直径约60公分小指粗的两只同样大小的铁箍叠放在地上,油师傅随手抓起一把干净整齐的稻草,看似不经意地在稻草的一端拧了一下,随手丢进铁箍中间,神奇的是,这把稻草以拧了的一端为中心均匀地向四周散落开来,覆盖着铁箍,再在稻草上洒一层松软的稻草裤,将蒸好的菜籽泥沫均匀地倒在稻草上,油师傅用穿着草鞋的双脚将露在外面的稻草由外向内左右一拂一踩,其脚步轻盈、双脚协调,不一会一只由稻草裹着的油饼便踩成了。用大木锹铲起来叠放压实,然后竖着放入木榨中间的槽肚里,在木榨一端油饼隔板外加塞木楔,就可以开榨了。
除榨菜籽油,油坊还榨芝麻、棉籽油。榨尽油后的油粕,也是好东西,它是庄稼优质有机肥料,还可作牲畜饲料。进入冬季,天气寒冷,农家常用热水将棉籽饼泡发后喂老牛,以增加能量,度过严冬。
那年月许多东西都是物物相换。油坊打出来的油,都是用相应的菜籽、芝麻、棉籽等来兑换。听父亲说,一般每百斤菜籽可兑换30来斤菜油。
近日去看望住在家乡小镇上的父亲,老人家已90多岁了,聊起镇上的老油坊,老父亲记忆清晰,那油坊他小时候就有了,是本地一位姓汪的大户人家开的。这家油坊名气很大,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来打油。油坊尽头就是一条河,人们用船从水路运送菜籽很方便。
解放后,先是公私合营,后来油坊成为乡属企业,名字也改为油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油厂由人力榨油改为机器榨油,工艺几番改进,厂房也几次翻新,完全改变了模样,原来的老油坊已消失在历史烟尘中。
然而,故乡老油坊那一缕沁人心脾的醇香,那一幅原始劳作场景,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记忆里。
沈大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