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读小学时,校门口的零食摊是很寒碜的:葵花籽、五香螺蛳、蛮炒蚕豆、烤山芋、甘蔗。偶尔也有绕棉花糖的,这在当时算是高级的零食了。每天上学前,我都跟母亲哼半天,要两分钱或三分钱,以满足自己的馋欲。如今回想,既甜蜜又悲凉。其实,我们每次买零食,都会上小摊贩的当,因年龄太小,不敢与之争执。
说来好笑,当时学到“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竟被我用来形容卖葵花籽的老头和大妈。卖葵花籽的老头儿用一竹匾斜歪着,兜着一小堆炒得喷香的葵花籽。竹匾上放着一节四、五寸高,竹竿般粗的小竹筒,竹筒里填满葵花籽,老头儿嗓子嘶哑地叫卖着:两分钱一筒!两分钱一筒!啊,两分钱这么多!走上前,递两分钱,然后,双手并拢窝起来。谁知倒在手上,却只有二十来粒!再仔细看,原来竹筒里垫了厚厚的纸,纸与筒口只有两厘米的距离,我被这高高的小竹筒骗了。对于我们的愤怒,老头儿报以奸诈的笑声。第二天,到那个大妈跟前买,她用小酒杯在葵花籽堆里挖了一杯倒入我手中,但是,她将粗壮的大拇指弯在小小的酒杯口里,占去了许多空间,归根结底,与老头儿卖的是一样多。正好老师在课堂上教了“天下乌鸦一般黑”,提问我解释这个词语,我信口就举了买葵花籽的例子。当然,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也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气得我直跺脚。过了许多年,我仍然能认识那个卖葵花籽的老头和大妈。
说到校门口的零食摊,卖糖稀的摊前永远不缺围观的小朋友。“空门——吃糖稀”这个歇后语,上了年纪的芜湖人都知道。大概就是当年我们这些小孩创造的吧。糖稀摊多是操着浓重北方口音的汉子挑着担子来卖的,又叫糖担。担子的一头是一个木箱,放下来就是凳子;另一头则是糖稀摊,糖稀摊上竖着一根木棍,木棍上方捆着一个稻草把子,草把子上插着许许多多用糖稀捏做的动物和人物,多取自中国古典小说里面的人物,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或是《哪吒闹海》里的哪吒。此外,还有小白兔、花公鸡之类的,惟妙惟肖、生动有趣,都是那汉子用黑乎乎脏兮兮的手捏出来的。我们叽叽喳喳地围着他,看他当场捏。糖稀摊上有一罗盘,罗盘刻度上写着草把上插着的各种糖物件。给三分钱,或者,用一块牙膏锡,汉子就递上一枚铜钱,让我们自己放进一个扁扁的长方形口中。铜钱一放进去,罗盘上的指针便迅速转动起来,转到哪个物件停下,他就从草把上取下那个糖物件——基本没有这样的好事。罗盘是做过手脚的,你永远也不可能得到草把上的糖人糖物,指针多是指向“空门”。孩子便非常失望,那汉子就用一根篾签挑一点糖稀给你,以示安慰,“空门——吃糖稀”就是这样来的。而那草把上的糖人和糖物,可以另外用钱买,多是两毛、三毛,复杂的要五毛钱呢。但那时的孩子,哪会有这样一笔“巨款”呢?糖担汉子说,用一只牙膏锡可以赌罗盘呀,说不定得一个小哪吒呢。我家隔壁的小五子,竟将家里没用完的牙膏拿去赌罗盘,其结果是,得到的,只有晚上回家的一顿“皮鞭炒肉丝”。虽然我们口袋常常空空如也,但每次糖稀摊一到,大家还是围拢过去。毕竟,我们还是孩子,面对那些糖人的诱惑,还是难以抵挡的。
零食也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说来令人不信,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校门口常有一种开胃的零食,同学们都叫它“老鼠屎”。黑色粒状,长约两、三毫米,看上去真与老鼠屎一模一样,吃在口中,甜甜酸酸,直到许多年后,我才知道了这玩意的学名——金桔丸。上小学一年级的妹妹,几乎每天上学前都要跟母亲哼五分钱。有一次,母亲实在没有零钱,妹妹大声哭闹着坐地下:“我要吃老鼠屎!我要吃老鼠屎!”从不问家里事务、整日匆匆忙忙的父亲听后莫名其妙,大惑不解,蹲下摸她额头以为是在发烧讲胡话。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现在,每当我路过小学校门口,看到各种各样的零食摊点,常常生出这样的感慨。炸鸡腿、蛋糕、牛奶、巧克力、鸡蛋饼、烤羊肉串等等,五花八门,色香味俱全。校门口,家长们骑电动车的,开小车的,拥挤着,盼望着,有的拿着面包、饼干、水果候着,有的还拎着保温桶,里面装着各种食品和小吃。孩子一出校门,心肝宝贝乖乖地喊着,搂着,一把接过书包,零食塞进孩子嘴里。想想我们当年……唉!
龙其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