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夏季节健脾化湿保平安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日报
长夏季节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尤其是梅雨时段,天之暑热下迫,地之水湿上蒸,热气易被湿邪郁遏。虽说湿热当道,阳热难以伸展,人们常感神疲体倦、全身不适,但这种气候却正是天工造物、酝酿生化世间万物的绝好时机,正合于土生万物之象。

人与自然相应,五脏之中,脾脏主长夏季节,养生宝典《黄帝内经》称脾脏、脾胃为“仓廪之官”,就是说脾脏、脾胃承担受纳、消化饮食和输布、转输营养的功能,具有化生精气血津液、奉养生命的作用,这对人体后天的生长发育、生命健康至关重要,其职能相当于掌管国家钱粮田赋的大臣。因此称脾脏或脾胃为“仓廪之官”,亦称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长夏季节的当令邪气为湿邪,脾脏、脾胃功能失调亦常出现内湿的病理改变,因此,长夏季节养生重在健脾益胃、除湿化湿,以利脾胃受纳饮食水谷、运化精微营养功能以及“土爰稼穑、兼养万物”以养脏腑、身形作用的发挥,可有效夯实人体的后天之本,维护生命健康。

长夏因时养生调补脾脏、脾胃,可从日常饮食、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三方面着手进行。

日常饮食

饮食养生保养脾胃,需注意饮食定量、饮食定时与适度食辛。

一、饮食定量: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如此便不会损伤脾胃,以保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提高对摄取食物的消化、吸收,使精微、气血化生旺盛。长夏季节人们消化功能较弱,而人体消耗较大,因此人们宜选营养丰富、清淡爽口、易于消化的食物,不要拒绝荤菜,可适当摄入一些瘦肉、鱼肉、蛋类、奶品以及豆制品,关键是在烹调时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切记不要吃得过于油腻。

二、饮食定时:我国传统的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要按照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这样可保证脾胃消化、吸收作用有节律地进行。而脾胃协调配合、有张有弛,食物在体内才能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输布于全身。根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养生原则,人们应做到“早饭宜好,中饭宜饱,晚饭宜少”的养生要求。

三、适度食味:辛味包括生姜、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以及荷叶、芹菜、香菜等辛香食物。辛味食物包括药材,常有发散寒邪、行气活血、通窍醒脑、化解湿邪等功用,可有效预防夏季心脏功能过强致使肺脏功能虚弱,易于引起感冒、鼻炎、气管炎等外感病的状况,亦可防止长夏季节由湿郁引起脾胃消化功能失常出现的食欲不振、胃腹不适、大便稀溏等症状,还可抑制因阳气不得伸展而出现头昏嗜睡、神迷乏力、肢体困倦等不适之症。民间就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谚语。

生活起居

起居养生保养脾胃,需注意祛避内外湿邪和胃脘腹部避寒。

一、祛避内外湿邪:长夏季节,天气闷热潮湿,周遭环境易于返潮,由于脾脏喜燥恶湿,体内也容易形成“湿邪”,因此人们食欲较差、全身酸懒、精神不振。因此长夏的起居养生,需敬而远“湿”、祛避湿邪。具体来说,一是避免在低洼潮湿的地方久住,以免湿邪侵袭;二是少吃生冷、粘腻、肥腻、甘甜不易消化等加重脾胃负担的食物,防止脾虚生湿;三是在室内温度达到摄氏30度以上才使用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白天在25—28℃之间,夜晚睡觉时调到28℃,使用空调2—3小时,需打开门窗通风,有条件者亦可使用除湿器除湿。

二、胃脘腹部避寒:胃脘腹部避寒是预防寒邪侵袭、防止脾胃阳气挫伤、维护脾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说,一是注意日常穿衣,不穿露脐装、露腹装;二是在空调环境中宜穿夹衣保护胃脘,晚上睡觉不宜露腹;三是若属畏寒怕冷、阳虚体质或食欲不振、胃凉腹痛、经常腹泻等脾胃功能虚弱之人,可根据需要佩带加有小茴香、白芷、丁香、肉桂等中药的兜肚或肚束。

精神情志

情绪、情志失调对脾胃既有直接的影响,亦有间接的影响。现代调查研究发现,过度思虑、劳伤脾胃者,常常会引起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结肠炎。郁闷恼怒,肝脏经常失于疏泄者,往往引起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

情志养生保养脾胃,需注意两点:

一、平素精神情志保养:少思虑、莫忧愁、不恼怒、放宽心、减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注意不良情志、情绪的调节,如此,既可预防像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等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脾胃病,也会对脾胃病的康复起到有益作用。

二、进食精神情志保养:食前、食中、食后均应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力戒忧愁恼怒,以免损伤脾胃,危害健康。一是进食的环境要宁静、整洁;二是进食过程中不谈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三是进食时可聆听轻快、优美的乐曲。这样才能能放松精神、愉悦心志,有助于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进行,促进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邓沂

(作者系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芜湖市中医院特聘专家、安徽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