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家庭中的“暗伤”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日报
考虑到可能有人没有看过张尘舞的这部作品,有必要来理一理这个小说的基本故事。

小说甫一开始,母女之间的冲撞就非常厉害。母亲李玉芳,从小被人领养,在缺少安全与爱的家庭背景中长大,对女儿陈琤有很高的期待,遇到女儿青春期的情感萌动,学业的压力,乃至心理医生的介入,诊断女儿为“妄想症”之后,冲突就尖锐地展示出来。这样的叙述节奏,非常考验作家的叙述能力。小说第二章节,母女之间的冲撞愈发激烈。女儿为了心仪的男同学,不仅去了母亲不愿意她去的高中,也去了以为男孩会去的大学,导致父亲惨死。之后,陈琤有机会得到一个优秀男子的爱,在母亲轻而易举的干扰下,她投降了,母亲和女儿几经搏杀,两人都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小说的高潮部分在于陈琤竟然和父亲的外遇对象胡可非常聊得来。对方是一位心理医生,她带领陈琤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纠葛,寻求解脱之道。但是,这对陈琤的母亲却是一次重量级的打击。胡可带她觉醒,陈琤公然挑衅母亲,搬到了胡可住处。母亲生病后,去了大理,是想了此一生,但是,她在大理竟意外地遇到了女儿少年时的倾慕对象,也仿佛是导致这一系列家族悲剧的“元凶”张博涛,此时的张博涛已经小有成就,母亲甚至想撮合女儿和张博涛。最后,有一条有隐喻的围巾出现了——如果女儿接纳张博涛,就也系上相同的围巾。经历了十几年的相爱相杀,她竟然能毫无障碍地接纳女儿从小暗恋的张博涛,甚至把一场灰头土脸的暗恋引导向了治愈的秘境。那么,陈琤愿意接受母亲的安排吗?小说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无论陈琤怎么选择,可以说,这种共生共痛的关系将终身伴随。

读完这部小说,引发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我觉得小说有三个方面值得探讨和学习。

首先,正视少年内心的复杂性。

笔者曾经也写过一部类似题材的短篇小说《路》,但小说主人公选择的是一个愤怒的“学渣”,而且是爆发性的愤怒,因为我要在短短一天平息他的愤怒。但是,真正的愤怒是持久的。世上从来没有快刀斩乱麻,有的只是绵绵不绝的纠缠和拉扯。

陈琤作为一个“别人家的女儿”,一直非常优秀,但小说并没有从她的优秀上做文章,优秀只是这个小说的背景,而且仅仅是人物身上的一个特征,母女关系才是这部小说真正的主题。母女间的相爱相杀,看得我触目惊心:陈琤为了报复母亲,故意考不及格;为了追随喜欢的男孩,放弃母亲心心念念想让她上的那所大学。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爱的关系和爱的能力问题——母爱的能力。母亲因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导致其表现方式很差劲。表现方式很差劲,就让爱变成了一种负担。母亲的爱里包含着强势,包含对子女成功成才的预期,但这个爱里面缺少一种尊严。教育心理学家,耶鲁大学的詹姆斯·库马儿说过:“一个人如果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才会有好的学习的能力,可是良心的人际关系的根源在哪里,取决于跟自己的关系。”身为父母,在教养的过程当中,突然发现,跟孩子的关系常常会变得很差劲。我们漠视了孩子内在的真正的感觉、想法、需求。尘舞的这部小说里,母亲李玉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你好,为你好。”陈琤的妈妈很特别吗?不,不特别。太普遍了。是常见的错,是时时刻刻,家家户户常犯的错,所以,李玉芳这个艺术形象就格外让人触目惊心。

第二,叙述上高妙的技艺运用。

这部小说叙述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这其中,复调叙述是一大特色。比如,作者写到李玉芳与胡可的一段面对面的冲突情节时,在李玉芳羞辱胡可之后,笔锋一转,竟然又让陈琤跟着胡可一起离开。这一过程写得非常艺术化。作者引用鲁迅文章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斗士,一个是看客。这个地方隐喻很深。用这复调叙述技法,让陈琤这样一位成绩优秀的孩子直面这种在常人看来既是丑陋,又是不文明的事情,使小说的内涵一下子扩大了许多。另一处,写到父亲的死,用的也是复调叙述:作者把更改志愿与父亲的死结合起来写,在内部张力上达到了高潮。

第三,自觉的担当意识。

说到担当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人物命运的把控,写冲突,容易;写故事,容易;写疾病,也容易,但是如何让故事合理地开始,让人物合理地生长;让命运感如何透过文字产生深深的震撼,达到艺术的感染力,是非常难的。无论是陈琤这个人物内在的双重人格,还是其经历那些矛盾的过程,需要作家去处理作品内部的逻辑性。在这一方面,尘舞完成得很好,一个80后的年轻妈妈,在探讨母女关系的走向,在挖掘人物内心的隐痛时,激烈,残酷,不手软,这一点,是文学对于生活和教育的直接贡献。

尘舞的小说,读起来,像摇滚,节奏明快,对笔者而言,是加速度的阅读。其实,这跟尘舞的生活有关,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身为人民教师,身为一位80后知名女作家,尘舞的书写,是对自身生活的补充和反思。她的小说情节设置紧凑,很能满足当下读者的阅读要求。她笔下的小说,总是能出人意料,挑战读者的想象力。

尘舞是以一个教育工作者当仁不让的敏感和自觉意识在写这个题材,所以,我得说,对教育的反思催生了这部小说,对教育的反思造就了书中人物的叛逆和悲剧,这是一声悲怆的呐喊。

说到《女儿的秘境》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笔者觉得,作品后半部人物对话略多,并且有些情节也常常呈现概念化倾向。比如,为了突出父亲的懦弱,凡写到父亲,必是怯弱,缺少层次性,比如一写到陈家林,就是从女儿的视角写对他的同情。

但是,总而言之,这部小说撕开亲情的湿软外衣,露出真实的伤口,读后不仅让人警醒,也产生一种深深的思考。

(李凤群,无为人。安徽省作协副主席,曾获安徽省首届鲁彦周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提名奖,《人民文学》2018年度长篇小说奖,2020年南方文学盛典年度小说家提名奖等。)

李凤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