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到溪头荠菜香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日报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场温润的细雨过后,在暖融融的春阳和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轻抚下,恬静的平原悄然间萌发出勃勃生机,氤氲着缕缕清新和芬芳。新鲜的野菜都顽皮地冒出了头,郁郁葱葱,远远眺望,好似铺了一层柔软的绿地毯。一簇簇荠菜更是恣意而野性地蓬勃着,抽出细细的苔、长出芽芽的苞、裹着嫩绿的外衣俏生生地摇曳,流淌着醉人的清香。

荠菜是率先报春的时鲜野菜,被称为“百脚荠菜”。无论多么寒冷的冬天它都能安然度过,大地春回又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展示着它的生命力。荠菜遍布于河畔溪边、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不管地势的坑洼与平坦,还是土地的贫瘠与肥沃,只要有足够的阳光,它就能凭借着发达的根系顽强生长。一丛丛挤挤挨挨的荠菜葱茏欲滴,给初春的大地带来了灵性和活力。

荠菜是春天不可多得的美味,清香可口。俗话说:“吃了荠菜,百蔬不鲜。”在物质匮乏的童年年代,大自然馈赠的荠菜成了我们大快朵颐的期盼,“时绕麦田求野荠”则是当年小伙伴们经历的真实写照。春风拂面,阳光和煦,儿时的我们拎着小篮子、握着铲子,在田野里俯首躬身地寻找着。荠菜也会根据所处的环境改变颜色,因此并不起眼。当和青草长在一起的时候,它是翠绿的,叶子也向上伸展;如果长在空地里,它的叶片则紧贴着地面生长,变成了灰褐色。挖荠菜也是细致活儿,一般都是一手捋起荠菜的全部叶片,另一只手用小铲子往叶片与根茎相连的底端铲下去,然后轻轻一提,放入篮中。荠菜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炒食、凉拌、煮粥、烙菜饼、包饺子等,尤其以荠菜鲜肉饺子最为鲜美。热气腾腾的饺子、薄如蝉翼的皮里隐隐透着荠菜的碧绿,一口下去,满口含春,齿颊留香,慰藉着身上每个细微的毛孔,至今想起依然回味无穷、垂涎欲滴。

荠菜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谓百蔬之冠,维生素C和核黄素含量极高,蛋白质、胡萝卜素、脂肪、各种矿物质含量也比较高,还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它又是一味天然良药,民间素有“农历三月三,荠菜赛灵丹”的说法。古代医籍《名医别录》曰:“荠菜,甘温无毒,和脾利水,止血明目。”中医学证明:荠菜具有培脾、健胃、明目、止血、强骨、和肝、消炎、解毒、利尿的功效。古人甚至把荠菜粥叫作“百岁羹”,寓意常食此羹既防病又延年,可见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

无私的荠菜厚积了一个冬天的养分将天然美味奉献给了人类,它也是维持人们生命的宝贵食物,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和荠菜有关。唐末丞相之女王宝钏抛绣球择婿,选中乞丐薛平贵,丞相不允。王宝钏便与薛平贵私奔,住在长安城南武家坡的寒窑中。恰逢西凉国反唐,薛平贵奉命征西,王宝钏孤身一人苦守寒窑十八载,靠着挖荠菜充饥度日,终于苦尽甘来,夫妻团圆。小小荠菜成为了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的见证者。

荠菜很早就被人们当作野蔬中的珍品,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荠菜也是称颂备至。《诗经》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知道荠菜味道之美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赞美荠菜说:“冬水气也,荠甘美也”。北宋苏易简曾向宋太宗推荐荠菜,夸赞道:“残雪中覆一荠,连茹数根,臣此谓上界仙厨,鸾脯凤胎,殆不及。”大美食家苏东坡给朋友徐十二写信,专谈荠菜羹:“今日食荠极美……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陆游更是对荠菜情有独钟,多次为荠菜写诗:“雨后初得荠,晨庖有珍烹”、“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郑板桥对荠菜也是钟爱有加,题画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在荠菜的花香味甘中,已经让人忘记了身在他乡。当代文学界的“知名吃货”汪曾祺在《故乡的野菜》中描述了凉拌荠菜的做法,还专门介绍了在北京吃过的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可见,荠菜备受历代文人的推崇和青睐。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冬去春又来,孕育了一个寒冬的荠菜竞相从厚厚的泥土中钻了出来。我静静地走在春意盎然的田间小路上,望着草木葳蕤、散发着清新气息的田野,那关于荠菜的记忆愈来愈清晰,尘封已久的童年的温馨和欢乐的场景再次轻袭过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