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处江心洲的群心村,在小夹江老宅屋后塘口兴建一个微型铁锚洲风景点,风景点建有一座小拱桥,古书记让我给这座小拱桥取个桥名。当时我在想,铁锚洲上最大的特色,应该是春夏的芦苇与秋冬的芦花。于是乎,微型铁锚洲风景点上的小拱桥桥名,我就想到了铁锚洲上的那片美丽的芦花。
说起铁锚洲,群心村的领头雁古中举向我介绍了铁锚洲的形成和名字由来的传说故事。铁锚洲形成的时间并不长,大约有三百多年。在民国年间,长江主航道以南的河床逐年增高,到了上个世纪初,紧靠群心村江边不远的江中,在枯水季节有一片沙滩露出了水面,形状如柳叶状,狭窄而细长,而附近的渔民和上下水货运船只都常在此洲避风休整,后因有一船只遭遇风灾,故沉落船上的铁锚一只。随着年代的变迁,村民们都习惯向船友们推荐沉落铁锚的洲是上下水运最佳安全避风地,这样,“铁锚洲”也由此而得名。那时,铁锚洲上是一片白沙,每逢冬春季节,这里风沙弥漫,村民饱受沙尘之苦,加上因崩江土地锐减。为寻找生活出路,同时也出于治理风沙、防洪护堤的考虑,当年的群心生产大队党支部决定开发利用铁锚洲。古书记笑着对我说,铁锚洲能有今天,完全得益于群心村的老干部们。
是的,我在群心村了解到,时任群心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是乔华林,是他提出了种植柳树、绿化荒滩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当年,大队集体经济十分困难,大队干部通过群众摊派出树苗的办法,共筹集柳树苗1100棵,1965年农历正月,大队组织人挑肩扛到沙滩上栽植。恰逢当年长江水位较小,栽下的柳树全部成活,面积大约在200亩左右。由于柳树不怕旱涝,飞絮扬花传播种子,不久沙滩上长满了小树苗,继而形成一片片柳树林。成片的柳树有效地缓解了江水流速,加快了长江泥沙的沉积,使沙滩不断增高。至1968年,海拔高度已从7米左右(黄海高程系)增高到11米左右,面积扩大到11000多亩。柳树虽能绿化荒滩,但经济效益低下,只能用于烧柴或制作简易的家俱。1968年,老支书乔华林通过考察沿江洲区,认为芦苇销售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好。于是,他发动群众到外地大量收购芦根上滩栽植。1969年在洲上种植芦根1000多亩成活后,逐年就地挖芦笋连根移栽扩大种植面积,还由此带动了整个铁锚洲芦苇产业的发展。乡政府和附近各生产大队都组织人员上滩栽苇植树,发展芦苇生产。大队还于1970年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专业队伍,常年经营管理洲上的林芦场。
对于这个铁锚洲,我一直有登洲探究的念头。6年前的4月,正是春意盎然的季节,我们在古中举的引领下,背着相机,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与其亲密地接触时,映入我们的眼帘是铁锚洲这颗绿宝石,从芳草如茵的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来,犹如动人心魄的年轻女子,散发着不可抗拒的诱人魅力。在铁锚洲的草原上,一簇簇盛开小红花的红花草,映照着茫茫无际的绿色草坪,把铁锚洲装扮得更加迷人。靠近“天池”时,我们都心有灵犀地降低了声音,生怕打扰了池中的小精灵(野水鸭)。透过相机的镜头,“天池”中的水透彻的蓝,是那种无法形容的纯净,缱绻在水天之间的云彩,错落倒映在“天池”中心,有着魔力般的娇艳,尤其是两位手拿小红伞,身着艳装的靓丽少女,坐在一叶小舟上,把倒映在池中的蓝天和白云摇晃得熠熠生辉。接着,我们又来到铁锚洲外滩。站在沙滩上,双目望去,天高云淡,壮观的沙滩酷似大海滩涂,奔腾不息的长江上,三三两两的船舶有的是逆水行舟,有的是顺水急驶,对江是无为县的太阳洲,隐隐约约的让人有一种想越过沙滩向江中心走去的向往……
我们这些从城市人群聚居的地方来到寂寞的铁锚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使我的思维一切归零:铜陵还有一块这么大的原生态湿地,还有这么美的沙滩、草原、天池,让我们这些城里人开放情怀,对大自然恩赐的美景心生敬慕和爱意,并让我们脱去自我心中之尘浊,去芜存菁,到自然生态中,养浩然之气,唤起优雅和谐的诗情画意,更让第一次踏上铁锚洲两位美丽少女乐不思蜀,这也许就是铁锚洲原生态的魅力吧。
古中举告诉我,为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抓好长江生态环境的大保护,按照上级要求退出继续开发铁锚洲,还一个原生态的铁锚洲。然而,群心村人对铁锚洲乡情难忘,抓住这次特色自然村建设项目的机遇,建一个微型铁锚洲于村中。让这片春夏的芦苇与秋冬的芦花,以及这座小巧玲珑的芦花桥,成为群心村人最美好的记忆。
2019-12-24
00:00:00:010344840300芦花桥与铁锚洲/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