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涛
文/图
金秋十月,我们市委党校第29期中青班第2组11名学员来到枞阳县金社镇桃山村,开展“进村入户”活动。一早,我们从市区出发,沿着宽阔的公路行至金社镇,再蜿蜒于乡村小路,大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村里。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桃山村四面环山,山间一片沃野,幢幢农舍杂陈其间。当下正是红叶鲜艳时,放眼望去,但见青山如黛,墨绿中点缀着或红或黄的色彩,山前大片的金黄稻田,明丽如一幅乡村风景油画。《诗经》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写春天桃花盛开的美丽。眼下虽无桃花,但整个桃山村恰似夭夭之桃,绽放出美丽的光华。只这一眼之缘,我便爱上了这里,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进村入户”活动。
“进村入户”第一站,我们来到村部,和镇、村干部开展座谈交流。从镇、村干部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桃山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生产水稻、玉米、茶叶、柑橘等作物。多年来,一代代桃山人坚持“美丽”接力、久久为功,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005年,该村获得了“全省百佳生态村称号”。夕阳西下时,我站在村中远顾四野,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发得色彩斑斓,袅袅炊烟在村舍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图景摄人心魄地呈现在眼前。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在与镇、村干部初步交流后,我们便在种养殖经营大户刘义春夫妇家中安顿下来。夫妻俩约摸50来岁,20多年前,两口子到江苏常州打工,攒下一些资金后,6年前回乡创业,经营这一处农家小院。除经营农家菜外,他俩在房前屋后栽种蔬菜、瓜果,挖了鱼塘、建起鸡舍,搞起了种植、养殖。每天清晨,他们4点多便起床忙碌起来,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多才休息。在鸡舍旁边,我意外发现了10多只孔雀,便好奇地和刘大嫂聊起了孔雀养殖。从她口中得知,孔雀繁殖力不高,一只雌孔雀一年仅产蛋10多个,非常难养,养殖成本也比较高。“这么难养,你们怎么还坚持养孔雀呢?”我问。“为了搞旅游呗!”大嫂憨厚地笑着说,简单的几个字,却透出了她辛勤创业的坚定志向和多元经营的独特眼光。
2年前,他们又承包了村里的一处70亩的山场,种植茶叶、柑橘,并套养了3000多只鸡。我们到达山场时,老刘正“漫山遍野”地捡鸡蛋。他向我们介绍,这里原本是杂树丛生的荒山,村里很多乡亲看不上这块“不毛之地”。可他们两口子觉得值,承包后,起早贪黑整饬山场,搞起种、养殖。“明年,我要在山上种满果树,还要养一万只鸡!你们到时候可一定要再过来!”刘义春憨厚的笑容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刘义春夫妇是桃山村村民勤劳致富的一个缩影。几天来,我们先后走访了10多户村民,与他们促膝谈心、一同劳动。今年适逢大旱,但村民们敢与天斗,费尽心力抗旱保收。他们不辞辛苦、辛勤劳作,努力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向前奔跑。《诗经》云:“桃之夭夭,有蕡其实”。美丽桃山在父老乡亲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正结出一片片硕硕果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桃山村处在群山之中,对外交通不便,村集体经济也较为薄弱。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这几年,村里千方百计想办法,将几处山场承包给茶商,开发了“桃山翠芽”绿茶品牌。即便这样,村集体收入也只能在镇里所有村中位居中游。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得再多想点子。在扶贫帮扶单位市教体局的帮助下,桃山人打起了“桃”的主意。
虽名“桃山”,但该村历史上一直没有桃树,被戏称为“桃山无桃”。在市教体局帮助下,村两委采取“上级帮扶、村级管理、个人参股、集体受益”模式,种植了近100亩的集体桃园。如今,桃园里已是小有模样。
“进村入户”中,我们来到村集体桃园,开展为期两天的集体劳动——为桃园除草。我们一群拿惯了笔头的学员们,握起铁锹、抡起锄头、挥起镰刀,在桃园里“笨拙”地忙碌起来。经过两天的劳作,一捧捧杂草被清除干净,一畦畦桃林渐渐整齐起来。在劳动的同时,各位学员各展其能,为桃园发展出力献策。有的邀请到农技专家,为桃树种植传经送宝;有的送来肥料,助桃树生长;其他同学则献计献策,大家畅所欲言、各抒所见,情真意切的话语、满怀希望的笑声,回荡在桃山之间。
时间飞逝,五天的“进村入户”活动转眼间便进入尾声。临行前,我们与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干部开展座谈交流,共话桃山未来发展。“‘桃、茶、鸡、花、鱼、溪’,下一步,桃山村将沿着这六字思路不断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桃山村集体经济将进一步发展,桃山村的未来将更加美好!”市第九中学选派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许胜江向我们介绍。《诗经》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回程路上,我们回望桃山。虽是深秋,虽遇大旱,但桃山处处透出盎然生机。“明年春天,这里定会桃花盛开,枝繁叶茂!”我们共同希冀。
2019-11-21
00:00:00:010322320300桃山之夭/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