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瑶湖镇精心组织编排的《“武”我少年梦》节目在2019年铜陵市春晚精彩亮相。
铜山镇组织的传统民俗舞龙灯表演,吸引群众驻足观看。
郊区周潭镇在大山村举行“生态大山
印象桃花”首届文化旅游节,吸引八方游客。
郊区2019年农家书屋试点揭牌仪式在老洲镇联合村举行。
郊区整合本地资源,提炼本土元素,创作出音乐广场舞《铜陵正青春》,并通过郊区本土文艺人才进行演绎、多层次推广,引领群众文化审美品位,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核心提示
近年来,郊区创新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动力,以巩固示范区创建成果为核心,以全区人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致力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努力构建设施先进、服务优质、发展均衡、运行高效、保障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全区精神文明建设,致力于打造文化强区,让更多群众享受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11月12日上午,郊区文化馆书画教室内,书画爱好者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创作。郊区文化馆建筑面积2714.84平方米,实用面积1229.44平方米,2017年初进行提升改造,改造后整个文化馆有功能室13个,分别为:总服务台、展厅、文体活动厅、舞蹈排练室、音乐教室、服装间、书画教室、非遗工作室、文艺创作室、办公室、会议室、声乐教室、器材室,并打造文化品牌长廊、民乐长廊和艺术长廊,区文化馆主要承担了全区大型文艺演出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日常文艺培训活动,是郊区文艺爱好者们最喜爱的活动场所。
近年来,郊区强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目前已建立以区图书馆、区文化馆两馆为总馆,乡镇办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辐射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机制,实现文化设施基本全覆盖。郊区图书馆为综合性图书馆,2017年顺利完成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2018年5月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提供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基层辅导、数字文化服务、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办证、验证及存包等一些辅助性服务,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近年来,郊区图书馆不断完善图书借阅服务系统,力争实现全区总分馆图书“通借通还”,63个农家书屋已落实网上借阅登记。为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郊区以老洲镇联合村为试点开展“农家共享书屋”活动,将借阅点搬迁至流动人口较大的村级党群服务大厅。同时,大通澜溪书院、安铜办孝廉读吧和普济圩社区3处全民阅读点实行免费开放。
郊区图书馆和文化馆均参与“安徽文化云”管理平台建设,已完成客流计数摄像机和视频监控摄像机安装,对到馆人流量实时检测。
经过持续努力,郊区已建成8个三级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其中7个为一级文化站;按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已建设73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率为95%;按照农民文化乐园示范点建设标准,已建设3个农民文化乐园,铜山镇杨村村农民文化乐园、大通镇大院村农民文化乐园和周潭镇大山村农民文化乐园,建成后的农民文化乐园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人员到位、开放有序,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受欢迎。
此外,郊区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建设,完成文化馆公共空间改造、舞蹈教室扩建,以及灰河乡室外舞台修建、普济圩社区文化大舞台建设、陈瑶湖综合文化站设施改造和设备采购,全区域基本实现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多样化
为了让文化基础设施发挥最大效用,郊区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均等化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郊区全面落实区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馆(站、室)按要求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完善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目录,免费开放时间全部达到指标以上水平;全面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区文化馆建立并实施了群众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农村)、包片辅导制度,每年免费开展辅导培训、演出等活动30场次以上,送培训到基层每年都不少于24场;区图书馆年均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50场次,藏书量达166892册(其中10万册为电子图书)。同时,郊区各乡镇、社区、村依托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家园、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也积极组织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郊区实施了全区18个行政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工程,其中,按照省委组织部、省文化厅相关要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对18个行政村村级站点机顶盒设备进行更新。为便于农民群众自行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文艺活动,郊区还因地制宜采购一批腰鼓、移动音箱等文化器材配送到18个行政村,“送戏进万村”演出安排实现了全域覆盖;全区每个农家书屋都按省文化厅统一要求做到按时按量更新图书和杂志,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顺利完成了全年216场放映任务。
郊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门户网站建设,整合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成了郊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面向全社会开放数字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共享工程“村村通”并在2015年实现了“村村通”全覆盖,各村(社区)活动室实现无线全覆盖。此项工程的实施让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在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同时,郊区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延伸服务,开展了总分馆建设,重点建设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办、社区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的中心馆——总分馆体系,实现灰河乡、大通镇、铜山镇、安铜办、桥南办及普济圩社区6个分馆与区图书馆技术互联互通,并对各分馆图书进行编目加工,完成了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和盲人阅览室建设,让群众同享发展的成果。
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文化队伍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郊区不断探索文化人才培养方式,着力打造层次高、素质强、结构合理的文化队伍。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郊区文化馆、图书馆聘请3名馆员,用于管理功能室日常开放,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两馆免费开放力度,弥补了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短板。郊区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采用“区聘、乡管、村用”形式招聘由公共财政补贴的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80人,有效保障基层文化服务能力,通过举办郊区基层文化管理员集中培训,制定《铜陵市郊区文化协管员技能提升培训手册》,记录文化管理员年度培训内容、次数以及心得,提升文化管理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
为进一步改善郊区文化事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和保障偏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施文化精准扶贫,2018年,郊区文体局以灰河乡为试点单位启动“郊区文化牵手帮扶结对工程”,聘请区文化馆文艺骨干为文化派驻辅导员到灰河乡6个村驻点辅导,2019年该工程推广至老洲、陈瑶湖、周潭三镇11个村。此外推荐7名文化特派员驻村辅导,两员辅导共4000余人次。
此外,郊区根据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创新方法,完善用人机制,配备了一批志愿者,他们具有一定文化专业技能,热心文化事业,自愿奉献时间和精力,为基层群众提供公益性、经常性文化艺术服务,并按照一定程序,在文化辅导员组织机构注册登记。文化志愿人士发挥自身特长,组织、指导、策划并参与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活跃了基层的文化氛围。
目前,郊区拥有群众文化辅导点23个,登记在册的群众文化辅导员150多人,文化志愿者260多人,文艺骨干400多人,他们长期活跃在基层舞台,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郊区努力激发基层文化人才的文化服务活力。安铜办以黄梅戏艺术为抓手,充分发挥月圆黄梅戏艺术团、追艺组合等文化辅导员团队作用,组织开展了春节文艺下乡巡回慰问演出、广场舞大赛、业余歌手大赛、“齐心协力,共创和谐”广场文艺演出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在2014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的“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系列活动中,郊区大通镇敬老院退休职工、安徽省一级群众文化辅导员黄春庆喜获“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称号;程满红、陈先礼、赵振英三位同志被评为安徽省二级群众文化辅导员并同时荣获“安徽省优秀文化辅导员”称号。
特色原创文化品牌逐步打响
郊区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创作了一批特色原创文化作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自2015年来,郊区文化馆便注重原创音乐作品的打造,积极创作内容和形式具有独特个性、能够提升郊区整体文化形象和文化内涵、拥有社会共识价值的音乐类作品。这些原创作品通过郊区本土音乐人才的演绎更加富有郊区特色,引领了全区群众文化审美品位。由郊区文化馆打造的原创音乐广场舞《铜陵正青春》成功晋级安徽省决赛;原创作品《四时清风》荣获省廉政文化调演一等奖;《梅》荣获市残疾人文艺汇演二等奖;《你在身边》荣获市司法调演二等奖;《好人谣》在铜陵市第九届社区文化活动月闭幕式晚会上演出;2017年打造了说唱大鼓书《灰河好地方》、黄梅歌舞打连厢《家风家训颂》和歌曲《大通赋》,并登上2018年郊区春节联欢会舞台,东乡武术节目《“武”我少年梦》亮相市春晚舞台,创作黄梅歌舞《谁料皇榜中状元》、情景剧《忆南泉》,一批批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文化服务品牌的打造,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效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了全区文化共享。
郊区创新文化服务形式,先后打造了“文化暖校园”、“乡村喜乐汇”、“铜山百姓春晚”、“安铜孝道文化”、“品添秀葡萄
游灰河美景”等文化服务品牌,不断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创新文化服务形式、完善文化服务载体、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切实打通了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文化暖校园”服务品牌,旨在“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通过开展公益讲座,设立校园阅读点、图书漂流点、开放型书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读书的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把阅读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乡村喜乐汇”品牌旨在深入基层为郊区百姓提供各类免费的艺术培训、讲座,组织开展各类百姓喜爱的文化活动,项目采用全点单的服务方式,群众把需要的文化菜单点好,就可以在家门享受到区文体局免费送来的“文化大餐”。该品牌自创立以来,在灰河乡、铜山镇、安铜办、桥南办、大通镇连续开展数场高质量的文艺演出,零距离面向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服务,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方文婷、通讯员陈磊采写,照片由陈磊摄
2019-11-15
00:00:00:0方文婷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努力打造文化强区10318340300郊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效显著/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