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承红色基因共筑双拥长城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铜陵日报
日前,武警铜陵市支队的军医到退伍老战士家中探望,为其讲解夏季养生知识。

本报记者

过仕宁

7月26日,铜官区友好社区党委组织拥军模范和退伍老兵走进武警铜陵市支队执勤中队开展慰问演出和送清凉活动。

7月26日,铜官区幸福社区联合市爱心社工服务社上门看望和慰问辖区优抚对象。

核心提示

又值“八一”,再话双拥。作为“江南解放第一城”,多年来,我市根植这片底蕴深厚的红色沃土,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增强军人的社会荣誉感,全力保障退役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已成功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和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并涌现出了一批双拥工作优秀单位和人物。在我市全力以赴冲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之际,本版特选取部分优秀典型予以报道。

铜官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军民共建

本报讯(张久愿

嵇卫国)今年以来,铜官区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为抓手,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模式,丰富双拥工作内容,拓展双拥工作领域,完善优抚保障机制,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军民共建。“八一”期间,铜官区对驻地各部队、重点优抚对象及生活困难退役军人等开展了慰问活动,慰问总资金超40万元。

该区结合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两项重大任务,广泛开展“赞颂辉煌成就、军民同心筑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广泛开展讲座、文艺演出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落实区领导春节、“八一”期间走访慰问驻地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活动,共发放慰问金77.1万元。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优抚对象及退役士兵补助资金,上半年累计发放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资金460.52万元,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14.21万元。建立健全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机制、重点优抚对象救助机制、优抚对象关爱帮扶机制和军人安置服务保障机制,形成了推进优抚安置工作的长效机制。

此外,坚持军地共建,积极提供交通、场地、生活物资等各种保障和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采取开展智力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活动。驻地各部队深入开展拥政爱民活动,组织地方单位到军营开展“军事日”活动,积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抗洪抢险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双拥活动成果。

市城管局:发挥职能优势营造浓厚拥军氛围

“拥军要从我做起,从我们单位做起,营造良好的拥军氛围”

“在干部考察中要把转业军人在部队的付出纳入到工作业绩中”,这是此前市城管局负责人在双拥工作推进会上作出的表述。据悉,市城管局结合城市管理的工作实际,在双拥和国防教育宣传,以及落实各项优抚安置保障政策上下功夫,营造起浓厚的拥军氛围。

该局充分利用职能优势,积极配合市双拥办、铜陵军分区和市文明办,在全市户外大型广告位和大型电子显示屏上发布拥军优属公益广告,积极开展双拥和国防教育宣传。同时,在局系统积极开展“请优秀转业军人讲述军队优良传统”活动,让军转人员在讲与听中,重温军人经历,保持优良的军队传统,并让其他干部职工了解军人的付出,学习军队好的作风;加强双拥工作先进典型的培养,借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宣传双拥工作先进做法和典型事迹。

该局还认真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积极配合完成退伍转业安置任务,适时召开军转干部座谈会,走访慰问本局退伍转业军人,主动解决退伍转业军人的实际困难;加强军转干部的培训,大胆使用和提拔军转干部,努力为军转干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全局复转军人6人、占比达37%,全局军转干部副处级干部一名,正科级3人。在城管协管员招聘中,该局优先招聘退役军人,加大对退役军人的培训,积极发挥退役军人优势,既优化城管队伍,又解决部分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另外,积极帮助军属解决就业和生活困难,按相关规定落实军属所有的优抚、探亲等政策,让现役军人在部队能安心服役,全身心做好保家卫国工作。

东正社区唱响双拥之歌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7月24日上午,记者一来到义安区顺安镇东正社区,就看到了社区门口显示屏上非常显眼的征兵宣传标语。

东正社区辖区面积4.8平方公里,居民大多为回迁安置居民,常住人口6365人。随着社区办公用房搬迁到新址,现在的社区办公服务环境温馨亮丽,社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记者走进社区的东正苑小区,小区里以双拥为主题的木质长廊格外引人注意,走近一看,上面有丰富的双拥知识宣传。“居民在这里休闲聊天的同时接受润物细无声的双拥教育”,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远处就是社区专门打造的双拥大道,《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一笔走向社会的创业基金》等一篇篇来自退役军人的亲笔文章和感悟被放在宣传栏里,展示了一个个动人的军旅故事,营造起浓厚的拥军工作氛围。

而这一切与社区党支部书记魏刚分不开。作为一名当兵出身的支部书记,他对双拥工作极其重视。他充分发挥社区与居民联系紧密的特点,着力打造社区双拥文化。社区设有固定的宣传栏,不定期开展双拥政策和国防教育宣传。为拓宽双拥工作渠道,社区每年都组织一场大型军民联谊联欢活动,组织优抚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军民互帮互助活动,增强了广大居民的国防观念。

同时,组建了就业、医疗、科技、家政、居家养老、党员义务服务等志愿者队伍,开展了多次免费体检、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结对帮扶等精准服务活动,让广大优抚对象感受到政府大家庭的温暖和对拥军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令魏刚感到欣喜的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去年该社区获评全省双拥模范试点社区。社区居民参军热情高涨,今年该社区有两人已经通过征兵初审,下一步,魏刚计划在社区打造一间双拥荣誉室,用于摆放辖区内老兵的军功章、个人荣誉证书等,让居民们通过亲眼所见的实物,接受拥军文化的的熏陶。

市消防救援支队:

为平安铜陵保驾护航

“119来敲门”“消防夏令营”“留守儿童进队站”,一个个接地气的活动品牌拉近了消防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近年来,市消防救援支队不断创新消防宣传形式,提升自身攻坚战斗力,拓展爱民实践活动,始终做到拥政爱民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安排、实施、检查和总结表彰,为平安铜陵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支队依托广播、电视、报纸、微博、抖音等媒体,宣传普及防火知识,不断提高市民的消防安全素质和自防自救能力。着力提升执勤战斗攻坚打赢能力,先后成功处置了“1.29”航空煤油槽车侧翻泄漏事故、“2.8”恒兴化工爆炸事故、“4.29”西湖欢乐世界高空救援、“10.21”义安新村火灾扑救、“7.26”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火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圆满完成了近百余次消防安保活动,多次获得市政府通令嘉奖。

同时,深入开展爱民帮扶活动,多年来坚持慰问大通敬老院、狮峰村党建联系点、脑瘫女童张梦婷及贫困老党员红军老战士等,赴枞阳龙井村开展扶贫共建,慰问村中老党员、留守儿童,总资金已达十余万元;持续开展“慈善一日捐”“危困家庭帮扶工程”“春蕾爱心助学工程”和“关爱留守儿童爱心行动”,送去助学金近16万元,6名帮扶学生顺利考上大学;设立“铜都119爱心基金”,向受灾地区、困难家庭、贫困党员等捐款捐物共计人民币20余万元。支队各单位和所属单位开展警民共建一条街、文明示范小区创建、青年志愿者服务和社区文艺演出等,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消防卫士良好的精神风貌。

市雷锋车队:

车轮上的拥军情

“其实早在2004年,我们的拥军之旅就开始了。”7月25日下午,市雷锋车队队长孙怀军向记者介绍了车队的拥军传统。成立十几年来,市雷锋车队在坚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同时,始终将爱国拥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在车轮之上筑起了一座拥军长城。

孙怀军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往事。2004年,正在开着出租车的孙怀军在路上偶然遇到准备送西瓜进军营的“拥军模范”白祝英大妈,只见白大妈因为没有交通工具而发愁,旁边的板车师傅趁机提高车费。见此情形,孙怀军主动上前,将白大妈和慰问物资义务送往军营,从此结下了一段拥军之缘。2006年4月,雷锋车队正式成立,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白大妈坦言,二十几年来的拥军之路,随着自己年岁渐高,能够坚持每年去看望子弟兵,与雷锋车队的协助是完全分不开的。

车队的老队长杨文革退伍不褪色,在工作中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组织带领大家开展拥军活动,积极参加双拥活动已经成为全体队员的一项自觉行动。2016年6、7月间,铜陵地区遭受严重水灾,车队连续组织、参与募捐和运送四批次的慰问物资,向参加救灾的人民子弟兵们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近年来,雷锋车队侧重开展青少年爱国拥军教育活动,积极组织校园小记者走进军营采访、参观体验官兵训练生活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清明期间祭扫烈士墓、参观烈士纪念馆活动,联合社区关工委给社区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2017和2018年间,车队还联合市光荣院多次组织车辆接抗战老兵参观城市建设、公园游玩活动,让老兵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和爱护。每年的“八一”节前后,车队都会组织退伍老兵召开座谈会或联谊会,请他们回顾、讲述军旅生活,增强他们的军人自豪感。2017年,雷锋车队获评全市“两新”组织爱国拥军“双十佳”称号。

退伍老兵邹桂军:

勇当振兴家乡创业先锋

一身蓝色的海军条纹衫,晒得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板,开朗健谈的性格。7月26日上午,记者在郊区铜山镇显化村的贵军养殖场见到了44岁的退伍老兵邹桂军。在这地处偏远的山林脚下,除了两个标准化养猪和养鸡厂房外,只剩下他与家人平时居住的简单平房,门头上悬挂的“光荣之家”牌匾提示了他的特殊身份。为了创业,邹桂军以养殖厂为家,远离城市里灯红酒绿的生活,长年与自己养的几百头猪和几千只鸡作伴。

1994年,18岁的邹桂军顺利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海军士兵。他时刻不忘家乡领导给自己的嘱托,不怕苦、不怕累,努力上进,连续四年获得“优秀士兵”称号,部队的喜报频频传回家乡。1999年2月,邹桂军谢绝了部队领导的挽留,选择了退伍回乡,“我想回到家乡来做一点事情”,他说。

为了磨练自己,他先去了深圳,之后又去了浙江,跟着企业老板一起学习,卖过服装、又承包过工程。老板看中他的为人,当年他就成功承接了一个旧城改造项目,一口气赚下100多万元,收获了创业第一桶金。带着这笔创业资金,2012年他到池州成立了一家冷冻食品厂,批发牛羊肉等冷冻食品供应大小饭店。几年下来,食品厂经营稳定,创业之路也算平稳。

但他还有一个心愿没有实现,就是振兴家乡。他觉得乡村振兴,需要有人振兴、有产业支撑。2016年6月,他投资200多万元,在自己出生的显化村建设了标准化养猪厂房,建起了一家生猪养殖场,9月开始进苗养猪,当年就实现营利12.7万元。随后,生猪数量逐渐从500多头增加到850头,年收入达40多万元。

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他积极承包农民的闲置田地和山林,主动提高承包价格,并计划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农民在公司营利中分红获利。与此同时,他还不定期资助村里的困难老人,帮助村里回乡的退伍军人了解政策、寻找出路;甚至自掏腰包3万多元帮助村里修好了一条水泥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建设家乡的初心。

今年,他又进一步扩大养殖种类,养了2000多只土鸡。由于地处山林荒地,鸡苗长势喜人,预计到今年底可以上市。针对这些鸡苗的销售出路,邹桂军有自己的想法,“我想通过电商的模式,让来自铜陵的土鸡和土鸡蛋进入上海人的餐桌。”对此,他信心满满。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张久愿、实习生李玉亭采写,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刘敏摄

2019-08-01

00:00:00:0张久愿10252200300传承红色基因

共筑双拥长城/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