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远
摄
渡江战役打响前,战士们将船翻坝入江。
资料图片
三山区响水涧油菜花海。
为运输渡江大军,民工抢修公路。
资料图片
采访团在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观看机器人表演。
采访团在我国知名电商企业三只松鼠有限公司采访。
渡江战役亲历者王德清向记者讲述当年自己的经历。
郑远
摄
观看渡江战役有关资料。
参观雨耕山文化产业园。
“渡江第一船”登陆点。
芜湖滨江公园。
芜湖日报记者
郑远
摄
三月的夏家湖,“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在春风的沐浴下,显得格外的繁忙和宁静。站在长江大堤上,环视眼前的开发区和雄伟的长江大桥,聆听党史专家讲述70年前的渡江战役,心潮起伏,热血沸腾,一个又一个英雄儿女向我们走来:
22岁的吴赛男为了将江防图送到江北解放军手中,在木船被炸沉后,抱着一块船板,顺着江水漂到对岸;53岁的老船工张孝华与儿子张友香参加渡江支前大军,张友香身负重伤,父子俩仍将战士安全送达南岸……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伟大的渡江战役中,像这样扣人心弦的故事举不胜举。芜湖市党史研究专家丁瑜说起那场伟大战役,话语中充满了激情。
永恒记忆: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
1949年从1月份开始,解放军第3野战军的第24军、25军、27军总共约20万人陆续到达无为县境内,分驻汤沟、白茆、泥汊等地,积极训练,待命渡江。
遵照渡江战役总前委的部署,为达到策应东、西两个突击集团渡江和渡江后围歼南京、镇江等地南逃之敌的战略目标,中突击集团决定提前一天挥师横渡长江。4月20日晚,30万渡江大军在裕溪口至枞阳段,以排山倒海之势,对国民党军队苦心经营了3个多月的铜陵至繁昌防线发起进攻。
在渡江战役中,广大指战员身先士卒。27军79师235团即赫赫有名的“济南第一团”奋勇争先,接到命令后,全体指战员从白茆洲的沟渠中拖出隐蔽的船只,翻坝入江,一字排开,整装待发。渡江时间原定于21时开始,但235团团长王景昆看到自己所属部队完成准备工作后,下令“船只整理好,听令开船”,1营营长董万华让通讯员传令各连各排各班,不知是哪道传输程序出现了差错,团长的命令变成了“船只整理好,立即开船。”早已铆足劲的1营3连2排5班班长刘德翠带领李世松、姜保崔等8名战士,在2排排长林显信“开船”令发出后,船犹如离弦的箭冲入江中。一船开动,百船跟进。79师师长肖镜海当机立断,下令全师所属部队立即开船,向江南发起攻击。3连2排5班船只上的勇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炮火,始终冲在最前面,并于21时在繁昌县保兴乡夏家湖(现三山区保定街道夏家湖)抢滩登陆。由于该班所乘船只率先抵达并第一个冲上南岸,因而被誉为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
红色故里:刻骨铭心的追忆和感动
无为县泥汊原名“濡江”,在历史上是军事要冲。70年前,渡江战役在即,泥汊又一次成为军事重地。聂凤智将军率领的第27军驻扎于此。再访泥汊镇,我们找到了当年渡江战役的亲历者——现年85岁的王德清,这个当年的儿童团长,说起渡江战役如数家珍。
“那年,我刚满15岁,参加了儿童团担任团长。当时,泥汊区有五个乡,每个乡有10名队员。大军渡江前夕,儿童团承担查哨、向导、宣传三项任务。每天,我领着头戴军帽的儿童团员在进入泥汊的隘口站岗,严查路条;与识字的小伙伴在泥汊街头巷尾的墙上刷写‘蒋军必败,我军必胜’‘节衣缩食,支援大军’等标语;儿童团员们还走村入户,帮助渡江部队在泥汊附近村庄找房子借住,贴上入驻部队番号的标签。”
“最让我难忘的是给首长当向导。”王德清说,那时,一位骑着马的解放军指挥员经常对我说,“小鬼,陪我到江边看看”。然后他换上便装,在泥汊的江边察看地形。2016年,“27军后代渡江战役之旅”来到泥汊,王德清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27军军长聂凤智。
告别王德清,走进邢朝庆红色收藏馆渡江战役展厅,送大军渡江的木帆船格外引人注目。当年,被授予渡江功臣的张孝华父子,就是凭借这样的木帆船,载着27军80师240团26名解放军勇士,从泥汊起渡,强行登陆繁昌县板子矶,并于次日凌晨6时成功地抢占长江南岸荻港。后来,木帆船被陈列于中国军事博物馆。邢朝庆介绍,他倾其所有建造红色收藏馆,就是想告诉后人,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伟大壮举。
见证伟大:令人铭记的精神丰碑
“渡江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高高耸立在永胜村广袤的田野上,16位渡江烈士墓就安放在纪念碑旁。“说起渡江战役,就像在眼前。”来到鸠江区白茆镇寻访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的出发地时,78岁的周福志老人一连说了几遍同样的话。因为那段铭心刻骨的记忆,一直伴随着他。
“当年,我家住着解放军某部的一个侦察班,战士们都很年轻,训练之余,一些小战士会陪我玩,给我讲故事,还教会我儿歌‘早一望,晚一望,望到前方打胜仗’。”周福志说。那时候,战士们热情高涨,盼望胜利的心情十分迫切。没过多久,他们喊着口号,敲锣打鼓,欢送大军渡江。虽然那时只有8岁,但是那段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周福志一辈子也忘不了。
“从闻名全国的‘六洲暴动’到平津抗日救亡团,从新四军七师活动中心到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的出发地,白茆告诉人们,这里是有着强大红色基因的一方热土。”历史教师蒋昌盛向我们介绍了白茆人民在渡江战役中的英雄故事:特等渡江英雄车胜科,在父亲参加渡江战役牺牲后,强忍悲痛,与其弟一道,继续完成了渡江任务;特等渡江英雄胡业奎,奋力将船划至江南岸边时,船被敌碉堡火力封锁,不能前进,他毅然跳入水中,把船拖上岸,自己却被敌人子弹击中而光荣牺牲;特等渡江功臣王德金,身负重伤,仍坚持把船上的16个战士送上对岸……
其实,在白茆涌现出的感天动地的人和事,只是无为人民无私支援人民军队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当时无为境内总共有100多万人参加了担架队、运输队、修筑工程队等;3400多名优秀水手参加渡江作战,支援粮食1000万公斤、柴草数百万公斤、大小船只约5000只。渡江战役结束之后,共有2000多人获得渡江英雄、渡江功臣称号。
喜看今朝:创新之城日新月异
70年,沧桑巨变;70年,拼搏奋进。昔日送大军渡江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渡江精神一直激励着芜湖儿女,勇往直前,奋力争先。
在泥汊镇采访中,我们看到该镇建设的“渡江工业园区”,集聚了太平洋电线电缆、森海高新电材等40多家企业,覆盖电线电缆、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等主导产业。传统的“鱼棉之乡”“鱼蔬之乡”还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订单大棚蔬菜等现代农业,产品远渡重洋,销往新加坡等国家。白茆镇不仅是芜湖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安徽省生态农业示范区,成立了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142个家庭农场,蔬菜日最大上市量50余吨,被誉为“安徽省农业状元”。与其一江之隔的“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夏家湖,现为三山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园区落户企业490余家,经营收入632亿余元;在建和已建成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3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50亿元以上项目7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书写了中国电商新奇迹的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入驻企业之一,该公司成立7年来,累积销售超过200亿元,牢牢占据线上线下同业态坚果零食全行业第一名,成为新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
昔日渡江战役之地,今日盛开创新之花。芜湖,这颗皖江明珠,经过不懈努力,已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孵化了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等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了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旅游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经济总量居安徽省第二位。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双拥模范城、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质量魅力城市、雕塑之城等称号,四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
“创新之城”芜湖,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力弘扬伟大的渡江精神,激情书写新时代发展的“芜湖篇章”!
芜湖日报记者
康涛
刘卫国
本报记者
刘洋
采访团记者感言
南京日报记者朱凯
一江碧水,浩荡东流,渡江战役的峥嵘岁月,却未曾随着滚滚江水奔流远去。
来到矗立在芜湖长江二桥脚下的“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前,聆听文史专家的讲述,思绪仿佛回到了7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千帆竞渡的烽火岁月……
70年来,在伟大的渡江精神的浸润与淘洗中,芜湖,这颗镶嵌在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的璀璨明珠,勇立时代潮头,成为皖江崛起的排头兵。漫步在芜湖的滨江公园,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江岸线上的绿树和景观,不着痕迹地将防洪大堤藏身于内。这样的巧思妙想,把昔日的江滩变成了市民休闲观光的生态景观带、游憩带,令人拍手叫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总基调。芜湖“引江入城、推城入江、再铸江魂”的建设理念,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江阴日报记者肖遥
芜湖市安排了多个采访点供采访团记者追古忆今。有反映沿江美丽画卷的滨江公园,有致力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食品电商企业三只松鼠、中国机器人产业领军者埃夫特工业机器人、都市休闲农业的新“网红”响水涧等,让人感慨于芜湖历经70风雨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山埋忠骨。当记者一行人来到位于三山区的29位渡江烈士墓时,心底油然升起了崇高敬意,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方换来如今的“芜湖盛景”,方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
在这次红色之旅中,我们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锤炼了党性、提升了能力本领,展现了党报采编队伍的新风貌、新气象、新作为。
常州日报记者刘一珉
陈暐
长江在芜湖转折向北,赋予了芜湖人190里黄金江岸。
如今,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芜湖长江岸线焕然一新,十里最美江湾更是成为芜湖人的自豪。
值得芜湖人自豪的还有“三只松鼠”。3月26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三只松鼠”总部的实时显示屏看到,当天天猫单店的销售额已达到91万元。就在记者拍下这一镜头时,显示屏已经跳到了93万元。在电商食品行业,“三只松鼠”遥遥领先,去年销售额达到82亿余元,超过第二名至第十名的总额。
“三只松鼠”的崛起并非偶然。40年前,同样在这座城市,“傻子瓜子”响遍大江南北,被誉为“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第一张名片”。
从“傻子瓜子”到“三只松鼠”,从老一代创业者年广久到新一代弄潮儿章燎原,这既是芜湖历来商贾云集的延续,也是芜湖这座“创新之城”不断创新的见证。
铜陵日报记者刘洋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用毛主席的诗词名句来形容现在的芜湖,或许再贴切不过。
有“皖江明珠”之称的芜湖富有魅力。无论是文化新名片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还是将“引江入城、推城入江、再铸江魂”作为建设理念的滨江公园,充分体现了芜湖精巧别致的城市风景塑造思维,城入景、景即城,让芜湖散发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有“创新之城”称谓的芜湖富有活力。无论是书写了中国电商神话的“三只松鼠”,还是抢占了机器人产业制高点的“埃夫特工业机器人
”,都体现了芜湖具有深厚的创新土壤,具有领先的思维意识,这也让芜湖能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立足潮头风口。
如今的芜湖多项“国字号”荣誉加身,也搭建起了多个“国字号”平台,入选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数字经济百强城市,正在成长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镇江日报记者胡冰心
平坦的道路、整齐的房舍、清澈的湖水、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悠闲的老人、欢快的孩童……芜湖响水涧,俨然一幅现代化与传统美交织的画面。响水涧盛开着10万亩油菜花,金黄色的油菜花加上白墙黑瓦,形成一幅特有的水乡山水画,“安徽的婺源”由此得名。每年来响水涧旅观光的游客达30万人次以上,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在芜湖,我们看到,夏家湖、板子矶等传承了渡江战役红色基因的地方,也正蓬勃兴起,熠熠生辉。以响水涧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发挥着重要作用。
滁州日报记者李邦军
走进芜湖,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散发出的创新和包容精神,城市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两天的采访中,我们采访了二十九位渡江烈士墓、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板子矶渡江战役军事展馆等,每到一处,我都在心里为革命前辈们点赞,在心里向他致敬,是他们用生命和奉献,书写了人民军队的辉煌、书写了时代的丰碑。
70年来,芜湖始终秉承伟大的渡江精神,在各项建设中奋勇争先,其良好的产业基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立仅10余年的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正以裂变的速度成为我国技术最领先、知名度最高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2012年成立的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短短七年累积销售超过200亿元,牢牢占据线上线下同业态坚果零食全行业第一名,以独特的松鼠文化贯穿全产业链,诠释着芜湖“创新名城”的发展内涵。
九江日报记者陈修平
芜湖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很注重彰显个性。从滨江公园的精致设计,到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历史建筑和防空工程充分且合理的利用,再到个性化企业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无不体现着奋勇争先的精神,这与渡江战役中百万雄师过大江呈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脉相承的。
采访期间,我还关注到了一些细节,体现着芜湖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比如,芜湖的大街小巷、公园湖边均非常干净整洁,没有乱扔的垃圾,没有乱涂乱画,也没有见到肆意张贴的牛皮癣,不愧为全国文明城市;又如,滨江公园的地面铺设的不是常见的平滑的大理石,而是粗纹路的大理石,虽然这看似小事,实际关乎群众的行走和安全,体现着党和政府心系群众的情怀。
水是一个地方的眼睛,无论是长江芜湖段之水,还是青弋江芜湖段之水,都是比较清澈的,这说明了芜湖对水体的保护力度,也说明了芜湖的确是一座宜居之城。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刘敏摄
2019-04-15
00:00:00:0刘洋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10172300300芜湖:弘扬渡江精神
创新之城日新月异/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