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散文到了今天,似乎遭遇到了空前的尴尬,由于电子媒体信息铺天盖地的覆盖,人的活动半径无边际地扩大,那些不为人知的风景、名胜古迹被方便、直接、全面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再以“环滁皆山也”的白描路数写游记类散文,已经提不起人们多少阅读兴趣了。那么游记类散文该怎么写?万以学的散文集《如此美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的样本。万以学既具深厚的传统文化造诣,又有国际旅游产业的视野,同时还是一个资深旅游管理官员和专家,这就决定了这本书的视角有别于常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尝试从文本角度分析其中的一篇散文《涡河边走走》,以管窥其情致。
《涡河边走走》不长,约五千言,围绕涡河流域的历史人文,分“道德中宫与老子的自然观”“陈抟庙与宋明理学”“天静宫与老子”“庄子祠与老庄思想”四节,叙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此广博的题材,在如此短的篇幅里,怎么表述,表述什么,不仅是对作者技法上的考验,也有对其诸如功力、见识、审美等的考量。万以学在这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一、集约的文本书写。“繁简得宜,素简而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点,文中每小节过门少,大多直接切入到主符号,如道德中宫、陈抟庙、天静宫、庄子祠等,这跟通常游记类散文的路数,如交代时间、人物、行程、景物、感想等,是有很大区别的。其特点在于,回避了电子媒介对名胜古迹大量资料性介绍,将那些人人可知的信息摈去,而将笔墨放在了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上。即使直接切入到主符号,作者也没有去纠缠细节,琐屑地陈述和描述,而是简约、节制地点出作者所聚焦的那些事物,以议论、体验、审美来表达自己丰瞻的感受。如此一来,文章的容量大了,有效信息多了,但篇幅却短小了。正如文章中所说的那样,“从根上说,旅游是讲体验的,游客想了解的往往是不同于己的文化和生活状态”。也由此,其文本便有了不可复制的特点,这种文本特点既照顾了当下读者的阅读心理:在阅读越来越趋于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下,文章若要被人接受,它必须是有新鲜感、陌生感和距离感的;同时也暗合了北宋古文运动中欧阳修所倡导的“简而有法”。
二、通达的人文见识。好的文章要有见识。见识是属于思考或思想范畴的事,既要深度、高度,也要本质、中允,这就需要作者对题材的把握要超过读者,洞悉自己要表达的事物。作者曾在基层城市分管旅游产业,后又主管全省旅游产业,对旅游业态和旅游业的走势有洞彻的了解,这是其创作这种文体的优势之一。同时,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老庄哲学有大量的涉猎和体悟,这就决定了他的感受不是平常的,而有了一种通达、独到的见识。比如说到亳州,作者说,“大凡笔画繁多、音节单一”的古地名,“当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地方”——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体察。而对老子得道成仙,作者的看法是,“与西方自己的伟人不同,我们总把伟人与神人混淆”,“仿佛只有这样才增其光辉,今天看来,这种宣传营销手法的效果殊觉可疑”——这种判断是建立在国际旅游业的视野上的。还有,对于庄子十万言释老子五千言,作者说,“差强人意”,而“后世来者再用百倍的语言释庄子,似更无厘头,释不清也罢,只怕是离题万里了,却还不自知。看来人类的智力水平几千年来有多大进步,还需质疑”——这种见解既有烛照传统的洞见,也是学问上的谨慎态度。所谓举手投足都是精神,“通达的人文见识”是作者文化修炼后学养的散发。
三、圆润的叙议结合。散文贵散,叙事上下五千年,议论纵横三千里,但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殊为不易。作者在叙与议上多有特点,每小节紧扣一个人物,人物的某个特质,来建构自己的某种感受或看法。这种“单表一枝”的写法不特别,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自然圆润,该有议论,自然有议论,该是表述,又服从于表述,是一种闲闲散散、自然从容的气度,其底里还是熟悉,熟悉所表述的事物,熟悉事物后面的文化承载和气息。比如描写古街,作者说是“街道肌理尚好”,写撒汤“做法既复杂也简单,倒是很得老庄的精髓”,“读庄子寓言,领会其梦境,极尽繁华绚烂之辞藻,可能不过一碗撒汤”,所议所绘生动而传神。
文字也是文本。万以学的文字是有特点的,区别于写油了的作家,区别于流行的写作范式,其文字没有文艺之腔,没有滥俗之调。作者曾大量读过中国古代随笔、小品,受古代随笔的影响,其文章的趣味性也是值得一提的。比如读到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作者“觉得冷冽,穿越时空的思想比(门前的)青石更为久远”。而沿武陵河下行,那“天高地厚,天圆地方,高天厚土,一举手一投足,能摸到天地人相合的远古气息”。在田野上见穿蓑戴笠的老农,“走上前想打个招呼,仔细一瞅,却是一脸茫然、不明就里的自己,分明是受庄子梦的影响”……这些从容、趣味、气质、审美的特点,总让人想到《世说新语》《小窗幽记》,但又是富有现代气质。
2019-06-18
00:00:00:010221070300《涡河边走走》的文本特点/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