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一样的硬汉,不苟言笑。认识黄锡文的人都有这个共同印象。但情绪好时,黄锡文也会哼两句: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黄锡文会的歌不多,最喜欢的就是这首《少年壮志不言愁》,用他自己的话说,歌词对他的胃口。
19岁那年,黄锡文面对党旗,举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他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转眼四十年过去了。黄锡文始终没有忘记,他是一名共产党员,痴心未改,初衷不变。
军功章
黄锡文当兵入伍是在1979年,那时他18岁。
18岁的黄锡文高挑挺拔,像一棵小白杨,方脸浓眉,一脸憨态,虽然眼睛有点小,但不失英俊。军装穿上身,他更显阳刚、帅气,一种责任感也油然而生。新兵训练时,别人叫苦,他不叫;别人休息时,他坚持偷偷地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次师团大比武,黄锡文代表连队参加,无论刺杀、射击还是投弹,都是好名次。这个闷声不响的小伙子,不仅军事本领样样过硬,生活上还处处关心战友。很快他就被提升为副班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这个大熔炉,把黄锡文锻炼成了一块好钢。
1984年某一天,黄锡文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向西开拔。原以为是军事演习,上了火车才知道,部队将整体开拔到南疆。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一听说要上战场,真枪实弹,虽说新奇和兴奋,但毕竟面对生死,大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有个战友突然眼睛一红,说想妈了。此时的黄锡文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但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副班长,是一名党员,党员在关键时刻要一马当先,成为先锋。他鼓励身边的战友要勇敢,既然穿上军装,就有保卫国家的使命。部队到了西南某地,上级命令就地驻扎训练。作为多次斩获师、团大比武荣誉的黄锡文,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射击、投弹的训练中。训练之余,他刺破手指,用鲜血书写请战书,要求早日上战场。在他的带动下,其他战友积极请缨,作战情绪一时极其高涨。
第一次听到隆隆的炮声,黄锡文难免有些紧张。但炮声一停,冲锋在即,也就没有工夫瞻前顾后了。战场上,黄锡文是一头猛虎。他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刻祖国需要,即使牺牲性命也是死得其所。每一次战斗几乎都有伤亡,看见战友牺牲,活着的战士往往都会打红了眼,只有一个念头:报仇,报仇!
敌我双方的拉锯战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有一次在和敌军争夺一个高地时,对方炮火猛烈地朝我方阵地轰来,树木咔咔断裂,岩石纷飞,尘烟弥漫。忽然一颗炮弹飞来,震耳欲聋地爆裂,猫耳洞随之被炸塌,黄锡文身边的一个小战士被炸断了胳膊。一块弹片嗖地钻进黄锡文的小腿里。黄锡文一哆嗦,抱着伤腿就地翻滚了一圈。战斗依然在继续,伤员一时无法送下山,断肢的战友流血过多,很快就牺牲了。黄锡文擦了擦头上的汗水,抓起枪,忍着痛,拖着一条伤腿又爬到战壕,红着眼睛向敌人开火。
夜晚,枪炮声停歇了,残月高悬,万籁俱寂。黄锡文的伤口愈加疼痛,他看着山谷中散落的武器和草木残骸,嗅着山风送来的血腥味,眺望遥远的山峦,不禁思念起远在故乡的父母和女友。几天后,黄锡文被送下山,在后方医院养好伤后,又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
1985年1月15日,“1·15战役”
打响。黄锡文所带的加强班18个人全部战斗在最前线。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惨烈,炮火纷飞,地动山摇。四天五夜的激战中,黄锡文和战友没吃过一顿米饭,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战士们满脸尘土,嘴唇干裂。就是饿了,也没空吃压缩饼干。黄锡文所带的加强班18人中牺牲了5人,其他人全部挂彩,黄锡文的腿又一次受伤。
战斗到第三天,一批工兵赶过来补修工事,一个拿着工兵铲、满脸尘污的战士经过黄锡文身边时,突然停下了。“是黄锡文吗?”他问,又朝后推了推头盔,黄锡文这才认出来是过去经常走动的老乡战友。
“虞保舟在那边牺牲了。”老乡用手指了指另一座山头。黄锡文的心不禁一阵哆嗦。虞保舟是和他一同入伍的铜陵老乡,彼此亲如兄弟。如今为国捐躯,黄锡文咬住下唇,心里默默地说:兄弟,你走好。只要活着回去,我一定照顾你的父母,替你尽孝。
战友
1985年9月,黄锡文怀揣4枚军功章回到了家乡铜陵市西湖镇朝山村,回到了家人身边。在享受着其乐融融的和平生活时,他时不时地想到和他一同入伍成为烈士的战友虞保舟,想到他在听到虞保舟牺牲时许下的诺言。
1986年大年初二,是个晴朗的日子。一大早,黄锡文拎着礼物就出门了,他要去看望虞保舟的父母。从西湖到天门有一段丘陵地带,没有马路,只有羊肠小道。黄锡文一路翻山越岭,自早上七点多出门,到十点多才找到虞保舟的家金塔村。虽然是正月初二,虞家却显得很冷清,虞家二老正坐在火箱中烤火。也许是失去爱子的缘故,二老神情有些凄凉,黄锡文见了不禁心头一酸。他走进门去,走到两位老人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满怀深情地喊了声:“爸爸,妈妈!”
虞保舟的父母一时怔住,惶惑地站起来。黄锡文拉住虞父的手说:“我是保舟的战友,他不在了,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今天儿子来看你们了!”虞保舟的父亲嘴唇翕动,说不出话来,紧紧攥着黄锡文的手不放。虞保舟的母亲走过来,抓住黄锡文的手,又痛又喜,叫了一声“儿”,老泪纵横,哽咽地说不出话来。黄锡文用自己温热的手抹去虞母脸上的泪水,说:“妈妈,你别难过,保舟没有给你们丢脸,他是好样的。保舟不在了,我会替他向二老尽孝的。从今往后,你们就把我当儿子吧。”
二老把黄锡文拉到火箱中烤火,拿出家中最好的点心招待他。他们询问虞保舟生前在部队的情况,询问虞保舟在前线的情况。黄锡文说,保舟在部队如何如何优秀,领导和战友如何如何喜欢他。说他是虞家的骄傲,也是我们铜陵的骄傲。虞保舟牺牲的细节他一个字都不提。不知道是因为心里早已把自己当作他们儿子的缘故,还是从二老的脸上看到了虞保舟的影子,黄锡文觉得他们特别亲切。而两位老人也从黄锡文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也不把他当外人。
那天,因为失去爱子而变得沉默寡言的虞父,话也开始多起来。虞母也变得活泛了,她烧了一桌子菜,招待这个远道而来的“儿子”。饭后,两位老人带黄锡文来到虞保舟烈士墓前,黄锡文朝烈士墓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含泪说:“好兄弟,你放心吧,你的爸妈就是我的父母,我一定会照顾好双亲的!”
从那以后,锡文就把保舟的双亲当成了自己的父母,每逢过年过节,总会捎上营养品去看望两位老人。平常日子,只要有空,他也去虞家看望二老,嘘寒问暖,常常逗得两位老人开怀大笑。农村实现包产到户后,虞家责任田里的活重,每当割油菜、踩菜籽、插秧、割稻、挖山芋,黄锡文总是请假赶来帮忙。虞家田地里有了黄锡文的身影,二老心里便有了主心骨。
虞保舟还有一个哥哥和弟弟,经济状况不好。黄锡文既然把自己当作虞家的儿子,赡养父母自然责无旁贷。结婚后,黄锡文相继生了一儿一女,一家四口全靠他在乡镇企业每月45元的工资为生,加上还有自己的父母要赡养,生活上常常捉襟见肘。为了能多挣点钱,黄锡文工作之余又到朋友的工地上做小工。那工地在城里,离朝山村十多里路。自此,每当双休日,黄锡文就去工地下水泥包,搬砖头,扛钢筋,干完一天的活,再把脏衣服往肩膀一搭,就甩开双腿往家赶。坐公交要一块钱呢,他舍不得。有时活儿急,他下了班去工地,加班到半夜才回来,到家浑身已经散了架。虽然很累,但他心里踏实。等到过年过节,他就有钱给虞保舟父母买礼品、送生活费了。
有年秋天,虞保舟的哥哥打电话给黄锡文,说父亲高血压了不肯吃药,叫黄锡文劝劝老父,因为父亲听黄锡文的。黄锡文赶紧请假,去卫生所买了治疗高血压的药,甩开腿就朝金塔村奔去。半路上一场暴雨猝不及防,想找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黄锡文被淋成了落汤鸡。路滑不好走,他就干脆将鞋子脱下来拎在手上,光脚行走。到了虞家,他不停地打喷嚏,虞妈妈把虞父的衣服找出来给黄锡文换上。黄锡文坐在虞父膝边,叮嘱老人一定要坚持服药,而且菜不能咸,多吃豆制品和水果蔬菜,早上起床时要慢一点……他细心得像个闺女,两位老人看着黄锡文,脸上不由得泛起了幸福的涟漪。
临走时,虞家妈妈拉着黄锡文的手,心疼地说:“锡文啊,你工作忙,路又远,你就不要老来看我们了。”黄锡文听后笑而不语,依然执着地走在黄虞两家的亲情路上。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本色
这么多年来,黄锡文时刻牢记自己是个退伍军人,是个中共党员,只要群众需要,就会奋力向前。
1987年的某一天,黄锡文上班途中看到一起车祸,一辆卡车底下躺着一个男人,身子下面有一汪鲜红的血。肇事司机站在人群前筛糠似的抖着,语不成调。围观的人由于害怕,竟没有人出手相救。黄锡文挤过去,二话不说,立即单膝跪地,把伤者从车肚里拖出来,背上背,躬着身子一路跑向附近的狮子山矿卫生院。医生看了伤者的伤情,急忙摇手,说无能为力。黄锡文赶紧又把伤者背上4路公交车。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私家车可拦。下了4路车,又一路背着伤者跑向人民医院。伤者的鲜血流到他的背上、脖子上,把他的工作服染成了红色。伤者交给医生后,黄锡文才发现自己双腿已经软得站不住,浑身已经散了架,他一下瘫倒在医院走廊的绿皮椅上。就这样,黄锡文以他高大的身躯为伤者铺开了一条通向生存的路。
2015年某一天,黄锡文去狮子山买菜,出了市场,看见一个老奶奶摔倒在马路边,痛得直哼哼,围观者怕被讹,没人敢去扶。他扔下手中的菜,立即扶起老人,然后瞪眼朝周围的人发火:你们看见老人摔倒都不扶一把,还是人吗?要是你们的父母摔倒了,希望不希望别人扶?黄锡文的一番话,说得周围的人都低下了头。
2020年年初疫情袭来,各地响应政府号召,设卡防控,村里招募志愿者上卡点值班,刚开始人手不够。黄锡文听说,拿着保温杯就去卡点。黄锡文在前线落下了一身的病,一到阴雨天,甚至起风,就会浑身酸痛,受伤的腿更是难耐。妻子徐冬梅担忧地说:“这么冷的天,你的腿受得了吗?”黄锡文说:“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我这个老战士、老党员能做缩头乌龟吗?”到了卡点,黄锡文和其他党员一道,检查过往的车辆,给进入村道的人量体温,跟那些不守规矩的村民磨嘴皮。那段日子,黄锡文一直坚守在抗疫的最前线。
2020年夏,长江流域洪水泛滥,那段时间,黄锡文在上海带孙子,当他从新闻上看到故乡抗洪的消息,便立即买了车票往回赶。到家时已近中午,连续坐了五个多小时的车,使他异常疲乏,受不住潮湿的老寒腿此时也来为难。第二天,他很想躺下休息,一想到自己是老党员,许多眼睛看着呢,就再也坐不住了,连午饭也顾不得吃,穿上雨衣,套上雨靴,直奔朝山河堤而去。在圩堤上,他和年轻人一道挖泥土,运沙袋,累得腰板僵硬,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着。他知道,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彰显共产党员的本色。
平常日子,黄锡文经常去社区做义工,参加关工委和五老报告团,进校园,到企业,走机关,上街道,宣讲“中国好人”和“模范党员”故事,播下正能量的种子。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如今的黄锡文已经不再是一棵“小白杨”,他的头发白了,腰板也不再挺直,但他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痴心依然没变。
2021-08-09
00:00:00:0——记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中国好人”黄锡文10592180300丹心不改历春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