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公平观念源远流长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其实践一直是在进行中。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指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就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它允许人人报考,无论寒门劣族还是官绅士族皆可自由竞争,且科举考试的原则是以成绩定高低,不再按照门荫、士族、社会地位来选拔官员。明朝实行南北分卷制,使区域配额成为可能,有利于边远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促进各地的均衡发展,使得生活在艰苦条件下的优秀人才能有施展才华、一展抱负的机会,更好地体现科举的公平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公民受教育权,意味着在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后,全体公民受教育权利有了法律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2011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解决了人人“有学上”问题。紧跟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逐渐上升,由此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并覆盖全国。现在,随着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渴求,我国义务教育正在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迈进的道路上。
二、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
基本均衡主要考量的是硬件均衡,也就是说,区域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硬件条件无差异。优质均衡主要考量的是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围绕教师待遇、教师学历、优秀骨干教师、学校章程、大校额大班额、社会满意度等几个维度来考量。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这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发展,这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的重大举措。理解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区域内”:是指在县区范围内。《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义务教育”: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解决了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现在,国家努力实现让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
“优质均衡”分两个方面,即“优质”加“均衡”。“优质”即办学条件先进、教师队伍优秀、教育理念先进、教育质量优质,这种优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均衡”即一定差异系数内的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
总的来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注重创新,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注重协调,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义务教育结构;注重绿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领教育风尚;注重开放,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注重共享,关注每个学生,保障基本民生。
三、政府怎样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提高站位。要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将区域内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努力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大投入。优质均衡,说到底是教师的优质与均衡。切实改变资金单纯投入到硬件上的狭隘思路,改善资金投入渠道,全面落实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仁爱品质、创新精神,吸引更高素质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素质,进而达到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
依法办学。要高度重视学校章程建设与落实。加强学校章程建设是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办学效益、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手段,是落实《教育法》相关规定重要保障,是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制和学校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成为独立法人的基本前提。
摸清家底。对照优质均衡评估标准逐一排查,摸清情况,根据差距实行一校一策、一案一策,做好计划与规划,排出时间进度表。按照管理权限,加强教育督导。
四、学校如何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教师队伍。要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重点是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增强教师的职业紧迫感、忧患意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课堂教学。教育质量是优质均衡的核心,要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教师校长的交流,都指向一个方向即优质。这里的优质,不仅仅指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的优秀,而且要包括音体美劳等课程的开设、教师的配备、教学质量的保证。
减轻负担。学生作业是教学的一部分,是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化和巩固的过程,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适当的作业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发展智力、巩固新知识、提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个别教师要求家长完成或者批改课外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有效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正确引导教师精研教材教法和学法,把作业的布置从重视量的扩展转到质的提升上来。要落实教育部关于作业量的要求,适度适量布置假期作业。提倡教师有针对性、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杜绝不经筛选给学生布置重复性、机械性作业。严禁以罚写、罚抄作业或其他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社会认可。要坚持开放办学,调动家长的热情,使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相关工作;要办好家长学校,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关注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学校。
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囊括整个校园活动范围、时间和空间,要用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思考办学理念。校园环境不是学生“可观而不可玩”,而是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使校园环境更为灵动,更有生气,更能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学生融入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启迪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积极向上精神气质的人。
(作者单位:市柳园小学)
2021-06-22
00:00:00:010573770300浅谈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