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扇子的记忆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铜陵日报
□王唯唯

儿时的盛夏,扇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物件。

那时家家都有两三把蒲扇。蒲扇又称葵扇,是用蒲葵的叶、柄制成的。蒲扇因质轻、扇动起来风量大,纳凉生风,驱虫赶蚊,生火做饭都少不了它,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印象中,奶奶每次买回蒲扇都要放在太阳下暴晒,以防霉蛀。用之前,奶奶从一堆破布里找出质地较好的布条,一针一针地沿边缝好,这样既可以防止划破手指,又能手摇时增加舒适感,关键能延长使用寿命。

记得我家邻居的男主人在剧团是做道具的,他把舞台上用的一面大扇运用到了自己的家里。舞台上的大扇是用纱做的,他用一张硬纸板做。一面近似正方形的大扇做好后,悬在屋梁上,扇子的一头用细绳牵着,只要拉动绳子,硬纸板就会来回摆动,屋里就会凉风阵阵。出于好玩,我们常跑到他家里,一人拉动绳子,其他人站在扇子下面享受风带来的凉爽。

夏天最具烟火气的是在晚上。傍晚时分,大人们先是在自家门口的地上洒上水,一则除尘,二则散热。在一桶桶凉水的泼洒下,水泥地上白天郁积的热气慢慢蒸腾消散。然后搬出凉床、小竹椅、躺椅或藤椅,和晚餐的饭菜。一家人围着凉床吃饭。晚饭也很简单,有中午吃剩的凉饭,也有稀饭和馒头,就着中午剩下的几个简单的蔬菜、汤,以及萝卜干、咸菜炒毛豆等。

晚饭后,各自坐在自家门口乘凉。这时,扇子成了主角,“叭叭”声此起彼伏。男人或躺在躺椅上,闭着眼睛,摇着蒲扇;或光着膀子,肩膀上搭条毛巾,手持扇子,坐在路灯下打牌或下棋。女人则坐在家门口洗着全家人刚换下来的衣服,这时女人身边必站着她的男人或是孩子,手执蒲扇为她扇风。我们这些小家伙似乎都不怕热,这边刚洗完澡,就大呼小叫地玩捉迷藏游戏。玩累了,疯够了,就往竹床上一躺。这时,奶奶坐在我的脚边,手中的蒲扇时而轻摇摆动,扇出的那股清凉,夹着爽身粉般的丝滑感,全身顿感无比凉意;时而紧摇几下,呼呼作响,这是在为我赶走嗡嗡叫的蚊子。只有到了下半夜,白天的喧嚣、燥热,融入清风明月中,一切回归到恬静自然。

随着年龄慢慢增大,发现扇子不仅仅只属于夏天,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扇子则成了特殊的道具,或用来生动人物行为,或用来衬托人物气质,或用来鲜明人物性格。母亲是位戏曲演员,只要团里一排新戏,我就会跑到排练场去看。时间一长,我发现团扇在戏曲中的作用可谓不小,如舞台上的小姐手持一把团扇,轻摇慢摇,自可摇出万般风情;倘若失态或羞涩,那团扇成了了一道屏障,即用扇子遮住整张脸,或半遮半掩,便可起到掩饰作用。

再有,《三国演义》里的扇子也是塑造英雄人物的必备之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无论是运筹帷幄,还是临阵指挥手中必摇羽扇。那真是玉树临风镇静自若,宛如神人。年少英俊手摇羽扇的周瑜在赤壁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谈笑风生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更神奇的就是《西游记》里那把充满魔力的芭蕉扇。在太上老君的手里可以扇出三昧真火炼制仙丹,甚至能够降服青牛精的宝贝金刚镯;在铁扇公主手里,那可是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生的一个灵宝,乃太阴之精叶,扇出的阴风能使人飘出四万八千里之外。如果不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从铁扇公主那里骗来这“纯阴宝扇”,扇灭火焰山,唐僧师徒四人焉能取回真经?

至于古诗词里描写扇子的更是举不胜举,其中耳熟能详的如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李白的“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白居易的“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发展提高,生活中的诗意也在一点点的被物化,被异化。就拿扇子来说,空调、电扇的普及,扇子生存的空间虽然愈来愈小。但是,因于扇子的轻巧灵便,它的使用范围也是电器无法替代的。在我所住的大院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年迈的老者,坐在公用椅上,一边摇着蒲扇,一边有一句无一句地闲聊,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那种惬意是很让人羡慕的。再比如我,尽管家里有空调和电风扇,但我也会偶尔打开折扇,站在阳台上轻摇慢摆,体验闲情逸致的韵味,还有一些深深浅浅的怀旧情结。

2021-07-29

00:00:00:010588570300扇子的记忆/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