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脱贫攻坚路上的“民政力量”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铜陵日报
“壹基金·温暖包”铜陵地区第三届发放仪式在枞阳县藕山镇白荡湖村扫帚小学操场举行。

在市民政局的定点帮扶下,枞阳县白柳镇山河村社区服务中心焕然一新。

“明天计划”孤儿体检计划现场。

枞阳县官埠桥镇困难群众领取临时救助金。

民政部门走访慰问官埠桥镇官山村社冲组20号分散供养特困老人羊会莲。

枞阳县横埠镇左山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了解农村低保对象吴先生(右一)的生活情况。

核心提示

2016年以来,铜陵市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关于兜底脱贫的决策部署,坚决履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治责任,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全面抓好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倾力支持贫困地区民政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贫困人口中,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有2.14万人,民政部门兜底了19%。5年来,我市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一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兜底保障让低保群众心中有底

“现在我们家啥愁事也没有了。去年,我们老两口在一块领到的低保金就有七千多元。”得益于兜底保障政策,枞阳县枞阳镇庆丰村建华组年过八旬的低保贫困户胡明瑚和老伴满心喜悦,“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5年来,我市以低保与脱贫攻坚政策有效衔接为目标,切实保障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都能通过低保等政策实现兜底脱贫,做到“应保尽保”。及时出台政策,让全市一大批符合条件的重病、重残贫困对象得到了相应保障,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超额实现“两线合一”目标,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统筹,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月350元提高到645元(即每人每年7740元),增幅达84.29%。妥善保障生活,对贫困地区家庭成员中按伤残及重病等级,增发30%、20%的低保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015年12月的177.86元提高到2020年底的446.73元。加强动态排查。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核对业务全程网上办理,助力贫困对象精准纳入低保等保障。实施帮扶渐退,对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外出务工就业等需要一定务工成本的农村低保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酌情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就业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给予12个月的渐退期,对主动申请退出低保的给予1-3月的低保金,截至2020年12月31日,已有622名贫困人口实施渐退。

精准扶贫让特困人员生活有奔头

“我在这里住了3年,冬不冷夏不热,吃得好穿得暖,每月还有零花钱。”75岁的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杨咸全无儿无女,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他选择接受集中供养,搬进了枞阳县浮山镇中心敬老院,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是贫困人口中最困难的群体。5年来,我市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做到了应养尽养。创新政策措施,在全省较早探索对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保险制度,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需要照护的特困人员提供住院赔付,几年来,累计赔付282万元

提高保障标准。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839元,增幅达154%。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发放照料护理补贴,半失能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130元,失能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60元。

解决照护难题。为保障脱贫攻坚期间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养护问题,枞阳县自2019年开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特困供养机构集中供养等方式,确定枞阳县浮山敬老院和会宫敬老院为县级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养护点,满足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照料需求。加强关心关爱。签订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协议,建立和完善困难群众联系和回访制度,在全市乡镇(办)建立“镇干包村、村干包片”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对责任区域内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制定包片包户分工表,责任到人,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人有看护”。

临时救助解困难群众燃眉之急

“感谢民政部门的帮扶,帮我渡过难关。”在民政部门一系列政策的帮扶下,枞阳县枞阳镇下枞阳社区居民陆之宗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前些年,陆之宗自己和孩子接连患上重度抑郁症,妻子也不幸罹患癌症,庞大的医疗支出让他一度愁眉不展。民政部门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其家庭申请办理低保,并从2017年起为他申请临时救助。近些年,陆之宗一家通过享受农村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每年有8000元左右的救助资金。

临时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兜底性制度安排。各级民政部门切实发挥临时救助的过渡、衔接功能,加强与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助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和防止脱贫群众返贫,做到“应救尽救”。5年来,枞阳县、郊区实施临时救助36221户次、2585.3万元,年均救助7224户次,户均救助713元。

强化“两不愁”兜底保障。对申请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众,可以视情先给予临时救助,再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核审批。助力解决“三保障”问题,对因子女就学、疾病治疗等造成支出较大,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及时给予临时救助。

着力防范脱贫群众返贫。对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的已脱贫人口,及时跟进实施临时救助。做好因疫因灾临时救助,扎实做好因疫情影响困难人员临时救助工作,对基本生活受疫情影响,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困难群众,通过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简化优化审批程序。在乡镇办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困难群众的紧急性困难,简化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公示等环节,直接予以救助。

关心关怀让孤残对象感受温暖

“多亏了好政策,我们老两口每个月拿四百多元的低保金,两个孩子的孤儿基本生活费,一年加在一起有三万多元,生活有了保障。两个孩子也很争气,在学校里成绩都名列前茅。”枞阳县会宫镇晓春村史某感激地说。

原来,会宫镇晓春村已脱贫户史某家里有两个孙辈,史某玉和史某惠姐弟俩,正在读高中和初中,姐弟俩随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没有劳动能力,难以支撑姐弟俩的学费和生活开支,村里经过评议将这户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为该户办理了低保,将史某玉和史某惠纳入社会孤儿保障范围。

2016年以来,市民政局投入枞阳县34万元、郊区18万元,支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会同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教体局等部门共同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推动枞阳县各乡镇、村(居)委会构建儿童保护督导员和保护专干队伍,完成9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人监护能力评估,并全部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督促598名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更换监护人或返乡监护,确保每名留守儿童监护人都兼具监护意愿与能力。截至2020年12月底,枞阳县留守儿童1561人,儿童督导员21名,儿童主任215名。在枞阳县和郊区分别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障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累计参加1026人次。对贫困地区重度残疾人按照月人均60元标准按月发放护理补贴,对贫困地区残疾人,按照一、二级残疾人年人均870元、三、四级残疾人年人均400元按月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缓解残疾人生活困难。不断提高孤儿保障标准,散居孤儿保障标准由2016年的800元/人·月提高至2020年的1100元/人·月,增幅37.5%。

民政服务设施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对敬老院的房屋进行了粉刷,走廊进行了铺砖,还专门配备了保健室、洗衣间、娱乐室等,并在老人房间配备了淋浴、电视等生活设施,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我们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遇到特殊情况,值班人员将及时处理。”枞阳县浮山镇中心敬老院院长李承荣说,2016年前,由于年久失修,院内原有房屋基础设施较差,存在墙体老旧、线路老化、生活设施不齐全等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问题。为改善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给老人营造一个更好的安享晚年的场所,民政部门积极谋划、整合资源,筹措建设资金,于2016年开始全面启动敬老院提升改造工程,把敬老院标准化建设抓紧抓实。

2016年以来,市民政局倾力支持贫困地区民政服务设施建设,先后投入枞阳县19个乡镇敬老院消防改造资金840.61万元,投入郊区划入3个乡镇敬老院消防改造资金264.87万元,22个乡镇敬老院全部通过消防验收。支持枞阳县建成县、乡镇、村(社区)养老服务三级中心87个,郊区贫困地区建成9个村级养老服务站,满足农村地区养老服务需求。大力支持农村贫困地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2618.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地区164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农村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100%,达标率(300平方米以上)100%,处于全省前列,在省内率先实现农村社区服务大厅“应建尽建”。持续做好定点扶贫工作,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76.312万元,帮助枞阳县白柳镇山河村、桂元村圆满完成脱贫任务,山河村村容村貌迈上新台阶。

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亮点显

在藕山镇红旗村,一片片的黄桃林长势良好。“通过种植这十几亩黄桃,我现在每年收入基本都能接近20万元了!”农户殷小进高兴地对村干部杨方华说。自2019年社会组织组团参与脱贫攻坚行动以来,市民政局针对藕山镇红旗村推进黄桃种植产业,第一扶贫志愿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邀请农技专家专门讲解培训农作物培植技术,通过创建农技咨询服务微信群,确保农业种植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到位,使得该村黄桃喜获丰收,并有效帮助解决好该村黄桃销售问题。

五年来,铜陵市持续深化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机制,以“四个融合”助推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行动取得实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社会组织先后开展扶贫活动612场(次),累计募集并投入扶贫资金2500余万元,实施扶贫项目87个,帮扶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6万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坚持党建引领,党建与业务融合促发展。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行动被纳入年度检查、等级评估、品牌创建的评价指标,有效助推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市本级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209个,党组织覆盖率60.58%,累计选派党建指导员199名,实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领域覆盖。强化多方联动,项目与公益融合促带动。18个社会组织帮扶团队通过座谈调研、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精准摸排帮扶需求,结合各自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研究团队帮扶方案。针对性策划实施29个微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涌现出

“一米阳光”暖心行动、“脱贫攻坚”故事会、“健康下乡温情传递”等若干优秀服务案例。深化机制创新,线上与线下融合促实效。引导43个社会组织线上线下联动,助力搭建起消费扶贫供需精准对接的“绿色通道”,帮助17个贫困村促销地方特色农副产品540余万元。激发内生动力,人才培养和示范引领融合促提升。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指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推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同时挖掘培树先进典型,提升工作亮点,有效营造了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路璐采写,照片由市民政局提供

2021-04-29

00:00:00:0路璐精准实施

兜底保障10554390300脱贫攻坚路上的“民政力量”/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