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是铜陵学院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建设特色鲜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助推铜陵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铜陵高质量发展中的科技与人才瓶颈
当前,铜陵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发展锋芒初显,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成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动能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铜陵在高质量发展中也面临着科技与人才瓶颈的制约。
(一)科研平台总量较少,技术创新供给不足
铜陵高校和研究机构等科研创新平台总量较少,国家级、省级重大平台载体不多。与紧邻的芜湖相比,芜湖拥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本专科院校10所,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重点(工程)实验室24个、企业技术中心188个,高新技术企业1038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众创空间24家。而铜陵只有铜陵学院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和2所专科院校,并且在其他科研创新平台和创新指标方面,均只有芜湖总量的1/3左右,科创能级差距明显。科技创新平台能力偏弱。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现有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整体创新实力不强,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不够完备,科技成果直接转化经济指数的贡献率不高,技术创新供给不足。
(二)产业人才需求不断攀升,高素质人才规模支撑不足
近年来,随着铜陵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的升级,传统工业产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并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先进结构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对相应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也持续高涨。然而,受城市内在发展活力和人才政策限制、江浙沪等地区的“虹吸效应”和芜湖、马鞍山等同类型城市的“竞争效应”影响,铜陵引进的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相对较少,并且本地一些企业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也相继流失。与此同时,铜陵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每年的外地高校毕业生来铜就业人数偏低,铜陵籍毕业生回铜工作意愿不强;而本地高校毕业生总量较少,并且留铜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偏低。2020年,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留铜就业人数分别为763人和264人,占毕业生数总数均在19%左右;铜陵学院留铜就业523人,占毕业生数总数的11.03%。高素质人才规模支撑不足。
二、铜陵学院深度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的举措
近年来,铜陵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优势特色不断彰显,内涵建设稳步提升。作为在铜唯一本科高校,铜陵学院将以深度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为契机,全面建设好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一)系统谋划发展布局,全面激活创新动力
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紧扣高质量发展战略主题,深入推进特色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智慧校园等工作重点。多措并举筹集专项资金,扎实开展“铜陵学院教育现代化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非标专项债、奥地利政府贷款“产教融合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等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省统筹投资高等教育基本建设项目资金支持;主动谋划产教融合创新中心能力提升二期、智慧校园建设等以色列政府贷款储备项目;充分利用好铜陵市支持我校硕士点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以及校企学科共建平台,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发展能级。
加快夯实制度支撑保障,着力激发干事创新动力。加快完善学校发展核心指标评价考核机制,加大对重点创新工作的考核力度,强化干事创业压力,催生争先创优动力。进一步优化学校内设机构和工作职能设置,健全内部审计、财务运行和审计监督等各项制度,强化权责明晰的工作推进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执行效率,激发办学治校新活力。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周密制定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意见和任务清单,全面修订相关教育评价规章制度,强化执行检查监督。进一步深化全面综合改革,分类研究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健全职称评聘制度,优化留人用人机制,修订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健全分类考核体系和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着力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动力,不断挖掘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加快提升办学层次
聚焦高峰学科建设,着力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加强学科顶层设计,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列为学校高峰学科,加快做强做大优势特色学科,集中力量保障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全面达到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标准,逐步形成服务安徽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聚焦一流专业建设,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依托现有省级特色优势专业,力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以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不断擦亮财经特色,做强主干专业;推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促进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齐头并进,提升专业发展内涵。落实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及退出机制,通过学科优化调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挖掘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培育新兴学科。
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扎实推进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建设。紧紧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重点施策、狠抓落实,保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高水平大学建设各项任务。对标硕士学位授予立项三年建设方案关键指标,切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配套经费和设施条件保障,加快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推进高级别科研平台建设,提升高质量科研成果规模;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推动各项任务按时有序进行,确保2022年全面达到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准,力争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作为。
(三)深化院校合作协同,探索资源共建共享
推动与大学大院的全面合作,加快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极加强同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院校合作协同,加大在师资培养、人才交流、科学研究、联合办学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积极同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院所建立合作联系,强化在博士培养、教师访学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持续推进“教师博士化工程”,鼓励教师参与校外进修培训。2020年,我校全职引进博士8人,培养在职博士35人;2021年以来,全职引进博士12人,报考国内在读博士26人。深化柔性引才机制,创新高层次人才交流形式,探索与长三角高校建立人才共享制度,积极聘请高层次专家学者来校挂职兼职、担任顾问指导和开展技术咨询,充分利用校外专家人才为学校发展建言献智。进一步拓展与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师生交流合作,加强同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深化与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等联合办学。
深度融入区域应用型高校联盟,探索教育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积极打造各类学科专业联盟,共同开展师资培训,共推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学分互认、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交流。加大共建教育教学资源力度,加快搭建统一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大力推进线上“金课”建设,不断强化院校之间线上资源开放共享;积极参与联盟院校教材、大纲和教学案例编写,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推动共建区域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探索建立长三角跨区域联合实验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共同打造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协调促进院校之间数据、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等共享,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打造区域特色应用型高等教育品牌。
(四)扩大科研平台开放,着力提升创新水平
加强科研平台规范管理,加快促进平台开放协作。强化对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液压机器人”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和实验室的管理,依托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规范做好各项软硬件设施的管理、利用和开放工作。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激励校内教师和科研人员,依托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促进科研资源和数据要素共享。加大省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课题的开放度和吸引力,积极吸纳校外高水平专家和科研团队加入,加快促进学校科研人员成长。加快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批以校内为主导,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广泛参与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积极同长三角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加大围绕企业研究开发、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开展技术科研联合攻关,不断提升应用技术创新能力。
持续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强化科研成果质量导向。加大“翠湖领军人才”、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等人才工作品牌项目实施力度,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深化科研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适度向承担重大、重点项目和科研成果较多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倾斜,突出学科建设重点,着力保障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学科团队、高层次教科研项目政策与经费需求。更加注重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加大高级别项目培育与储备力度,精细谋划组织国家级项目及其他高级别项目申报,力争取得新突破。更加关注高质量科研成果转化,积极联合知识产权运营等专业社会机构,构建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和知识产权运营体系,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服务支撑能力。
三、精准发力助推铜陵高质量发展
坚定“举财经旗、走应用路、做‘铜’文章”的办学道路,是铜陵学院立足铜陵,建设特色鲜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实践指南。立足铜陵高质量发展现状,以及科技创新与高素质人才需求,铜陵学院将以教育创新成果为抓手,精准发力助推铜陵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深化校地合作,不断优化专业布局
深化市校合作机制,积极谋划将学校科研优势转化为地方创新资源。深入推进“四个中心”(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和“四个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多元化教学科研队伍,大力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切实服务铜陵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科研创新平台作用,加大高水平科研平台创建力度,主动承担重点课题和重大研发项目任务,着力提供更多高质量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成果。积极申报省级高性能结构材料实验中心,着力打造地方科技创新高地。积极谋划市校共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共管项目申报与团队引入,由学校负责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政府推动政策引进和成果就地转化,实现校地合作成果互利共享。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人才等优势,发展财经特色继续教育培训品牌,开展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培训,打造高水平继续教育平台。
主动对接铜陵产业人才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积极对接铜陵战略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促进经管学科交叉、文艺与数字技术交融发展,增强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加大对材料类、机械类、大数据和电子信息类等应用型专业的发展支持力度,优先设置现代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当前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近年来,我校相继停招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调整劳动与社会保障、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招生对象;对接铜陵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需求,新设置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服务铜陵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和文创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继增设和申报了物流管理、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工程等专业。
(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精准助推产业创新
加快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为主动对接铜陵市战略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2020年,学校挂牌成立大数据产业学院,全面加强与安徽长江工业大数据科技股份公司的合作,推进在工业大数据、计算机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教学实践工作;下一步将积极谋划成立机器人工程产业学院等其他产业学院平台,加大同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切实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深化校企之间技术、人才和设施等资源共享。加快推进与铜陵有色和深圳正威集团等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学科建设平台和高水平教学团队,联合开展项目申报和应用技术研发。积极搭建企业人才需求定向培养平台,深化人才定向培养,不断完善校企联合培养、冠名培养和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加大同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开展教师挂职锻炼力度,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促进校企双方优势合作互利共赢。
加大提升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切实服务铜陵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扩大在产业技术研究、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铜陵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密切联系机制,及时获取当前生产领域技术需求和研发重点,引导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将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和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加快提升省级科研平台应用创新和开放服务能力,促进“面向铜基新材料智能加工技术”省级科研团队、光电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液压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开展应用创新研究,不断扩大平台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和服务的范围。切实发挥皖中南光机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铜加工及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有色金属与加工工程研究所、铜工艺品研发中心、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研究所、岩土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作用,协同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创新。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孵化体系的合作交流,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攻关、利益共享和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机制与模式,促进校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铜陵产业发展。
(三)扎实提升培养质量,促进人才聚铜发展
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扎实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应对新高考招生改革,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切实提升生源质量。加大共建校企实习实践基地,以项目化方式推动实践基地内涵建设,加大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大力培育“双能型”师资。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持续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基本教学活动达标及示范创建,深入拓展“一流课程”建设成果,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加快推进“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铜陵学院推荐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6项,2021年推荐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学校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三个专业在安徽省普通高校专业评估中,得到专家组高度肯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过程管理,不断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的实效,积极发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引领推动作用,激发广大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热情,打造铜陵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品牌”。
扎实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服务,加大引导学生留铜就业创业。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学工作,将就业创业课程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和创业观念,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奉献地方建设的积极意识,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就业。加大宣传赴基层、重点区域就业以及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奉献青春的典型校友事迹,积极邀请在铜就业优秀校友来校座谈,切实加大引导学生留铜就业,服务铜陵战略发展需求。深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加强与铜陵人社部门的联系,建立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和铜陵人才政策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校内线下渠道以及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招聘信息,宣传推广有关留铜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学生留铜发展。加大向铜陵重点企业宣传推介毕业生的力度,积极对接铜陵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大力拓展实习实践机会,做好毕业生就业实习和企业招聘等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留铜就业创业。
(四)推进建设新型智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积极服务地方决策咨询。深化智库研究管理改革,完善智库成果分类评价、业绩奖励和智库人才职务晋升机制,激发教科研人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内在动力。构建新型智库创新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在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坚持结构多元化、成果专业化,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智库研究队伍,精心打造区域智库研究品牌。积极加强同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交流,紧密聚焦铜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开放合作和跟踪研判机制,积极围绕决策部门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开展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切实提升智库成果决策服务和应用转化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近年来,铜陵学院获铜陵市各类重点课题立项数屡创新高,2020年获铜陵市软课题27项、铜陵市委宣传部重点理论课题3项、铜陵市领导圈阅课题2项,部分研究成果获得相关部门领导批示、采纳,并通过官方网络平台、报纸刊物等媒体公开发表,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有力支持了铜陵地方决策咨询。
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优势,切实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丰富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专项研究内容,加大围绕铜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应用研究。强化对校内各类人文社科研究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考核,推动公司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所、金融研究所、公司法研究所、农村经济与文化研究所、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加强同地方企事业单位联系,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挥铜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在繁荣铜陵地方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和文化建设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我校与铜官府合作项目“铜陵八景”“十二生肖”“四季花座”等,被企业高度认可并应用于实际制作;与青铜时代雕塑有限公司合作设计铜雕作品《清澈》获得安徽省第三届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二等奖;参与的“基于多彩渗透热着色技术的彩铜工艺”的课题研究,入选为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陆续出版《铜陵铜文化史》《铜文化论坛》《铜陵铜研究》《铜陵铜雕塑》等专著,在传承地域文化、弘扬铜文化、做好铜文章、推动铜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课题主持人:倪国爱,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铜陵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2021-07-27
00:00:00:0铜陵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组10587830300关于铜陵学院深度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助推铜陵高质量发展的研究/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