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蓝图绘就交通强国建设的铜陵新篇章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铜陵日报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一条条美丽公路连接乡村。

城市交通,四通八达。

铜陵港迈入亿吨大港行列。

永丰公路。

西湖立交桥。

黄浒至白杨坡改建工程。

乡村公路,美景如画。

城市路网。

路网日益完善,惠民路越走越宽。

铜南宣高速公路。

铜陵长江公路大桥。

我市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核心提示

建设交通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铜陵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的重大机遇。学习贯彻落实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精神,凝聚合力、攻坚克难,为早日建设交通强国作出应有贡献是全体交通人的光荣职责。

日前,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是新时代铜陵推进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的行动纲领,必将引领铜陵交通人扛起交通现代化先行先试的使命任务,在“重要窗口”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

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试点城市,铜陵的实现路径是什么?我市又将如何打造交通特色试点的铜陵品牌?《实施意见》会给铜陵的交通格局带来怎样的改变?

今天,记者将带您解读《关于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了解即将在铜陵发生的交通巨变!

构筑交通大格局

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强、运输服务强、创新动能强、治理能力强、支撑带动强的高水平交通强市。

分三个时间节点来建设

到2025年,打造皖江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地区重要交通节点城市、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全面推动“五网五通”(现代公路网畅通、干线铁路网联通、内河航运网贯通、基础设施网互通、智慧交通网融通),服务新阶段现代化幸福铜陵建设。

到203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支撑“四创两高”能力显著增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基础设施条件、运输组织保障与行业服务能力、技术装备、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竞争力及影响力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人民享有人悦其行、物优其流、城倚其强的发展成果。

七大主要任务

一、建设立体互联、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

1.构筑发展充分、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以国家发展规划为依据,聚焦“两新一重”,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北沿江高速、长江黄金水道、G50沪渝高速和德上高速、G3京台高速、铜南宣高速为支撑,构建“三横三纵”综合交通结构,实现立体互联,增强系统弹性。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交通体系,突出合肥都市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融合发展,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加强综合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环境保护规划衔接,促进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统筹城乡交通网络建设。

2.搭建层次分明、功能相适的现代公路网。建成外联内畅的高速公路网,推进德上高速枞阳段、北沿江高速铜陵段以及G50沪渝高速扩容工程,谋划铜陵—商城高速铜陵支线、无为—桐城高速以及G3京台高速扩容工程,增加高速公路与普通国省干线出入口。推进普通国省干线提质改造,实现各县区一级公路联通、一级公路通达周边市县。重点推进G237、G330、G347和S232等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十四五”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20公里,密度730公里/万平方公里。

3.补强客货并重、能力充分的干线铁路网。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货运铁路、铁路专用线融合发展,快联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联通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以及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推进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江北港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铜陵南至江北港铁路线、铜枞宜市域铁路,配合推进北沿江高铁、芜铜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推进合庐铜城际铁路、铜陵—九华山铁路项目,谋划铜宣高铁和铁路南环线。优化市域货运铁路网,打通港口集疏运主通道,实现铁路支线或专用线覆盖主要港区和物流园区。

4.形成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网。按照“一港五区、港园联动,港城一体、以港兴市”的发展格局,推进5大港区建设,打造合肥和皖西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港。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拓展港口腹地,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做强港口经济。提高长江干线航道技术等级和通航能力,争取将芜湖至铜陵段最低维护水深由6米提高到9米;推进“引江济淮”工程菜子湖三级航道、枞阳闸建设,打造“合肥都市圈”港口转运基地和江(河)海联运重要节点港。“十四五”末,力争港口通过能力1700万吨、达到8500万吨,铜陵港货物吞吐量1.2亿吨/年,集装箱吞吐量10万标箱/年。

5.完善广泛便捷、发达高效的基础设施网。以农村公路、市域铁路、支线航道、通用机场、城市道路为重点,打造深度通达、普惠城乡的基础网。建成通村达组的“四好农村路”,谋划推动义安区通用机场建设。加强物流网络体系和邮政快递服务设施建设。制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建设城市停车、换乘等服务设施,打通道路微循环,完善城市步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和无障碍设施。

二、提供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产品

6.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公共交通财政投入,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车辆更新。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构筑微循环公交系统,提供公交定制等多元化服务。推广实施公交信号优先和公交专用道建设,推进公共交通行业信息化,提升公交智能化服务水平。

7.提升客运服务质效。围绕客运“一体化”、交通“一卡通”和信息服务“一站式”,完善品质高端、经济高效的客运服务体系。强化出租汽车城市名片功能,促进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错位发展。支持共享单车、小微型客车分时租赁等新业态发展。应用城市超脑,实现电子客票、无感支付等智慧服务全覆盖,实现客运枢纽无感安检、智能引导服务。落实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实现交通出行“同城待遇”。

8.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围绕建设皖中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物流节点城市的目标,按照“布局完善、功能提升、高效便捷”的总体要求,推进江北港物流园、钟鸣铁路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多式联运和物流产业。以电子商务物流、农产品及冷链物流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提升物流效率。“十四五”末,物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

9.推进邮政服务升级。以打造皖中南快递物流聚集区和快递电商发展试验区为目标,依托铜池顺丰快递区域分拨中心、铜陵(皖中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打造辐射铜陵、池州的皖中南快递物流聚集区。“十四五”末,全市邮政业务总量约21亿元,业务收入约11亿元。

三、发展富有活力、科技引领的智慧交通网

10.完成交通强国试点。推动综合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促进交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深化行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构建1126工程(一套标准、一个数据中心、二个平台、六大系统),推动智慧应用,为群众出行、行业治理、政府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

11.强化基础技术应用。结合5G商用部署,利用物联网、车联网等,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协调建设,在重点路段、重要客运枢纽和物流园区实现网络覆盖。提升交通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能力,推进北斗系统短报文功能在行业监管、应急通信等领域应用。

四、构筑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的安全保障系统

12.夯实安全基础保障。提升关键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工程。推动新科技、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方面的应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13.强化安全管控能力。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以港口危险化学品、“两客一危”、工程建设等领域为重点,推行全程数字化监管。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六项机制”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14.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重点时段安全监管。修订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加大交通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加强公路应急抢通队伍、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队伍和水路应急响应队伍建设。

五、完善生态友好、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路径

15.推动集约高效发展。加强土地、岸线、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统筹运输通道资源。优化运输结构,提升铁路货运能力和内河水运服务,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转移。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和客货运输领域的应用。推进邮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

16.提升绿色交通服务能力。创建绿色出行城市,提升绿色出行比例和公交出行分担率。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和物流配送工具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促进公路货运节能减排。保持治超高压态势,加强施工扬尘治理和公路管护,淘汰落后设备。开展“绿色维修”活动,鼓励维修企业升级改造。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

17.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生态修复和地理环境治理,加强道路沿线绿化工作,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强化生态选线选址,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国土空间。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贯彻《长江保护法》,加强港口岸线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铜陵)经济带。

六、培育匠人匠心、担当奉献的交通人才队伍

18.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把握交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规律,按照岗位特点开展针对性培养,推进专业化发展。大力开展交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增强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归属感。

19.打造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坚持法治引领,建设法治型领导班子、法治型执法队伍。统筹抓好干部梯队建设,推进职务职级并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法,提高干部职工“七种能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交通铁军。

20.营造风清气正选人用人氛围。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好干部标准,把“实干为先”导向树得更牢,把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摆在首位。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让干部在干事创业中体现作为,彰显价值,成长成才。

七、实现协同高效、共治共享的行业治理格局

21.全面深化改革。强化规划协同,健全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机制,把握国家宏观政策,拓宽交通领域投融资渠道。加强行业发展研究,深化交通综合执法改革,理顺职能配置,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2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市场主体参与交通建设运营。加强信用交通建设,健全公共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支持交通行业组织参与治理,拓宽参与交通治理渠道。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培育铜陵交通品牌,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23.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方面等高对接。依托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推进江(河)海联运,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吸引外资进入交通领域,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交通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础建设和市场合作,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陈燕飞采写,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刘敏摄

2021-07-27

00:00:00:0陈燕飞——详解《关于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10587700300蓝图绘就交通强国建设的铜陵新篇章/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