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枞阳会宫镇街道的几个司机朋友来访,闲谈中无意向我透露:经营“老地方”的老张师傅,已于两年前去世了。一闻此言,我顿时如遭锤击一般,心猛地下沉,长久陷在悲伤的漩涡里难以自拔。受此情绪的牵引,我与老张之间的往事也如潮涌来……
那些年,我居住在白荡湖畔的安凤村,从事的主要职业是跑面的。早晨无人租车的时候,拉着乡亲去会宫街办事是每天的必修课。而在街上吃早餐则成为每天开启的方式。私下一打听哪家的早点有特色,大多数司机朋友都将手指向“老地方”。
我怀着慕名之心走进了“老地方”。进门以后才知道,原来就是一家普通的面馆,关于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所衍生的风花雪月的幻想在那一刻顿消。经营面馆的老张师傅当时年龄已超过65周岁,但面色红润,身材膀大腰圆。此时的他将袖子撸得老高,站在热气腾腾的煤炉锅边,麻利地为食客捞面。面馆里两个阿姨不停地端面、收拾桌子、收钱款,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我在房屋过道左顾右盼那会,两个房间十张桌子差不多都已被食客占据。看来这里的确是名不虚传。
“我不是‘上帝’吗,怎么会没人招呼呢?”我就餐的热情一点点在消退,正准备转身离去。“那师傅是来吃面的吧?”老张洪亮的声音绊住了我的脚步。“嗯……”我心里不情愿嘴却不自觉地哼出了一句。一碗面随后很快就摆在我面前,可能是由于饥饿的原因,我风卷残云很快把它吃光了。面的劲道、汤汁的醇香,在离开老地方后才回味出来。
进门没有热情迎客的形式,出门也没有温言暖语相送,一切都是那么随意而自然。这无形中就抛开了商业模式的附庸,有点像家,直接而质朴。好多食客头一两次也如我一样“不适应”,可次数多了,却发现这种方式正是我们所希盼的。除了煮面的手艺过硬,这可能也是“老地方”的特色之一。
要说特色,恐怕“老地方”保持借伞的习惯,是最具特色,也是最深得人心的。我与老张之间相互了解上的加深,也是从借伞开始的。记得那是一个秋风萧瑟的早晨,我在“老地方”急匆匆吃碗面,脚就迈出了门槛
,不料天空却飘起了雨花。是冒雨前行还是退守原地,我颇为踌躇。这时,我的头顶突然有一把伞支撑着,它挡住了即将落在我身上冰凉的雨水,我惊异地回头一看,原来是老张师傅。“小王啊,你打伞赶紧走吧,面包车上的客人兴许等得着急了……”我接过老张手里的伞,昂然地冲入雨中,心里充盈着莫名的感动。
自那以后,丢三落四的我,经常向老张借伞,而老张是有求必应。不管你有意或是无意忘了还,他也不催要,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后来我与老张熟识了,向他借东西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客人购物的钱款短缺了,我会向他借钱;车子出了小故障,我会向他借工具;甚至在“气温跳水”的日子里,还向他借过衣服。借伞只不过是老张惯有的助人方式。至于我到底向老张借过多少次伞,多得我自己也记不清了。据资深食客反映,面馆里正常都备有十把以上的雨伞,以备不时之需。一年投放雨伞接近200把,但实际回返的只有百余把。我时常不解地问老张:“辛辛苦苦地做早点,不就是为了赚钱吗?那样不是明摆着亏吗?”那时,老张总是嘿嘿地笑道:“亏什么亏,面馆少赚点就是啰!”
我在乡下开面的五六年间,老张一直保持着借伞的习惯。后来我搬迁到县城居住,面的就没再开了,去“老地方”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据说老张借伞并不曾中断,直至他本人身体有恙,而被迫歇业。
一把伞,撑起了人世的几多风霜雨雪,让过往食客在遭遇天气突变之时,不再惊惶失措,而是以闲适的心情步入路途,踏上回家温馨旅程……
现在老张与我已是阴阳两隔,我拿什么来纪念他呢?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我会在别人陷入困境,需要帮助之时,毫不犹豫地“借他人一把伞”。或许,这就是对老张最好的怀念吧!
2019-12-12
00:00:00:010337300300怀
念/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