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生(1916—1941),湖北黄梅人,原名蒋永孚,家庭条件优越,其父是湖北省高等法院的大法官。鲁生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湖北黄梅到安徽桐东,从一介书生到武装割据一方的抗日游击队队长,从官僚家庭的少爷到共产党的县委书记,鲁生在抗日的浪潮中完成了历史性的伟大转身,并永远定格在陈瑶湖。
从一介书生到游击大队长
鲁生1938年5月任黄梅县抗日后援会副主任,不久任中共黄梅县委军事部长。1939年秋,奉命前往庐江县参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党训班学习,年底,调任中共桐(城)怀(宁)潜(山)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其间,对坚守在桐城地区的党组织进行了整顿,极大增强了战斗力。1940年5月,鲁生化装成商人前往桐东,发现日军在汤沟、老湾等处设立大小据点10多个,周边还有不少的土顽盘踞。但桐东地处桐城、无为、庐江三县交界,既有层峦叠嶂的三公山,又有蒿草芦苇满湖的陈瑶湖,还有传统的东乡武术,老百姓性格刚直,且受共产党的影响,抗日情绪高涨,完全可以在此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游击根据地。在先期到达桐东的中共桐(城)怀(宁)潜(山)无(为)中心县委书记林立等人组织下,成立了桐东抗日委员会,鲁生任主任。不久,组建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独立大队(亦称特务大队、桐东独立大队),方瑛任大队长,鲁生任教导员。鲁生与方瑛将部队化整为零,分头出击,互相策应,时聚时散,运用“昼伏夜出,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术,神出鬼没地活动在桂家坝、黄泥山、六百丈、老洲头、灰河口、将军庙等地,打击日军、偷袭军舰、捕杀汉奸,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0年7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第三支队五团三营来到桐东,建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鲁生领导的桐东独立大队编为挺进团二大队,鲁生任教导员。组建不久的挺进团捣毁了土顽章洤老巢,并乘势袭击了设在孙家畈的桐城第五区署保安大队江子龙部。盘踞在三公山周围的土顽仓皇逃走,桐城地区的抗日形势进一步好转。很快,县委又另外组建了一支游击大队,鲁生任大队长。
组建“三三制”民主政权
1940年10月,中共巢无地委对鲁生等领导桐东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予通报表扬。同月,经上级批准,中共桐怀潜无中心县委改为中共桐庐无县委,鲁生任县委书记。
为了建立比较稳固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鲁生着手组建区乡民主政权。经过与各界人士广泛协商,在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的支持下,很快在水圩谢氏祠堂召开青山、水圩、四虾、周潭、施湾、源潭、老湾、六洲8乡参议会,成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成立了桐东乡政联合办事处,民主选举开明绅士周晓山为主任,王光钧为副主任,标志着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正式建立。12月改名“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驻水圩村谢氏宗祠,下辖11个乡、116个保,并创办《新桐东》油印报。
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1941年2月1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陈毅、彭德怀的电报中称:“去年十月,你们覆电谓:巢湖、瓦隔湖间不过百里,通过甚难,但现时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应极端重视之。”
拜渔民为师学游泳
桐东地区湖汊纵横,特别是陈瑶湖烟波浩渺,湖中有众多小岛,要想在这里坚持下去,学会游泳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功课。鲁生找到当地东嘴头一个水性特别好的凌姓渔民,要拜他为师学游泳。起初,这位姓凌的渔民发现鲁生衣着整齐,一看就是不同一般的人,还露出盒子枪,又是什么大队长,哪敢收他为徒?鲁生于是换了一身当地老百姓打着补丁的衣服,并同这位农民一起进湖打鱼,撒网、收网,什么活都干,这位渔民终于接纳了他。
事实上,鲁生为了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从不摆架子,从不讲究吃喝,经常帮农民干农活,遇到山芋吃山芋,碰到六谷糊喝六谷糊,有时还和农民一起下湖挖藕。正因为如此,鲁生这样一个外地人在鱼龙混杂的桐东地区却活动自如。
血染陈瑶湖
1941年初,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后,鲁生已经被上级安排调往皖西工作,还未动身时便有皖南事变中被打散的新四军战士陆续辗转来到桐东地区。于是,鲁生配合挺进团将这些同志从江心洲、章家洲接到陈瑶湖中的小岛王家排等地,先后安置200余人。但很快,日寇便得知了这一消息,且误以为是新四军军部转移至此,准备对陈瑶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
2月7日晚,根据可靠情报,新四军挺进团和中共桐庐无县委在水圩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立即实施战略转移,主力部队跳到外线,只留少量部队坚守,鲁生留了下来。8日拂晓,日军第116师团纠集3000余日伪军,出动飞机、坦克、大炮、舰艇,从长江南岸的羊山矶和大通向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扫荡而来,这就是著名的“陈瑶湖之战”。在惨烈的战斗中,鲁生和战士们打散了,弹药又打光了,便潜伏到东嘴头的一个湖汊里。2月9日晨,鲁生摸索着来到一排捕鱼的拦网下隐蔽,不料被十几米以外道路上巡逻的日军发现,一枪打了过来,鲁生当场倒在冰冷的湖水里,饮恨身亡,时年仅26岁。
“陈瑶湖之战”前夕,鲁生已经有了新的身份和岗位,在陈瑶湖参与接应和安置皖南事变突围的战士,可以说与他没有直接关系了,甚至,如果在2月7日晚的联席会前或会后动身履新,也说得过去。那么,他的生命就可能不会这么早就结束,也不会没有留下后人。然而,大敌当前,共产党人的词典里没有“无关”一说,也没有“如果”一词,鲁生选择暂时留下来,坚守一线,与日寇作最直接的斗争,虽壮志未酬身先死,他的担当精神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日伪撤退后,当地老百姓“感先烈之功业,悲英骨于沼泽,遂聚英魂于东嘴头坑冢”。下葬的那一天,阴风怒号,湖水如血………
鲁生烈士墓已成为安徽省首批革命文物。
2021-08-02
00:00:00:010589890300东乡埋忠魂/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