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戏曲进校园文化润心田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铜陵日报
演员在与同学们交流。

演出现场。

曲起·黄梅美赞

秋色入庭院

戏曲进校园

魅力传承到身边

一招一式功夫显

字正腔圆韵味满

扮相俊美形神兼备

唱腔优雅演艺精湛

知识融入生旦净末丑

角色转换宫商角徵羽

淳朴流畅

灵动清婉

千回百转

莺啭入耳

载歌载舞尽在黄梅美赞

市建安小学校园小记者

潘逸妮

指导教师

后媛媛

戏曲进校园

经典共传承

9月24日上午,“戏曲进校园,经典共传承”走进了我们校园,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节目在舞蹈《粉墨春秋》中拉开序幕。演员们身着色彩艳丽的戏服在台上翩翩起舞,像一个个仙子一样,好看极了。随后,演员们竞相登场,表演了黄梅戏唱段《春风送暖到襄阳》《天女散花》《峥嵘岁月》和枞阳腔《百花赠剑》、相声《比学问》等。虽然我对黄梅戏了解不多,但演员们抑扬顿挫的唱腔、优雅娴熟的动作、别具一格的服装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喜欢的是相声《比学问》。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以说、学、逗、唱为表现形式。舞台上,两位演员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动作、夸张的表情,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赢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枞阳腔是我第一次听到,各种乐器奏响了来自天籁的声音,让我们沉醉其中。后来我才知道,它是明清以来兴起于枞阳一带的戏曲声腔,也是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演出很快结束了,但大家还意犹未尽。今后我要多了解和学习中国戏曲,弘扬我们的国粹文化。

市建安小学校园小记者

曹瑄

指导教师

杨得生

戏曲走进我心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最经典的艺术。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它让人赏心悦目。河南的豫剧、河北的评剧、川剧的变脸、安徽的黄梅……它们都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听戏曲的人越来越少,还有人说听戏曲的人是“老土”。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差不多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的曲目,现在已乏人问津;从前戏曲的那些刀嗑话题,问现在的孩子往往一问三不知。现在人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疑问:戏曲难道真的会退出历史舞台吗?“不会,一定不会!它会一直传承下去的。”我斩钉截铁地说。

从小我就喜欢跟爷爷奶奶一起听戏曲,虽然听不懂,但看到演员那花花绿绿的服饰、咿咿呀呀的唱腔,总觉得很有意思。而今天出乎意料的是,戏曲走进了我的生活,走进了我们建安小学。看了节目单我才发现,戏曲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单调。演出中,最吸引我的是开场舞《粉墨春秋》,这个舞蹈看上去朴实无华,但演员们抬手投足间无不体现他们的功底,只见他们穿着粉红色的衣裙,婆娑起舞,如同一只只在空中飞舞的天鹅,又如同在地面翩翩起舞的孔雀,更像盘旋着的蝴蝶。在微风的吹拂下,他们衣袖摇摆,步子和节奏合一。这优美的舞姿,让我们陶醉,更让我们对戏曲另眼相看。戏曲与我走近了。

整台节目中,吸引我的还有枞阳腔,虽然我听不懂,但我却被那音乐所震撼。演唱的五人中,有的打鼓,有的吹笛,有的弹琵琶,还有的吹笙。乐器不一样,但搭配得很巧妙。音乐的调子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每个乐器都发挥到了极致。演唱者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把乐曲演唱得深入人心。“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看着舞台上那一张张精描细画的脸,华丽戏服里缝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聚散离合,悲喜忧愁,酸甜苦辣,阴晴圆缺,统统在舞台上展现。此时,我感觉戏曲已经走入我心了。

所有的节目都表演完了,可同学们还陶醉其中。戏曲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一定要弘扬它、欣赏它、传承它。

市建安小学校园小记者

孙瑞临

指导教师

王琳

看戏

9月24日,我们学校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进校园”文艺演出活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我们刚在台下坐好,就看见一群身穿紫色长裙的“嫦娥”轻盈地走上了舞台,仿佛从古画中走出来一般。婉转悠扬的曲调响起,跟我平常听的歌曲完全不一样。虽然有些听不明白,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这也许就是传统艺术的魅力吧。在这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梅戏《天女散花》,表演者身着颜色鲜艳的演出服,手捧七彩鲜花,她那花样的舞姿时而热烈奔放,好似仙女下凡;时而舒缓飘逸,仿佛云间漫步……正当我看得如痴如醉时,她又开始唱了起来。黄梅戏特有的唱腔柔美抒情,韵味丰厚,细腻动人,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戏曲艺术。这时,我发现身边的同学们一个个神情专注,听得津津有味,看来大家都被戏曲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了!

演出结束了,我们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回到教室。

市建安小学校园小记者

孙启宸

戏曲文化沁心田

迎着朝阳,穿着整齐的校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我们来到了学校的操场上。我们难掩激动的心情,因为今天,铜陵著名戏曲艺术家们将给我们送来精彩的演出。

我们安静地坐好,只见红色的大舞台上赫然写着“戏曲进校园——走进建安小学”,台上台下的演员们穿梭着、忙碌着,我们的期待不由得又增加了几分。

很快,演出开始了。首先登场的是戏曲舞蹈《粉墨春秋》,演员阿姨们身着轻薄而鲜艳的服饰在舞台上曼舞,她们时而旋转,时而俯身,时而甩动水袖,衣袂飘飘,就像一群袅娜的仙女,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紧接着,是相声表演《比学问》。两位叔叔风趣幽默,嘴上功夫了得,“包袱”一个接着一个,尤其是那副对联“喜羊羊暴打灰太狼,哇哈哈三打白骨精”更是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梅戏《峥嵘岁月》。它歌颂了伟大的革命英雄杨开慧、江姐……演员们唱词铿锵有力,动作如行云流水,一唱一念间,将他们崇高的革命气节演绎得淋漓尽致。看着看着,我仿佛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临危不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不屈不挠,视死如归。尤其是江姐慷慨赴死前说的那句话:“中国共产党万岁!”掷地有声,让人不仅感受到戏曲的魅力,更是接受了一次红色洗礼。

到了戏曲教学互动环节,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被选中的幸运同学在舞台上一字排开,老师细心地教每个同学拱手、兰花指、摆身段。老师教得认真,同学学得起劲,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虽然我没有被选中,但我之前就跟着演员老师学了一学期的戏了。每个星期,老师都会来到我们学校,教授我们这些戏曲爱好者唱戏,风雨无阻。通过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学戏的不易,人们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是没有多年如一日的枯燥练习,哪会有如今的“闪亮登场”。

戏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孕育出来的结晶,是我们的国粹。“戏曲进校园”活动,拉近了我们小学生和戏曲的距离,把我们都变成了“小戏迷”。我们小学生了解戏曲、喜爱戏曲,将来更会好好地传承戏曲文化。

市建安小学校园小记者

宋奕辰

指导教师

张亚莉

向国粹致敬

把经典传承

我从没想过,会在校园里看戏,会离戏曲那么近,坐在台下看水袖飞舞、听字句铿锵。戏曲那么好听、那么精彩,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更好地展现了中华美学的风范。

美妙的戏曲在耳边回旋。黄梅戏、二人转婉转的唱腔似清泉一般流进我们的心田,生动的表情逗得大家捧腹,押韵的唱词让人神怡,灵巧的身段让人眼前一亮,最爱的还是高亢的弋阳腔,前有戏曲后有奏乐,朴素中带着华美。我从未想过,戏曲是这样韵味深远的美。

阳光下,这片草地更加生机勃勃了,我仿佛看见了一片森林,听见了夫妻俩看灯的趣事,体会了日本侵略中国时中华儿女保卫家园的决心。一个个故事由表演者娓娓道来,一个个情节在抑扬顿挫的唱腔中勾人心弦,一个回眸、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不再现了故事的背景。我从没想过,戏曲会这么生动。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出色的表演,可见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戏曲进校园,不仅呈现给我们一台精彩的演出,更让我们明白了身上的责任,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市建安小学校园小记者

陈默言

指导教师

杨得生

戏曲文化润我心

9月23日下午,老师神秘地告诉我们,明天上午学校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就像大家熟知的诗词、书法一样,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人赏心悦目,于是我对活动充满了期待。

9月24日上午天气有点炎热,但丝毫没有影响我想看戏曲的迫切心情,我和同学们欢天喜地奔向操场。演出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一群漂亮姐姐表演的戏曲舞蹈,她们姿态婀娜,手上的长丝带随风飘扬,犹如仙女下凡,简直美若天仙。接着,两个叔叔上台表演相声,将我们逗得笑得前俯后仰。终于等来了我最盼望的戏曲表演环节,表演的是黄梅戏。黄梅戏是我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的文化瑰宝,但我一直都没有真正接触过黄梅戏,今天,我完全被它悠扬婉转的曲调所吸引,每一段黄梅戏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故事,我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哼唱起来,真是太好听了!演员们穿着清新淡雅的传统服饰,迈着轻盈的步伐,丰富的表情随着剧情的不断变化,最灵动的是他们的眼神,顾盼生姿,灵动闪耀,会说话一般。接下来是互动环节,我们班几位同学被邀请上台学做戏曲动作,看似简单的动作大家做起来都特别费劲,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通过观看演出,我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美,心中充满了对艺术家的敬佩之情。希望祖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市建安小学校园小记者

王静轩

指导教师

杨得生

戏曲进校园

与你我有缘

提起戏曲,大家都会眼前一亮,称赞它是“国粹”,但当前戏曲文化却逐渐式微,越来越多的人只闻其名不见其详。

9月24日,我们学校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那抑扬顿挫的腔调仿佛从课本中传了出来,第一次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触摸到了这门独特的艺术。

在当天的演出中,演员们为我们表演了《天女散花》《峥嵘岁月》等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戏曲作品,同时也为我们科普了唱腔、步法等知识。演员们台上台下判若两人,台上的他们声音洪亮、步法轻巧,一举一动都活灵活现,而台下的他们则声音轻柔,不厌其烦地为我们介绍戏曲相关知识。戏曲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无论是吹拉弹唱还是举手投足,都是传统典故的体现。这些流传数百年的经典,一代代传承下来,并由艺术家们不断修改完善,最终为我们烹饪了一场视觉盛宴。

演出过程中,演员询问我们是否愿意参与演出,一起来体验戏曲的魅力,台下的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和其他几名同学被邀请上台,演员老师现场教我们唱戏时的指法,其中,大家掐兰花指的样子最有趣,每个人都把手指伸得长长的,把手背绷得紧紧的,和周围人比谁的手法最标准。有一位男生还在老师的鼓励下有模有样地学着唱了起来,但掐着嗓子吼了没几句就被憋得小脸通红连连咳嗽,把台上台下逗得哈哈大笑。

这次戏曲进校园是一次让我难忘的活动,它不仅让我了解了戏曲文化,也让我懂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可贵,只要我们愿意去了解它们、学习它们,它们也就与我们有着别样的缘分。

市建安小学校园小记者

孙蕊

指导教师

张亚莉

话说戏曲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戏曲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近日,一场“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了我们学校,精彩的演出让我们大饱眼福、耳福。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演员们从容不迫走上台。他们甩着长长的水袖,甩得是那么美丽、优雅,仿佛戏曲角色的悲欢离合都可以用这水袖表现得淋漓尽致。黄梅戏的服装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高雅风流;黄梅戏妆容重眉眼,讲究神韵,自成一段潋滟风韵。演员们的唱腔既柔美又高低起伏,再加上舒缓的伴奏,一种淡然之美不由地涌上我的心头。

乡土气息弥漫,田园风光无限,一枝独秀黄梅戏。从唐代走来,起源于黄梅县,随洪水流入安庆,黄梅调、采茶戏是前身的演变,历经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是关键,直到管弦乐伴奏出现,点燃了戏曲的冲天火焰。“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反压迫,唱田园,多少剧目在流传。

在他们的演绎中,上演了无数当家花旦。生旦净末丑,角色转换让人缱绻;宫商角徵羽,唱调变化使人缠绵。他们动作的一挥一舞、一伸一缩,舞动得是那么自然、优美。他们表情的变化是那么符合剧情,含有深意。婉转的腔调,生动的色彩,一句句戏调唱遍天下曲;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一声声唱出中华魂!

市建安小学校园小记者

查晨

指导教师

后媛媛

本版照片由市建安小学提供

2021-10-15

00:00:00:010614710300戏曲进校园

文化润心田/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