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
铜陵到无为县城(现在改无为市了)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一道去的老谢是无为城关人,他说这里好吃的有“无为板鸭”和“老奶奶花生米”,好看的古迹就是“米公祠”。同行者中有人练过“书法”,于是提议“去看看米公祠吧!”
米芾在历史上做过无为的“知军”,喜爱晋人书法,因而为自己的官邸取名“宝晋斋”。他死后,民众感念他的官德,在宝晋斋的基础上修建了“米公祠”。米公祠建筑面积不大,里面有一口池塘,叫“墨池”,有一个亭子,名“投砚亭”,另外还有几块石刻,这些都从不同侧面承载着米芾的故事和传说;米公祠门头匾额“米公祠”三个字落款是张凯帆,厅堂挂着两排画像和照片,取名“无为名人名片”。
在观看无为名人名片的大厅大家不知不觉的议论起来:马毛姐!渡江第一船!与铜陵有关系耶!渡江第一船的雕塑在铜陵胥坝群心村!铜陵是江南解放第一城嘛!循声望过去,我看到了挂在墙上的马毛姐照片,那是一个略微发福、眼神专注、很有阅历的中年妇女形象。
马毛姐照片下面有一段简洁的文字说明,复制如下:
“马毛姐,1935年出生于无为县马家坝。
1949年4月20日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担任渡江突击船水手,运送解放军战士。她与哥哥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力摇船,最先将30名解放军战士送到长江南岸,被誉为‘渡江第一船’。此后又连续数日往返于长江两岸,将大批解放军战士及物资运过江,并抢救了多名落水的解放军战士。
渡江战役胜利后,被授予‘渡江英雄’和‘支前模范’称号。并荣立一等功,是渡江战役中年龄最小的女英雄。1951年9月,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二百一十个字定格了马毛姐在伟大的渡江战役中运送解放军战士第一个突破长江天险的英雄壮举,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是载入史册的壮举!
我们从进去到出来总共花十几分钟时间,临离开的时候有人提议:我们集体打卡好不好?留个纪念!大家开始准备照相,同行的马老师问我:“看了,感觉如何?”
我说,很好啊!简单、易记、真实,有历史感,还有红色元素。你呢?
马老师说:“我感觉真的不错,十分钟时间,记住了三个历史人物:米芾、张凯帆和马毛姐。”接着马老师又说:“过去只知道米芾字写的好,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没想到他还是个官,是个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好官。真是: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这时米公祠的门卫走近我们指着门额说:“那三个字是张凯帆题写的,他是书法家。”接着又不无自豪的说“张凯帆老家在我们无为,是无为老乡。无为的老人都念他的好,
去世后《党史纵览》杂志系统介绍了张凯帆的革命生涯和感人业绩……”
听着听着,不知怎么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1978年春天,我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知道张凯帆的名字。那篇文章记叙了一位读者寻找一首诗的作者的过程。诗曰:“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首诗最早被萧三收集在1959年出版的《革命烈士诗抄》中,署名是“佚名”。乍一看,诗的作者是一位已经牺牲的无名烈士,但是有一位读者不甘心,非要弄清作者是谁不可。那篇文章就记叙了这位读者“追溯”这首诗的作者的全过程,这一过程艰难曲折,追溯线索扑朔迷离,“从希望到失望,又从失望到希望”反反复复,最终找到了张凯帆本人,由张凯帆同志自己确认:这首诗是他1933年被捕后在上海龙华监狱里写的,当时写在监狱的墙壁上,没有署名没有日期。文章写的跌宕起伏,我那年高中毕业正在准备高考,这是老师找来的一篇范文,在课堂上阅读讲解,强调了三点:一、内容好,从烈士诗抄中选择一位健在的“烈士”来追溯,引人入胜;二、读书就要有那种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三、写文章要有情节有起伏,还说“文如看山不喜平”,要我们学习这种写作方法。那年,我十八九岁,血气方刚、正是以身许国的年龄、满怀报国豪情,最喜欢诗的后两句:“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读起来心灵震撼、热血沸腾,也因为这首诗记住了张凯帆的名字。后来在铜陵市天井湖公园湖心亭看到“天井”两个字的落款也是张凯帆。
“大家笑一笑,一起喊茄子!”摄影师的喊话,把我喊回了现场,拍完照片回头一看,米公祠的门联清晰可辨:
“一扫二王非妄语,集古终能自立家”。
我知道这是赞扬米芾书法艺术的,同样是赞扬米芾书法的楹联,我刚才在里面还看到一副:
鸟迹雀形字意极古
变态万状笔底有神
我不懂书法,但是我知道一个人的书法作品是否有人临摹,能否流传久远,取决于他的人品和业绩,而不只是字体本身。艺术家也好政治家也好,只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真正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会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否则,就会被唾弃。有人说书法家写到最后是在“书写自己”,书写自己的品德、个性和人生成就。民间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字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米公祠除了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还注入了红色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2021-06-29
00:00:00:010576340300米公祠里的红色元素/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