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铜陵日报
■祝俊

有位教育人曾说过,“当孩子感到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往往已经被动了。”的确如此。而我最服膺的,乃是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旭东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美妙境界就是有心而无痕。”

的确,做教育,第一,要走心。只有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教育才能做好。第二,做教育又不能做得机械、刻板,教育须发自心灵,外化成你的素养,你的言行无声无痕地传达给你的学生。这就意味着,你的格局、眼界和心胸、智慧和品性,在相当程度上来说会影响到你的学生的未来。

怎样做到“有心而无痕”呢?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不断实践着。

一、尊重——变声嘶力竭的训斥为会心的微笑

一次课间,偶尔听到学生议论,说喜欢上语文课,询问原因,就“因为老师对我们笑”。学生小小的心灵里已经感受到了老师的微笑里所包含的尊重、爱意等很多很丰富的内容,所以才会喜欢这个学科。所以,在课堂上,我常常用微笑提醒学生专心听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用微笑鼓励他坚强面对;当学生间发生争执,我用微笑告诫他们应该宽容……这个微笑教育法很有传染性,使我的教学从中受益多多。

当然,从“声嘶力竭的训斥”变为“会心的微笑”,绝不仅仅是教育态度上的变化,而是涉及教育理念、教育价值的根本性变化。训斥式的教育,是教师高高在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意志为指向,学生接受教育完全是被动的、受压抑的。尽管当代教育里这种思维已经式微,但仍在一些教师身上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因此,教师需要时时警醒自己,从教育的主宰者变成新生事物的抚育者——教育的辅助者。有了这样的身份转变,必然会在内心显示对生命、对人的尊重,也会因明确自己的身份而显现教育应有的温情与爱意。

二、平等——变强制要求为率先垂范

与“尊重”相应的,自然是“平等”的诉求。而对待学生平等,则意味着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下架,不再盛气凌人,不再强制要求。与学生相处,让其感受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之外,还有更多的事实上的平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小学生来说,“平等”最为直观的,就是做朋友,就是大家都一样。

所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刚交流到一所新学校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天都有多名学生迟到,劝告几次不见成效。于是,我与学生“约定”:每天老师提前10分钟到教室,学生提前5分钟到教室。两个星期下来,学生们不好意思迟到了。

三、自由——变教师管理为自我管理

理想的教育是让学生成长为他心中最好的自己,而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的引导者与帮辅者。让学生在“自由”而不是管教的环境里成长,是现代教育中应有的内容。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也是教育中当然而重要的一块。因为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而是自觉与自律,是人对抗本能冲动等等的自觉行为。我们所认为教育里的“成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获得“自由”的体验,养成其自我成长中对自我的检视与负责。而在传统以教师意志为指向的教育中,漠视并抛弃了这一点,这是巨大的教育损失和教育事故。明了这个道理,在实践中,就可以变“教师管理”为学生的“自我管理”。

平时,我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无批评日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另外,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如拍卖会、辩论会、每日播报等。活动中,我给予学生一定指导,“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而且还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有心而无痕”是高境界教育。所谓“有心无痕”就是将“尊重”、“平等”、“自由”等理念深植于心中,并泛化为教育的一个个具体的看得见的爱与扶助的行动上。能够这样做,必有一份份美妙的教育体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愿我们都来尝试吧!

(作者单位:市爱国小学)

2021-05-28

00:00:00:010565000300润物无声

育人无痕/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