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娟娟
那天晨诵课,我给学生讲了初唐王绩的《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诗文意思是:当你在屋北的豆园锄草完毕,我也从皋东的黍山满载而归。你我相逢的这一刻秋月正满。此时看流萤飞舞,如此自在,如此优美。
听我讲完,教室里一片寂静。这突如其来的安静,让我恍惚间想起了十年前在扬州聆听叶嘉莹先生演讲的情景。叶先生站在台上持续讲了两个多小时的中国古典诗词,1000多人的会场寂静无声如空旷的山谷,叶先生仿佛站在那苍茫的雪山之巅。听着先生的讲解,我们被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深深地震撼。这两片寂静如此相同,时隔10年,穿越时空,在此时的课堂偶然相逢。
自扬州归来,我便找叶先生的书来读,晨昏不分。不知不觉间,便心生把美好的古典诗词讲给孩子们的念头。直到2016年,我又迎来了一年级新生,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我在我自己的课表里增设了“古诗词吟诵”。这一吟一诵,便是5年。在这5年古诗词吟诵教学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在诗词的星空下流连,从外到内,我们一起感受诗词里三种不同层次的、不一样的美。
一、
诗词里的平仄音韵美
周一到周五的每天15分钟晨读课,是我们古诗吟诵的时间。听,这是我的学生在读诵《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落、月、出”读得短而促,我们可以体会到花开花落、生命流逝的迅疾。当我们把“山”拉长读,更能感受山谷的空旷与寂静,更能体会“天地越大,我越孤独”。就这样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加上旋律,我们再一遍遍地吟唱。
我们唱《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们唱《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路吟唱来,近两百首诗就这样被孩子们轻松愉快地记在了心里。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唱起来、舞起来,常常乐此不疲。如果说古诗词是星星,那么吟诵便是清水。吟诵洗净了夜空,让星星发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二、诗词里不一样的画面美
在引导孩子理解诗意时,我常会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画面。教学《江南》,当读到“莲叶何田田”时,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好像是无边的荷叶撞到了眼前。我问孩子“什么叫‘荷田田’?”有孩子说莲叶长在田里。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中间一横一竖。这是一片荷叶叫“田”,就是荷叶中间那些叶脉形成的汉字。接着,我画了一个接一个圆圈,一个个“田”。待画到满黑板“田”的时候,我说,这就叫“莲叶何田田。”随后,我就和学生们一起起立,边吟唱边做动作。此时我们每个人就都是一片荷叶,我们在一起也就形成了“田田的荷塘”。
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问孩子:“在诵读的声音里,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美景?”一个孩子说:“老师,‘接天’拉长读,我好像看到了宽广的湖面,一直连到远处的天边啊!”又一个孩子说:“‘花’拉长读后,我的眼前看到的就不是一朵荷花了,是两朵!不,是好多好多的荷花。”我相继出示图片,说:“是呀,你看,这是含苞待放的荷花,那是粲然开放的荷花,就这样一朵接一朵,一直铺到远处的天边……”在高低长短的诵读声音里,我们看到了六月西湖荷叶舒展、荷花盛开的不一样的盛景,更是感受到了杨万里和林子方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诗词里文化精神之美
在每一首诗背后,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痕迹,也传递着意蕴深邃的文化精神,但这些古诗离孩子们的生活很远。在他们低年级时,我就将古诗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比如《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在一个很黑很黑的,只能听到一两声高飞的雁叫,月亮被云层密密遮住的夜晚,单于带着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将军率领轻骑兵追呀,追呀,全然顾不上大雪都已落满了弓和刀。将这些陌生的、遥远的古诗变成鲜明可爱的形象,带到孩子们面前,我觉得英雄便离他们不远了,英雄的勇武的精神也深深地植入他们的心间。
中国古典诗歌就是我们遥远而静谧的月之故乡,和孩子一起仰望诗词文化之美,就是在宁静的氛围中,追思和缅怀月之故乡的意蕴之美。在这一过程中,传递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骨髓的挚爱,也流淌着我们对儿童的无限忠诚。
“我愿流萤点灯,飞进你的月夜。”我更愿你和我一样,是这匆匆时代里拥有北场、东皋,可以芸藿、刈黍的“处士”,在吟咏的诗坛默默地开花,静静地耕耘,为诗词的吟咏传承,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作者单位:市田家炳小学)
2021-03-12
00:00:00:010536660300我愿流萤点灯,为你照见诗词的夜空/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