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民俗与风荷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铜陵日报
□鲍安顺

我常独思,觉得江南的荷,与民俗有关,与民情交集,与民众相亲。也就是说,荷在民间文化里,有风味与风情,可称风荷,也称荷风,那是民俗里的乡情与乡愁,也是时光里的生活与传承,似水流年,如梦如幻,让人如醉如痴。在江南传说,王母娘娘的贴身侍女玉姬,在天上看着人间相爱的人,成双出对,男耕女织,羡慕极了,感觉人间幸福无比。她暗动凡心,偷跑出天宫,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流连忘返,尽情嬉戏。王母娘娘发现后,将她打入湖中淤泥,永世不得再登仙界南天门。美丽的玉姬,竟然化身为莲,开出荷花,成了水中芙蓉,且出淤泥不染,冰清玉洁,花叶清秀,香气沁人肺腑。

老家江南,农历六月廿四日,是荷花娘娘生日,民间有了观莲节,也叫荷花节,为明清时吴中三大奇事之一。节日里,人声鼎沸,倾城而出的男女老幼,纷纷赶到荷花荡,赏荷花,听奏乐,锣鼓喧嚣,热闹非凡。在荷花节,泛舟赏荷,可消夏纳凉,令人舒爽。试想,荡舟于轻波之间,时光怡然,让人迷恋,如果采莲,会更加让人快乐兴奋。夜深时,月满西楼,浩月遮云,夜风送爽,让人惬意,那荷花荡里,翠叶掩映,荷花隐约盛开,那湖里画船雕舫,形影出没,船上红衣绿郎,箫奏鼓鸣,还能听见蛙鸣声,若隐若现。好一派静谧风光。

民间还有“祈莲神”习俗。这种习俗,就是人人在手中,抱着个胖娃娃灯,排成一队水灯,仪式后,开始采莲。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后的晚上,许多人家,让孩子们成群结伴,怀抱莲蓬和笙,来到荷塘边祈祷,意蕴“连生贵子”,以求天赐骄子。放荷灯,是将长柄荷叶,作为盛器,插上蜡烛,点亮后让儿童持着玩耍,或放逐水里,任其漂流。也有挂吊灯习俗,是将莲蓬挖空后,装上并点亮几支蜡烛,悬挂在屋内,庭院里,河边树上。那灯点多了,荷花节的气势,也浓烈了。更壮观的,是将千百盏荷灯,沿河同时施放,随波逐流,波光粼粼中,烛光点点,犹如天上星光闪闪,迷人至极,让人心潮澎湃,多年后仍然心驰神往。在江南,所有节日,或者婚庆时,以前都有挂莲花灯的习俗,寓意幸福和财运,连连不断,寓意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年画中有荷,妙趣横生,画意生动。荷包上有莲,绣得传神,让人惬意喜爱。瓷器上有荷,画得美妙无比,赏心悦目。音乐中有荷,荷在音韵里,传达形神相依的感觉,让人如听天籁。歌舞中有荷,那是莲鱼之戏,舞得生动,舞得情深意切。在民间,传统三雕中也有荷,那石雕、砖雕、木雕上,荷温文尔雅,细腻精微,气象万千。我曾经去涿州,看见壁刻的莲花鲤鱼,那鱼戏莲花的画面,更为鲜活,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

人在江南,也有食荷习俗。传统食谱有莲糕、莲子粥、荷蒸饭、花瓣酒、荷花粥、荷叶粥、荷叶鸡、荷叶鱼、荷叶粉蒸肉、凉拌荷花瓣等等。早年,江南都是用荷叶包装食品,食品店里卖的蒸包、锅贴、熟肉,以及腌菜和糕点,都是用荷叶包装,不透油,不渗水,清香怡人,滋味浓郁。古代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碧筒饮”习俗,是我后来在《酉阳杂俎》一书中看到,唐代官宦文人们,在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到湖边避暑时,将荷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子,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与空心的荷茎相通,就可以从荷茎的末端,吸食美酒。那滋味,当时亲身体验过的文人曾说:“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这就是“碧筒饮”,传为千古美谈,也是文人雅兴的极致享受。

荷在江南,成为民俗里的风荷,最为重要的,是荷能入药,悬壶济世,像它的品德一样,高洁无私,赤诚奉献。那荷,充满民俗风情,最显著的活动就是采莲,亘古如初,生生息息。是呀,荷出淤泥而不染,冰清玉洁,有人把它比喻为水中灵芝,精神上的良辰美景,梦里的婵娟,生活中的美味佳肴。

2021-08-16

00:00:00:010594320300民俗与风荷/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