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和氏璧故乡行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铜陵日报

凌佳莘

要说到古代最珍贵的宝物,莫过于和氏璧。可是和氏璧,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留下更多的不是珍藏,而是遗憾。遗憾它曾被摔碎了一个角,遗憾它迄今为止依旧下落不明。为了追根溯源,我们来到湖北襄阳南漳县玉印岩。这里为荆楚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曾演绎出和氏璧的千秋史话。

站在洞穴对面,俯瞰岩洞全景,我们不禁屏住了呼吸,将其比成一只乌龟真是恰到好处。背上是一片葱郁的树林,树木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刚刚沐浴过一样,洗去了尘埃,洗去了烦恼,鸟儿在其中穿梭着,没有丝毫疲惫地飞向远方。而洞口那一片虽然幽暗,却也是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站在洞口门前,抬头望去,三个殷红的大字“玉印岩”呈现出来,望着这沉重的字迹,心里仿佛受到了触动。玉印岩为石灰岩溶洞,坐北朝南,岩深11米,宽15米,高10米。

进入洞穴,让我们跟随卞和的步伐,看看他是如何发现传奇美玉——和氏璧的。举着火把,猫着腰,低着头,脚踩着青石板,一步一步向内。首先,我们看到了一块碧绿色的青石,石头隐约闪烁着光芒,而质地却是粗糙,有三级天然台阶,传为卞和采玉处,不禁想起卞和寻找石头的场景。传言道:“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在此地发现了凤凰落在这块石头上面,断定此地有宝,于是把凤凰落点的那块石头采下带去皇宫欲献宝。他把此玉献于楚厉王,厉王派人查验,认为此乃平常的石头,于是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右脚。待楚武王继位,卞和再去献宝,却又被砍下左脚。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三天三夜,双眼溢血。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削足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听此一言,使人剖璞,石块中间的玉石突然光芒万丈,果然是宝玉,便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

我们站在此处,不禁感同身受,卞和多次献玉,却失了双足,在感慨卞和时运不济的同时,也能看出他为国的忠诚,好在,最终他遇到明君,如愿以偿。

和氏璧在楚、赵时仍为璞玉,至“秦王扫六合”时被制成秦传国玉玺,由丞相李斯题写“受命于天,既寿永康”八字镌刻于上。

我们继续在山洞内前行,里面的阴森冷肃令人望而生畏。我们探幽寻胜,小心翼翼向前摸索。洞内乱石嶙峋,真是“山俊高而蔽日,下幽晦而多雨”各种各样的怪石自然堆砌着,曲曲折折。洞中时宽时窄,宽处可容多人行走,窄处一人通过也要弯腰侧身爬行。山洞四面几乎都是钟乳石,水滴顺着钟乳石滴下来,滴在地上,运气好或许就正好滴在你的头顶,让你为之一惊。钟乳石的形状是奇形怪状的,有的钟乳石像一个海螺,好像吹奏出美妙动人的音乐,有的钟乳石,好似一台竖琴,还有的一排排落下,像洁白的窗帘。忽然,头顶一缕的阳光从石缝中钻出来,照着这个充满故事的山洞,我们竟看到一泓清泉出洞中穿过,泉水接连不断地从石缝中淅出,汇成细小的清流,像一条缀满闪光宝石的珠链,明亮了洞穴。顺着洞穴向下走,听着不断溅起的水声,竟是一池泉水在此汇集,水清澈且冰凉,给洞内带来了一丝寒气。池上峭壁凌空,旁边建了卞和庙,岩东为卞和墓。

走出洞穴,回首仰望,碧蓝的天空,茂密的树林。在树林深处,不仅有一处美丽的溶洞,还有卞和的传奇故事,以及旷世之宝和氏璧遗址。

玉印峰峦陡峭,松柏葱郁,洞穴幽深,溪水萦迴,唐宋以来,文人墨客至此多留有墨宝、诗赋。其中最著名的为唐朝诗人胡曾作的《荆山诗》:“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诗人充满了对卞和不幸遭遇的同情。

和氏璧啊!虽已湮灭于历史风尘中不知所终,但是在古代,作为传国玉玺,它象征了国家的权利、和顺与尊严。

和氏璧,合世毕!

2021-03-15

00:00:00:010537770300和氏璧故乡行/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