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群众文化塑造城市流动风景线

2022年02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吴纳新

近年来,黄山市文化馆以落实免费开放政策保障为契机,对内创新管理,对外创新服务,下移工作重心,拓展服务内容,致力推动黄山城乡群众文化建设,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改变了市民的休闲习惯,焕发了市民的精神风貌,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群众文化构成了黄山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流动的风景线。梳理近年来黄山市文化馆的工作,可以用“三创、四进、五突破”加以概括:

三创:主要是指文化馆工作思路、工作机制、服务手段三位一体联动创新:

一是工作思路再创新。市文化馆工作针对新时期市民文化生活多元化需求,一改

“馆内文艺培训+节日活动组织”

单打一模式,在巩固、优化市文化馆馆办优势项目培训,如拉丁舞、葫芦丝、二胡、吉他等场馆办班培训的基础上,主动下移工作重心,走进社区、景区、企业、农村,开办太极拳、绘画、摄影、街舞等项目培训,形成以点带面的常态化工作新思路,两年来邀请专家走进基层辅导培训,开展各类培训120多期,受众超万人。

二是工作机制再创新。加强与区县馆联动,挖掘徽州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对社区乡镇文化馆(室)个别指导和骨干培训,牵头链接了市、县区、社区乡镇馆站及广场街道规模活动点的网络化群众文化组织体系,推动全市群众文化工作整体联动、整体上台阶。

三是工作服务再创新。市文化馆在充分挖掘市级中心馆阵地功能和群众文化工作枢纽作用的同时,持续探索文化服务的新途径,以赛促训、以考带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连续举办“全市少儿艺术节”、“走千家、照万人”主题摄影展等大型活动,带动赛前系列骨干培训5000多人;在牵头组织黄山及周边地区社会艺术考级工作中,不断扩大市馆群众文化工作影响力,开办以来,累计通过社会考级万余人,仅2012年一年,即完成社会考级1350多人,为推动文化艺术社会普及、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发挥了龙头作用。

四进: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市文化馆主动转变工作方式,积极开疆辟土,扩大主战场:

一是进校园上课堂,在与市区各大中小学校开展定期、不定期互动的同时,重点选择特色学校设立徽剧培训基地,联办黄山学校“六·一”少儿戏曲演出、协办全市少儿戏曲大赛,让群众文化扎根校园、徽州非遗走进课堂;

二是进社区驻广场,坚持个别指导与样板带动相结合,与昱中街道柏树社区阳光艺术团,杨梅山街道等社会团体立体合作,共建社区群文工作示范点,探索出“有基本设施设备、有活动计划、有相对固定的文体团队、有管理人员、有管理制度、有特色项目”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为全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六个有”建设标准样板,推动了社区群众文化工作遍地开花、亮点频呈;坚持打造廉政文化广场月月演品牌活动、“文化广场惠民工程”和“百姓大舞台”等活动品牌建设,仅廉政文化广场月月演品牌活动就连续演出了60场,确定了世纪广场、昱中花园等10个文体广场建设对象,编制了2012—2015年全市社区广场文化推进工作规划,带动社区广场文化活动常年常态化稳步发展;

三是进农村下田头,在携手艺术摄影家学会等社会艺术团体举办送文化下乡、“入千户、照万人”主题摄影培训及展览等系列活动的同时,市文化馆还牵手各区县馆,走进乡镇,与基层文化站开展互动,每年组织馆办文艺团体赴村、居联合演出二十余场,把文化活动送进田间地头,带动群众文化活动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五个新:群文工作的三创、四进,助推了全市文化馆系统工作水平整体上台阶,网络化工作体系释放了群众文化工作巨大的潜能,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新成效:一是服务能力建设有新突破:通过市、区县馆重点扶持的城乡示范点的建设,打造了一批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培养了一支群众文化工作管理队伍和业务骨干,形成了一整套的群众文化工作阵地建设、队伍管理经验,并以模块化方式快速推广、克隆,形成了以先进带后进,极大提升了持续、滚动发展的能力。文化馆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的个别指导能力、培训辅导能力均得到整体提高,能够为基层站室和个性化文化活动点提供及时的“点单式”文化服务;

二是阵地建设建设有新局面;通过市级中心馆免费开放的管理提升、枢纽带动,探索出市中心馆、区县馆、社区乡镇文化站和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等上下、左右联动、互动、互补的网络化阵地建设新布局,并以社区文化建设“六有”模式并快速复制,推进了全市城乡群众文化活动阵地的标准化建设,推进了文化民生工程,实现了群文工作城乡全覆盖;

三是功能定位有新拓展。随着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广大市民从过去的的“集体受众”转变为兴趣多样的“文化休闲参与者”。面对新需求,如何调整布局、改善服务,体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新要求?市文化馆借势转身、重新定位,彻底改变了“坐馆等客,我演你看”的传统工作模式,下基层、送上门,根据基层文化需求,按群众“文化需求点单”配送“文化餐”,把社区、广场作为群众文化工作主战场,吸引了广大市民主动参与,赢得基层群众的真心欢迎;

四是精品创作有新突破。走得下去,就接上了地气。近年来,市文化馆组织创作参展参演的各类作品捷报频传:选送的民俗舞蹈“跳钟馗”荣获闽浙赣皖“四省四市艺术节”金奖,徽剧“百花赠剑”,民歌“牧牛花鼓”获银奖;先后获得“全省少儿文艺调研”优秀节目二等奖;全省少儿书画大赛,一等奖15名,二等奖23名,三等奖20名;各专业省级优秀辅导员12名;《春暖花开》获省“杜鹃杯”中老年社区舞蹈展演银奖、创作三等奖;舞蹈《年味儿》获得省级表演铜奖。与此同时,市文化馆还连续四年承办安徽黄山·台湾日月潭海峡两岸摄影艺术家作品联合大展、连续十届参与组织闽浙赣皖“四省四市艺术节”、连续七届组织承办皖江八市群艺节,以群众文化为基础创作的精品剧目“走出去”战略取得阶段性突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