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源节流破解农村住房过剩问题

2022年02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程伟红 江忠宝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催生了农村房屋建设面积不断加大、空置率普遍上升——农村住房过剩的现象凸显出来。

农村村民的房子越建越多,且大多是二层或三层楼房和一个占三分地左右的小院,而有些农民的楼房一层以上的空间几乎是空闲的,有些农民甚至在上面养鸡养鸭。同时,现在许多农村家庭都只育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孩子成年了,许多选择了留在城市,要么打工、要么上学、要么做生意,还有的在城市里成了家。

调研中发现,很多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搞农业。但在陈旧观念和攀比心理的双重影响下,许多即便子女已经留在城市的农户仍然盲目跟风建房,建房场面在农村随处可见。一些村民建房热情很高,有些村民甚至不惜向亲戚借钱也要把自家的房子建得漂亮点,最后背了一身的债务。现在农村很多农民舍弃了生活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的旧宅,在村外或公路附近重新建房,村内的旧宅基地被大量闲置,“一户多宅”现象极为严重。留旧建新,房屋过剩;外出务工,房屋闲置的现象很普遍。而位于城镇附近的农村,多余住房还可以出租,但远离城镇的绝大部分住房都闲置。越是离城镇远的,闲置率就越高。

农村房屋建设面积不断加大、空置率普遍上升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很大的联系,这是深层次的原因。

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难,收入水平上涨慢,难以满足农民预期,对农民外出产生推力;同时建筑、加工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高的工资报酬则对农民产生吸引力,在双方因素共同作用下,致使农民外出务工大幅上升,农村住房空置。2000年至2012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由40%上升到51.3%,几乎以每年1%的速度上升,大量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导致农村住房的相对过剩。

农村住房过剩对农户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都会有负面影响。对于农户来说,建造房屋对其家庭储蓄有一定的压力,在攀比心理的影响下,住房面积和装饰程度将会提高,而农民本身对房屋利用率并不高,因此不利于提高储蓄的使用效率,不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住房建设占用了农民的可用资金,因此农民对一些农村新项目的投资额度下降,同时房屋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当地经济以及农村现代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对农村宅基地一直实行无偿划拨供给的制度,虽然国家规定了“一户一宅”的原则,但农村宅基地无偿取得、无偿使用的制度却使农村村民必然地从个体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试图谋求获取新的宅基地。同时,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合理和基层政府相关部门监管、整治措施的不力,多占宅基地的行为必然发生。农民用多占的宅基地来扩建房屋,也必然造成房屋过剩,住房闲置。

首先政府应对这一现象引起高度重视,耕地资源有限,山区的耕地资源更加稀缺,房屋的空置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使农民收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加强政府层面的引导,改善人们盲目攀比、陈旧观念的不良影响。其次,应鼓励农民理性消费、理性建房、科学管理家庭储蓄,加大其对理财观念的学习。最后,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审批制度,

合理规划农村规划建设,加大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来提高空置房屋的利用率。

如何破解我国农村住房过剩问题,可从开源节流方面着手。一方面,可出台相关政策加快空置房屋的流转,加强有序引导,提高房屋的使用率,降低住房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开设“农家乐”项目,打造适宜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农民增收,也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住房过剩难题。

未来实行并村定点,建设“美好乡村”将是解决农村住房的趋势。如何在新村庄规划时尊重农民原有的特点及习性极为重要。这需要地方政府充分尊重和切实保护农民选择迁移的自主权,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站在农民角度来办事。其次,新村庄的规划和设计应该充分征集广大民众意见,举行村民大会来探讨、商议,提高村庄规划的民众参与性和透明性。最后,在新农村规划以及后期的迁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财产权,这样才能让农民安家落户,安心生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