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水圳·乡村

2022年02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休宁 汪红兴

文/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题记

喜欢乡村,尤其喜爱有水圳的乡村。

夏日黄昏,徽州行走,宁静恬淡。

苔痕密布的长巷中,老宅鳞次栉比,高高的马头墙横空突兀,逼仄狭长,宛如一线天,辟出一片清凉。老猫在打盹,老狗在吐舌,知了在聒噪。

那弯弯绕绕的水圳,映入眼帘,一泓溪水,清影鉴人,不慌不忙,打着漩儿,泛着微漪,铮铮琮琮,如弦鸣珮,天籁一般,余音绕梁。踩着黝黑的青石板,清风缕缕,凉意习习。三两老太老头,鹤发童颜,聚在一块,摇着芭蕉扇,就着一壶凉茶,谈天说地。我打他们身边过时,扬起沟沟壑壑的脸庞,露出仅有的牙床,善意地一笑,算是打招呼。

沿着水圳行走,有水圳的地方,有人烟;有人烟的地方,必有风情。斜倚在美人靠上,看那姑娘媳妇们立在水中,露出嫩藕般的腿肚,挥起棒槌,在青石板上,嗒嗒嗒,一槌一槌,干脆利落,颇有节奏,弹奏出美丽的旋律,挥舞出青春的弧线。

瞧,孩子们在水中嬉戏,不深不浅,像是宝盆,晶莹剔透。孩子们银铃般笑声,飞溅到那秦砖汉瓦间。

斜阳中古村如画,炊烟袅袅。长长的水圳,从村头下门泉一直到村尾,穿针引线,一条主干渠,伸出无数小水渠。村庄就像一棵千年古树,水圳就是那树干和树枝,人家就是那树叶。家家门前清流过,鱼戏门前寻常景,穿过村中乌塘,在那打个盹,波光潋滟,夏荷映日,青树翠蔓,倒映如画,风姿绰约。继续向前,穿过村街一座座廊亭,慢慢地聚到村口,形成一湾小潭,潭上有桥,潭边有树,然后依依不舍地注入大河,奔流到海。

这村就在我外婆村的邻村,一个陈姓家族聚族而居的村庄。穿开裆裤那会,我常去,外公的药店就开在那水街上。

在徽州,村庄布局讲究风水,藏风聚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青龙就是河流,凡是稍大的村庄,水圳都是必不可少的。

水圳是人工修建的水利体系,既能防火,又能防水,是乡村的天然空调,天然的排灌系统。每隔数十米,置一铁栅,挡住垃圾,随时可清除。有水圳的乡村,即便暴雨如注,也很少会发生内涝;即便天天放晴,也很少会一片焦渴。

有水圳的村庄,冬暖夏凉,干净、清秀、飘逸、灵气。

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便是样本。人们在赞叹宏村古民居的精致绝伦的同时,更对其牛形的村庄布局赞不绝口。500多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一位叫胡重的官宦人家女人,带领宏村的汪氏族人,运用仿生学原理,设计和建造了全村的水系。村前上游砌一小坝,碧波荡漾,郁郁葱葱的雷冈山是那牛头,村口的两棵大樟树是那牛角,半月形的月沼是牛胃,莲花映日的南湖是那牛肚,1200多米长的水圳,把牛头、牛胃、牛肚连在一起,便是那弯弯曲曲的牛肠。“民间故宫”承志堂的主人汪定贵特有情趣,引进活水,形成水院,砌一小鱼塘,数米见方,投几尾鱼苗,往来翕忽,俶尔远逝。坐在那小花园内,赏鱼休憩,乐哉快哉。夜晚,枕流而卧,潺潺流水,似环佩叮咚,余音袅袅,踏实心安。

每一次徜徉在宏村,望着那水圳,就好像回到了童年时光,兴奋不已,惬意自在,如痴如醉。

我想,宏村后来能成世界文化遗产,这水圳功不可没。

其实,这样的村庄,在徽州大地,是星罗棋布。

春秋时期“吴楚分源”的浙岭脚下,有一个千年古村落——婺源虹关。早在宋代开村时,该村便建有水圳,2公里左右,一直护佑着这座徽墨之村。解放以后,曾经一度淤塞,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村旅游初起时,70多岁的詹庆德老先生就大力倡导重修,募集资金,使古老的水圳焕发了勃勃生机。家家门前清溪流,缕缕清风进万家。水圳在徽派老宅间汩汩流淌,唱着古老的歌,一直流到村口的冠盖如云、擎天而立的“江南第一樟”下,注入浙源河。这水圳也成了该村后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重要原因之一,成了村里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还有徽州区的呈坎、婺源的理坑、休宁的祖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是村庄的财富,水是村庄的命脉。水圳密布的村庄,顺风顺水,子孙繁衍,财运亨通,福星高照。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在那样的山村行走,或许会多一份浪漫的故事,心中溢出温柔几许,总有一种憧憬与快乐。

可是近些年,我也发现,许多的古老村庄,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往往缺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缺少规划引领,缺少人文素养,有些村民急功近利,乱搭乱建,硬是将村中原有的水圳体系,随意切断,流水不通。一家不禁,群起效尤,泛滥成灾。污水直接排放到村道上或小溪中,垃圾遍地,臭气熏天。一座水灵灵的村庄,活生生地给窒息,给糟蹋了,就像一位美人香消玉殒。

水圳、大树、花草、田园、菜地、鱼塘,都是一座村庄的生态空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是不能随意破坏的。一旦毁了,恢复起来十分艰难,村庄便少了应有的灵气和生气。

小小的水圳,乡村的毛细血管,体量不大,作用很大。都说下水道拷问的是一座城市的良知,那么,水圳拷问的,该是一个乡村的冷暖。

倡修水圳,拯救古老的乡村文明,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犹未晚矣,我辈当努力。

多想让灵动的水圳,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之一,让古老的歌谣在淙淙传唱,千载不绝。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