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徽州区 汪燕燕
在做徽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中认识了很多造诣很深、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其中洪建华、张红云夫妇在雕刻领域早已成绩斐然,数年来,他们携手并肩,披荆斩棘,奋力攀登竹刻艺术巅峰。他们共同倾心创作的《十八罗汉》竹根雕获第13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并在第45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得2010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伉俪双双屡屡获奖,引起业内界外人士关注和赞赏。
耀眼的荧光灯和奖杯背后总是无数的艰辛和努力:《十八罗汉》要在一竹根上雕刻形态各异的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既要体现作品的立体效果,又必须把竹皮上天然的竹肌利用得恰到好处,同时还不能将竹根刻通透,需要很深的雕刻功底和独到细致的雕刻刀法,绝非易事。作品《事事如意》是为了迎接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而创作,雕者选用了小叶金星紫檀,采用镂空立体雕法,将29只威猛睿智又不失顽皮可爱的狮子雕刻得惟妙惟肖。由于小叶金星紫檀结构致密,纹理交错,质地坚硬,前后耗时三年之久,作品以高超的雕刻技法、新颖的创意及文化内涵倍受专家和观者青睐。
已过不惑、现为黄山市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山市徽州竹木雕刻艺术研究院院长的洪建华告诉笔者,他从16岁起投笔捉刀,先后师从王金生、方新中、吴辉友等工艺大师,潜心学习徽州雕刻技艺,多次去故宫博物院等大型博物馆观赏,揣摩古人精品制作,请教故宫里专家学者,交流雕刻技法。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将我国明清竹刻鼎盛时期的辉煌再现,他不顾经年累月埋头雕刻手指和颈椎遭受的伤痛,坚持了近30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懈追求。
如今的洪建华擅长竹、木、牙、角、文玩杂项的宫廷雕刻技法,其作品既秉承了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又融入自己的创新思想,逐渐形成“捉刀稳健,行刀刚劲,构思巧妙,古朴典雅,文风厚重”的雕刻艺术特点。近年来陆续被评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六个一批”(文艺类)拔尖人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刻)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1月,洪建华受香港KII艺术馆邀请,赴港开办竹木雕刻艺术个人展;2012年4月16日,他作为安徽省代表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参加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论坛;2012年1月,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天工巧作——洪建华雕刻艺术精品展》;2012年入选第十一届中国国家人才交流大会。其作品竹刻笔筒《竹林七贤》2006年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成为故宫上世纪50年代以来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作品;2008年竹刻《农家乐》与竹刻《徽乡行》四条屏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今年,作品竹根雕《十八尊者》荣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在巨大的成就面前,洪建华是个喜欢挑战自我,时时保持危机感,若荆棘和坦途让他选择,他总会选择荆棘的人。去年下半年,北京嘉德拍卖公司有一个名贵器物蝈蝈罐的孤形盖子上有个玳瑁雕花配饰,损坏失修,洪建华一看,对这从没接触过的失传已久的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要将一张平面2公分的玳瑁造型弯曲下来处理成直径4公分,高度2公分的弧形,他摩挲着玳瑁光滑的背脊,禅精竭虑,反复研究,多处查资料,电话咨询专家,废弃了许多材料,失败了无数次后,终于成功把这器物修复得几乎看不出痕迹。复活了一门特殊的雕刻技艺,他很欣慰。
今年,洪建华又开始了新的艺术征途,黄山风景区张宁海烈士搜救18名迷途上海大学生的感人事迹,使他的创作激情喷涌而出,他要进行一次大胆的创新,利用各种不同的雕刻材质的自然形态,挑战高浮雕镶嵌技艺,来表现大美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现黄山人的美德和精神,这是门宫廷雕刻技艺手法(也称加减法),用黄山毛竹、小叶紫檀、金丝楠木、白牛角骨等多种材质,和多样雕刻刀法,互相呼应,镶嵌拼接,创作过程中各环节需要高超的雕刻技艺实力,这件作品他亲自主刀,与3个得力助手一起花了4个多月时间,即将完成。用这种特殊的雕刻语言来记载追忆让人值得怀念的事件和典故,对他也是一种尝试。
张红云作为洪建华的妻子,从事雕刻创作二十多年来,与丈夫相濡以沫,一直以“立志使徽州竹刻绽放光彩”为宗旨,除了同丈夫合作完成的鸿篇巨制外,她在徽州竹刻原有的浮雕、圆雕和浅刻基础上融会贯通,衍生出“深浮雕、镂空雕、透光浮雕,多层次镂空雕”等雕刻手法,她的作品具有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及女性特有的温婉细腻,风雅绝俗,栩栩如生,其内容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厚,造型语言之纯熟,雕刻工艺之精湛,尤其高浮雕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2006年6月,张红云的《访友》竹刻笔筒获2006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金奖;2008年5月,竹雕《徽乡行》在徽商大会的“第二届安徽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上获金奖;2009年2月,作品入选参加九州大庙会——“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同年9月,黄杨木雕《农家乐》在安徽省工艺美术60年精品大展中获安徽省工艺美术最高艺术奖金奖,竹刻作品《和谐》被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收藏。
中央台七套乡土栏目以《天价笔筒背后的故事》为题、安徽卫视新闻广场栏目以《竹刻年华》为题、中央二套财富故事会以《黑白竹刻》为题分别介绍了她的雕刻事迹。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每日电讯、新华网、人民网、安徽日报、新民晚报、安徽商报、黄山日报等多家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洪建华夫妇将非遗传承和保护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7月18日,洪建华徽派雕刻传习基地和徽派雕刻博物馆破土动工,这是项浩大的工程,预计投资6000万元,旨在通过徽州雕刻展览、展示和培训,让更多的人直观地了解徽州雕刻,使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更广泛地传播。
看着这对双眼皮,大眼睛,极其神似、配合默契的伉俪雕手,我在心中为他们祝福,希望他们在徽州雕刻领域再创辉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