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李学军 汪海燕
9月15日至17日,在亚太旅游协会2013旅游交易会上,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向全球正式发布了由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参与修订的《全球酒店业与旅游经营商可持续发展指南》。该《指南》以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的一幅黄山山水画为封面,意味着《全球酒店业与旅游经营商可持续发展指南》深深烙上了黄山元素。
这也是黄山作为亚太地区唯一代表,参与由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牵头的《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的起草制定之后,在全球旅游界再次拥有无可争议的国际话语权。
“在这里,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山”,“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1979年7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75岁高龄徒步登顶黄山,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
多年来,黄山风景区遵循小平同志嘱托,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世界旅游精品、中国一流景区、安徽旅游龙头、全市工作标兵”奋斗目标,恪守“保护当头、发展为上、安全是天、和谐立山”的科学理念,昔日“徽之黄山”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旅游的旗帜、风景名胜的标杆、遗产保护的典范、旅游企业的名牌。
以山为椽笔,黄山人书写了一部世界遗产保护、旅游经济发展、建设一流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煌煌巨作。
时间回溯到2012年8月8日晚,台风“海葵”挟狂风暴雨来袭,黄山风景区风力一度陡增至12级。迎客松等54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树名木受到严重威胁。
黄山松为黄山“五绝”之首,是黄山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最重要的,在国际上,能否保护好这些名木古树,反映的是中国人保护世界遗产的能力。
迎客松的护理提升到了最高级。由于管护措施科学得力,台风过后,迎客松傲然挺立,所有古树名木安然无恙。黄山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保护世界遗产的能力和决心,交上了一份令世人满意的答卷。
从1983年开始,黄山风景区对迎客松实行专人全天候守护。30年来,19位守松人接力特护,近千岁高龄的黄山迎客松郁郁葱葱、长势旺盛。
不仅是迎客松,纳入应急保护范围的还有72株列入特级和一级保护的重点古树名木。立地环境、生长状况和树种习性不同,各株重点古树名木的应急保护方案也不尽相同,这就是“一树一策”、“一树一档”。
保护好这座世界名山,使之世代相传、永续利用,是黄山人肩负的神圣责任和历史使命。
这是一组来自黄山风景区的数据:黄山正式对外开放后,1979年接待进山游客10万人,1999年黄山风景区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2007年突破200万人,2012年首次突破300万人。
游人如织的背后,是遗产保护承载的巨大压力。“如果我们保护不好这些不可再生资源,那么,我们的子孙也许永远也看不到如此美丽的景致了。”这是黄山人的共识。
秋日黄山,山石如黛,蓝天如洗,苍松似墨。走近天都峰景区,一道精致的绿色护栏挡住了游人的脚步,中英文对照的告示牌写道:为保护天都峰的生态环境,根据《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决定自即日起对该部分景区实施封闭轮休。落款时间是2010年4月1日。
打开护栏,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已经封闭轮休两年多的天都峰。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对天都峰上古树名木生长以及林下植被恢复等情况进行巡查。在一处观景台上,人们欣喜地看到,经过三年多的休养生息,天都峰封闭区内古树名木枝繁叶茂、林下植被恢复良好,植物种类和密度都有一定幅度增加。
受“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启发,黄山管理者和资源保护专家们提出了景区“轮休”的大胆设想,于上世纪90年代封闭始信峰,在国内首创景点“轮休”。黄山的“轮休”,并不是一封了之,而是定期“体检”,不断采取保护性措施。“轮休”期满,还要邀请专家评估,植物恢复健康,水土流失得到综合治理,野生动物恢复到一定水平,旅游设施没有安全隐患,几项标准齐备后才能重新对游人开放。
轮休带来的效果积极而明显:去年3月,环保部门公布的环境监测数据显示,黄山风景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瞬值最高峰值达到每立方厘米267100个,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267倍,刷新了2003年来的最高纪录!
这项具有创举意义的“轮休”制度被固化下来,并成为黄山风景区“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工作方针的一大创举。
在云谷索道上站附近登山途中,来自西安的游客谢荣意外地发现,游道边石崖上,一株小松树被一个特制的钢网罩着,宛若“松树宝宝”在摇篮里快乐成长。这是黄山管理者为防止路边小松树被游客有意或无意地碰伤,想出的一计妙招。“黄山的遗产保护匠心独具。”他感叹说。
在黄山,一草一木的保护都是有法可依的。黄山所有的保护必须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条例》、《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框架之下进行。
没有高水平的规划,就没有高水平的保护。黄山风景区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于1982年,1988年经国务院同意由建设部批准实施。安徽省2002年7月开展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历时五年,十易其稿,200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如今,黄山风景区规划形成了全山四层体系、山上四方报批、山下四方联审的主要特点,拥有由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地段规划、专业规划组成的科学而完整的规划体系。
从2004年起,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取10%作为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实施遗产保护类项目。“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遗产保护资金6亿多元,遗产保护经费年均增长30%,增幅高于景区收入增长15个百分点。
“大多数景区还在追求数量赚‘人气’时,黄山已经开始对客流实行‘限量’。从2011年‘十一’黄金周开始,黄山每天接待游客控制在最佳容量。‘全民旅游时代’到来之际,黄山仍然坚守‘景点封闭轮休’、办公外迁。用‘世界的眼光’开发、保护和管理双遗产景区,是黄山采取上述一系列举措的发端。”参加第七届徽商大会安徽旅游推介会期间,山东大众日报记者刘英赴黄山采访,回鲁后刊发《黄山转型的“世界眼光”》一文,对黄山的理念大加赞誉。这位来自山东的记者评价,旅游业转型的“黄山视角”颇为业界称道,其中,有不少值得其它山岳资源地区学习借鉴的经验。
黄山的管理,铭刻着几代黄山人的辛勤汗水和心血。当前,黄山风景区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全面推行“系统化、数字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最先进的旅游目的地。
一只手拽着绳子,一只手按着升降器,双脚抵着悬崖峭壁缓缓下滑,发现垃圾后,稳住来回晃悠的身子,捡起来放入随身的垃圾袋里,再慢慢地爬了上来。这是“绝壁美容师”谢根荣的工作流程。一位目睹当时情景的游客深受感动。
科技则让黄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如今的黄山,不仅有防火、森林病虫害、大气环境质量、污水、水质和地质灾害监测,还有摩崖石刻、古建筑、古磴道专项监测,以及旅游、建设等活动监测。
将工业标准化的理念融入黄山旅游发展,是黄山的一大创新。全山旅游管理标准超过6700多条,码起来足足有半人高。在黄山的游步道设计中,高度在15厘米左右、坡度不大于35度,最为符合人体力学要求。也因此,黄山景区开发管理公司成为游步道建设和景区环境保洁国家标准的制定者。
“黄山环境保护和管理堪称一流,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精心和为保护付出的努力。”世界自然联盟保护专家莫洛伊赞叹。
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黄山风景区实现了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双赢,先后获得“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荣誉奖”、“全球旅游目的地管理奖”等一系列国际性殊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