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殷元元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问题,以实施“民生工程”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强音。
确立民生导向
奏响幸福乐章
2008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黄山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对于民生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它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尽最大力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
在庄严的承诺下,市委、市政府将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写入重要文件,传递到千家万户。同时,坚持每年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投入民生,地方新增财力也首先保障民生,确保民生投入年年涨、年年增。2012年,全市与民生相关支出达94.4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5.8%,同比增长39.2%。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民生工程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工作为重要抓手,持续改善民生。从2007年全省开始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我市民生工程投入年增幅保持在30%以上,从2007年的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7亿元,增长了6.8倍;6年多来,全市已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近百亿元,惠及全市150万城乡群众,人均受益4871元。民生工程的项目数也从2007年的18项扩大到今年的37项,范围从城市到农村、从就医到就学、从住房到养老等各个民生方面。
全市对民生工程项目做到资金安排优先、规划选址优先、土地供应优先、工程安排优先,确保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即使是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局面下,市委、市政府全面压缩“三公”费用,优先保证民生工程资金,我市改善民生的力度不减反增。仅今年1-8月份,全市37项民生工程累计拨付资金24.25亿元,资金拨付率达90.5%。我市民生工作也以优异成绩连续多年走在全省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省统一安排下,我市今年将民生工程与美好乡村建设统筹考虑,新增建设美好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奖补项目。全市财政投入资金近7亿元,采取以奖代补、整合投入等方式,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努力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95元和11830元,同比增加13.5%和9.7%,绝对值均位于全省第5位,增幅位列全省前列。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市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突出的亮点。
实现应保尽保
奏响保障乐章
“养老退休金这几年年年涨,今年又涨了100多元,现在我每月可以拿到1566元,比刚退休的时候涨了快一倍了,让我们老年人的生活更有保障了。”今年58岁的企业退休职工章碧芳高兴地说。
与城里的退休职工有养老金一样,在我市农村,参保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居民也能每月按时领取55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老有所养”的梦想正逐渐变成现实。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在所有群众的身上,让人民群众过上有保障的生活,是市委、市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201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惠及城乡居民81.6万人、参保率94.7%。五项社会保险实现市级以上统筹,参保人数达88.9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并按时足额发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市在全面落实国家就业政策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职业介绍、组织起来就业等多种形式有效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培训新型农民6.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徽州区一中高三学生罗丹霞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费和生活费一度成为难题。“因为有了民生工程政策,学校不仅给我减免了学费,而且每学期还发放奖学金,这样我就可以安心读书考大学了。”罗丹霞说的民生工程就是我市实施的“高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民生项目。
到2012年底,我市基本实现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全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实现了“两免一补”,累计下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9399.4万元;对高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资助总金额2870.7万元。全市还完成146所学校标准化建设,重建、加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34.6万平方米,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8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我市还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大大缓解了群众看病特别是大病治疗的压力。到2012年底,全市实际参合人数111万人,参合率达99.8%;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21.4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累计投入资金6.1亿元,改扩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927个,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100%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较好实现“病有所医”。
关注困难群体
奏响和谐乐章
对于困难群众,我市还给予重点关爱。城市低保、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残疾人受助对象交通费补助……一项项制度密集出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楼好、房好、地段好,脸盆、马桶都不少,盼着老婆身体快快好,能够一直住到老!”这是屯溪区困难居民张临生写给社区感谢信上的一段话。张临生夫妻双下岗,妻子身体又不好,一家人原先租住在一间只有30多平方米的老平房。今年年初,他向社区申请了廉租房,很快获批,一家人住进了位于新安江畔的桑园安置小区里,新房有50多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张临生一家非常满意。
近年来,我市在实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坚持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截至目前,全市人均保障面积已达18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累计投资45亿元,竣工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4.01万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8898万元,解决3.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居民共享城市建设成果。
“一枝一叶总关情”,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各级党委、政府最牵挂、最优先解决的大事。市委、市政府将残疾人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强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先后制订一系列惠残政策,实施一系列的惠残工程,扶助范围不断扩大,扶助力度与日俱增,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012年,全市完成低保范围内重度残疾人救助10919人,发放救助金720.7万元;为1507贫困精神残疾人发放药费补助共计75.35万元;为22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投入资金23.1万元;实施“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422户,投入资金253.2万元。我市还实施新增“贫困残疾儿童抢救康复项目”,全年对149名残疾儿童开展了抢救性康复,投入资金163.1万元。
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民生工程,一组组民生数据,让150万黄山百姓真切感受到民生的改善。今后,一个又一个民生工程的接力,必将会奏响更加动听的幸福和谐曲。
题图:黄俊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